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7908发布日期:2021-07-02 19:3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具有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背景技术:

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凭借其独特的外观广受人们的喜爱。传统的区域凸起的织物通常为几种材料叠加组合、或采用后加工构成区域凸起。这些传统的区域凸起结构复杂,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制作过程中增加了材料报废率、降低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底层,所述面层包括多根第一纱线,所述底层包括多根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所述底层的收缩性大于面层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所述分离区域的第二纱线缩紧,使得分离区域内的第一纱线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优选的,所述面层与底层之间设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多根第三纱线,所述第三纱线在交织区域中呈密实状态,增加了底层的厚度,密实性更强,支撑性能更好,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内呈蓬松状态,且位于立体凸起内,使得立体凸起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一纱线编织为一体,使得立体凸起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二纱线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的密实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的密实度,立体凸起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面层与底层之间设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多根第三纱线,所述第三纱线在交织区域中呈密实状态,且与第二纱线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的密实度,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呈蓬松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一纱线编织为一体,使得立体凸起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二纱线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的密实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的密实度,立体凸起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中间层还包括多根第四纱线,所述第四纱线在交织区域中与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编织为一体,所述第四纱线在分离区域中与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的密实度,使得立体凸出更加明显,立体感更强,触摸效果更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织物在鞋服包等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是由面层和底层以及中间层一体编织而成的,且在编织过程中,利用不同纱线的弹性、收缩性、蓬松性不一样,通过缩紧或者拉紧底层,使得面层分离区域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蓬松凸起,增强了织物表面的立体感,触摸时的凹凸感更加明显。本发明为一体成型,美观新颖,立体感强,触摸感明显,大大简化后道工艺流程,从根本上提高设计效率和生产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6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7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8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9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0剖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面层;11、第一纱线;2、底层;21、第二纱线;3、交织区域;4、分离区域;5、立体凸起;6、中间层;61、第三纱线;62、第四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内、外等,仅是参考说明书附图1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仅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2

参照图2,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增加了底层2的厚度,密实性更强,支撑性能更好,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内呈蓬松状态,且位于立体凸起5内,使得立体凸起5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3

参照图3,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增加了底层2的厚度,密实性更强,支撑性能更好,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内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一纱线11编织为一体,使得立体凸起5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4

参照图4,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增加了底层2的厚度,密实性更强,支撑性能更好,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内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使得立体凸起5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5

参照图5,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增加了底层2的厚度,密实性更强,支撑性能更好,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内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一纱线11、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使得立体凸起5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6

参照图6,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中呈蓬松状态。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7

参照图7,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中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一纱线1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8

参照图7,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中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9

参照图8,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中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一纱线11、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立体凸起5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实施例10

参照图9,一种具有表面区域凸起的织物,包括面层1、底层2,面层1包括多根第一纱线11,底层2包括多根第二纱线21,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交织区域3,第一纱线11与第二纱线21之间相互分离形成分离区域4,底层2的收缩性大于面层1的收缩性,利用纱线的弹性和收缩性,分离区域4的第二纱线21缩紧,使得分离区域4内的第一纱线11被挤压向上拱起形成立体凸起5,使得织物表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触摸感,增加美观性。

面层1与底层2之间设有中间层6,中间层6包括多根第三纱线61,第三纱线61在交织区域3中呈密实状态,且与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第三纱线61在分离区域4中呈蓬松状态,且与第一纱线11、第二纱线2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立体凸起5更加突出,立体感增强,触摸效果更好。

中间层6还包括多根第四纱线62,第四纱线62在交织区域3中与第一纱线11、第二纱线21、第三纱线61编织为一体,第四纱线62在分离区域4中与第一纱线11、第二纱线21、第三纱线61编织为一体,增加了底层2的密实度,使得立体凸出更加明显,立体感更强,触摸效果更好。

该织物可在鞋服包等领域中应用。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