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12678发布日期:2021-06-11 19:3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



背景技术:

织机是一种以直角交织两组或多组纱线形成织物用的机器,分类有织布机和织锦机,织机主要由开口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取机构和送经机构组成,织机有多种分类,按织物纤维分类可分为棉纺织机、毛纺织机、麻袋织机、丝绸织机等,如按织造的引纬方法分类可分为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两大类。

带芯织机为织机的一种,送经装置是带芯织机中的组成部分,是由经纱送出和张力调节组成,然而传统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对经纱张力调节的效果差,从而导致经纱张力不一致,从而成品的经纱有紧有松,会出现经纱断裂或松弛的现象,造成残次品增多,从而增加了使用者的生产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解决了传统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对经纱张力调节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栓接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向一侧正面的中心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表面栓接有滚筒,所述工作台顶部正面的右侧栓接有机箱,所述工作台的顶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向一侧的背面滑动连接有移动框,所述移动框内腔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送经后梁,所述工作台的顶部栓接有顶板,所述工作台正面的左侧栓接有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电机、第二旋转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正反螺纹杆、移动板、螺纹套和压紧块,所述机箱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的顶部通过轴承与机箱内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表面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左侧啮合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内腔栓接有正反螺纹杆,所述机箱的左侧从上至下均依次通过轴承与正反螺纹杆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正反螺纹杆的左侧贯穿第二支撑板并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右侧的顶部和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顶板和工作台相向的一侧从左至右均依次滑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正反螺纹杆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螺纹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外侧嵌设于移动板相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移动板相向的一侧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压紧块。

优选的,所述顶板顶部的背面栓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贯穿顶板并与移动框顶部的中心处栓接。

优选的,所述顶板和工作台相向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相向的一侧贯穿第一滑槽并通过支架与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栓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向一侧的背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相向的一侧贯穿第二滑槽并与移动框的两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框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的顶部与顶板底部背面的两侧栓接。

优选的,所述压紧块相向的一侧栓接有耐磨垫,所述压紧块的数量不少于4个。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第二旋转轴、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正反螺纹杆、移动板、螺纹套和压紧块的配合,通过调节压紧块的位置,来调节压紧块与滚筒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改变滚筒的转动速度,进而对经纱快速进行张力调节,通过气缸的配合,对移动框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送经后梁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改变送经后梁与经纱形成的角度,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解决了传统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对经纱张力调节效果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板进行限位,辅助移动板进行移动,提高了移动板的稳定性,通过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框进行限位,提高了移动框的稳定性,通过缓冲弹簧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框进行缓冲,防止移动框移动过快,不便于使用者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通过耐磨垫的配合,防止夹紧块与滚筒长时间接触造成划痕和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气缸和送经后梁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标号:1、工作台;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第一旋转轴;5、滚筒;6、机箱;7、调节机构;71、电机;72、第二旋转轴;73、主动齿轮;74、从动齿轮;75、正反螺纹杆;76、移动板;77、螺纹套;78、压紧块;8、移动框;9、送经后梁;10、顶板;11、气缸;12、第一滑槽;13、第一滑块;14、第二滑槽;15、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气缸和送经后梁的结构剖视图,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栓接有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相向一侧正面的中心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旋转轴4,所述第一旋转轴4的表面栓接有滚筒5,所述工作台1顶部正面的右侧栓接有机箱6,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设置有调节机构7,所述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相向一侧的背面滑动连接有移动框8,所述移动框8内腔的两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送经后梁9,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栓接有顶板10,所述工作台1正面的左侧栓接有控制器。

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电机71、第二旋转轴72、主动齿轮73、从动齿轮74、正反螺纹杆75、移动板76、螺纹套77和压紧块78,所述机箱6内腔的底部栓接有电机71,所述电机71的输出轴栓接有第二旋转轴72,所述第二旋转轴72的顶部通过轴承与机箱6内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72的表面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主动齿轮73,所述主动齿轮73的左侧啮合有从动齿轮74,所述从动齿轮74的内腔栓接有正反螺纹杆75,所述机箱6的左侧从上至下均依次通过轴承与正反螺纹杆75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正反螺纹杆75的左侧贯穿第二支撑板3并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板2右侧的顶部和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顶板10和工作台1相向的一侧从左至右均依次滑动连接有移动板76,所述正反螺纹杆75的表面从左至右均依次螺纹连接有螺纹套77,所述螺纹套77的外侧嵌设于移动板76相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移动板76相向的一侧从上至下均依次栓接有压紧块78,通过电机71、第二旋转轴72、主动齿轮73、从动齿轮74、正反螺纹杆75、移动板76、螺纹套77和压紧块78的配合,通过调节压紧块78的位置,来调节压紧块78与滚筒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改变滚筒5的转动速度,进而对经纱快速进行张力调节,通过气缸11的配合,对移动框8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送经后梁9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改变送经后梁9与经纱形成的角度,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

所述顶板10顶部的背面栓接有气缸11,所述气缸11的活塞杆贯穿顶板10并与移动框8顶部的中心处栓接,对移动框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送经后梁的高度进行调节。

所述顶板10和工作台1相向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12,所述第一滑槽1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13,所述第一滑块13相向的一侧贯穿第一滑槽12并通过支架与移动板76的顶部和底部栓接,通过第一滑槽12和第一滑块13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板76进行限位,辅助移动板76进行移动,提高了移动板76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相向一侧的背面开设有第二滑槽14,所述第二滑槽14的内腔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5,所述第二滑块15相向的一侧贯穿第二滑槽14并与移动框8的两侧栓接,通过第二滑槽14和第二滑块15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框8进行限位,提高了移动框8的稳定性。

所述移动框8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缓冲弹簧,且缓冲弹簧的顶部与顶板10底部背面的两侧栓接,通过缓冲弹簧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移动框8进行缓冲,防止移动框8移动过快,不便于使用者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

所述压紧块78相向的一侧栓接有耐磨垫,所述压紧块78的数量不少于4个,通过耐磨垫的配合,防止夹紧块与滚筒5长时间接触造成划痕和磨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时,使用者将经纱输送至装置,随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开启电机71,电机71带动第二旋转轴7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主动齿轮73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74进行转动,随后从动齿轮74带动正反螺纹杆75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螺纹套77相向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板76相向移动,随后移动板76带动压紧块78相向移动并与滚筒5的两侧接触,降低滚筒5的转动速度,从而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随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开启气缸11,气缸11带动移动框8进行高度调节,从而对送经后梁9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随后经纱通过送经后梁9输送出装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71、第二旋转轴72、主动齿轮73、从动齿轮74、正反螺纹杆75、移动板76、螺纹套77和压紧块78的配合,通过调节压紧块78的位置,来调节压紧块78与滚筒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改变滚筒5的转动速度,进而对经纱快速进行张力调节,通过气缸11的配合,对移动框8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对送经后梁9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改变送经后梁9与经纱形成的角度,对经纱的张力进行调节,解决了传统带芯织机送经装置对经纱张力调节效果差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