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绸服装高效漂白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48273发布日期:2021-06-08 12:4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绸服装高效漂白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漂白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丝绸服装高效漂白工艺。


背景技术:

2.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纺织的生产流程有络筒、整经、浆纱、穿筘、织布、后加工,其中在后加工的过程中包括:漂白、染色、定型和后整理;其中漂白是借化学作用将布料中存在的有色物质加以分解消色,使布料获得必要白度的工艺过程;天然纤维纺织物中存在着天然的或附加的有色物质,虽经精练仍有残留,需经漂白才能消色;有些合成纤维经热定形处理后会泛黄,也需漂白。
3.目前市面上布料的漂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布料放置到漂白箱内,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待布料漂白后将布料取出,然后人工运送到清洗箱内进行清洗,最后再进行风干;另一种是将布料用辊轴带动,然后从漂白箱内以一定速度经过即可达到漂白,然后再通入清洗箱进行清洗,最后再使用风扇进行风干。
4.关于第一种漂白方式,在进行漂白时,丝绸布料相互之间往往会相互贴附堆积,导致漂白不均匀,尤其是相互贴附的部分,会存在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导致漂白后,该部分存在杂色,导致漂白效果差,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丝绸服装高效漂白工艺,它通过间隔漂白架的设置,漂白时,配合通入惰性气体的操作,可以在气动拨液杆附近产生大量气泡,一方面,气泡可以对丝绸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丝绸在漂白液中进行微微的浮动,进而使其与漂白液更加充分的接触,同时有效避免丝绸相互之间贴附造成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漂白效果,另一方面,气泡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液的流动性,有效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上的穿梭,显著加快漂白效率,另外在自封球和外胀气孔的配合下,在充气时开启,反之闭合,有效实现气动拨液杆的单向密封,使漂白液不易渗入到气动拨液杆内。
7.2.技术方案
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9.一种丝绸服装高效漂白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0.s1、首先将丝绸分匹对称悬挂在间隔漂白架上,并依次对每匹丝绸底部进行吊球衬直;
11.s2、然后将间隔漂白架卡到漂白池内壁上,并使漂白液浸没间隔漂白架;
12.s3、向间隔漂白架内通入惰性气体,使间隔漂白架在每匹丝绸之间产生大量气泡,对丝绸产生冲击,同时带动漂白液在丝绸之间的流动性,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之间的穿梭;
13.s4、漂白后将丝绸取出,并清洗风干,完成漂白。
14.进一步的,所述漂白液的温度为80

90℃,且丝绸在漂白液内的浸泡时间为1.5

2h。
15.进一步的,所述吊球下端部为平直的结构,使其放置在池底时稳定性较高,不易发生位置的移动,从而有效保护丝绸的稳定性,使相邻两匹丝绸之间不易相互接触,所述间隔漂白架卡在漂白池内壁后,吊球下端部与池底接触,且丝绸处于松弛状态,使丝绸在漂白时不会处于绷直受力的状态,使其在漂白液内时,能够随水流产生一定的浮动,从而与漂白液更好的接触,加速漂白,同时配合吊球的作用,使丝绸既不易相互接触又不易受力,有效保证漂白后成品的质量。
16.进一步的,所述间隔漂白架包括环形框,所述环形框中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分隔晾杆,所述分隔晾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动拨液杆,所述环形框内部开凿有环形腔,所述环形框上端固定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环形腔、分隔晾杆以及气动拨液杆依次相通,漂白时,可以通过充气管向间隔漂白架内通入惰性气体,并沿着环形腔和分隔晾杆进入到气动拨液杆内,并通过气动拨液杆向漂白液中溢出,从而产生大量气泡,一方面,气泡可以对丝绸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丝绸在漂白液中进行微微的浮动,使其与漂白液更加充分的接触,同时有效避免丝绸相互之间贴附造成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漂白效果,另一方面,气泡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液的流动性,有效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上的穿梭,显著加快漂白效率。
17.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晾杆外端包裹有多个乳胶环,所述乳胶环为多孔结构,乳胶环使丝绸与分隔晾杆之间接触时不易被损坏,多孔使其不易影响到该部分丝绸与漂白液的接触。
18.进一步的,所述气动拨液杆包括通气管以及多个均匀固定在通气管上的溢气球,所述通气管与溢气球相通。
19.进一步的,所述溢气球包括定型球壳以及多个固定镶嵌在定型球壳上的变孔片,所述变孔片中部开凿有外胀气孔,所述外胀气孔内设有自封球,自封球可以有效封堵外胀气孔,使漂白液不易沿外胀气孔渗入到溢气球内,当通入惰性气体时在气体的挤压下,变孔片被压缩,使外胀气孔孔径增大,此时自封球对外胀气孔的封堵失效,气体从外胀气孔处溢出进入到漂白液中。
20.进一步的,所述定型球壳为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变孔片为弹性密封材料制成,使其在惰性气体的挤压下,能够形变,使外胀气孔孔径增大。
21.进一步的,所述自封球包括位于外胀气孔中部的弹性封球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外胀气孔朝向溢气球内一端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端部穿过外胀气孔并与定型球壳内壁固定连接。
22.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杆为硬质结构,使弹性封球位置固定,在外胀气孔孔径变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弹性封球的位置不易随变孔片的形变发生变化,当停止充入惰性气体时,变孔片恢复形变,其仍然可以位于外胀气孔中部实现封堵,所述弹性封球直径大于外胀气孔中部的最大直径,使在未通入惰性气体时,弹性封球与外胀气孔挤压接触,使密封效果更好。
23.3.有益效果
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25.(1)本方案通过间隔漂白架的设置,漂白时,配合通入惰性气体的操作,可以在气动拨液杆附近产生大量气泡,一方面,气泡可以对丝绸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丝绸在漂白液中进行微微的浮动,进而使其与漂白液更加充分的接触,同时有效避免丝绸相互之间贴附造成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漂白效果,另一方面,气泡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液的流动性,有效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上的穿梭,显著加快漂白效率,另外在自封球和外胀气孔的配合下,在充气时开启,反之闭合,有效实现气动拨液杆的单向密封,使漂白液不易渗入到气动拨液杆内。
26.(2)吊球下端部为平直的结构,使其放置在池底时稳定性较高,不易发生位置的移动,从而有效保护丝绸的稳定性,使相邻两匹丝绸之间不易相互接触,间隔漂白架卡在漂白池内壁后,吊球下端部与池底接触,且丝绸处于松弛状态,使丝绸在漂白时不会处于绷直受力的状态,使其在漂白液内时,能够随水流产生一定的浮动,从而与漂白液更好的接触,加速漂白,同时配合吊球的作用,使丝绸既不易相互接触又不易受力,有效保证漂白后成品的质量。
27.(3)间隔漂白架包括环形框,环形框中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分隔晾杆,分隔晾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动拨液杆,环形框内部开凿有环形腔,环形框上端固定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环形腔、分隔晾杆以及气动拨液杆依次相通,漂白时,可以通过充气管向间隔漂白架内通入惰性气体,并沿着环形腔和分隔晾杆进入到气动拨液杆内,并通过气动拨液杆向漂白液中溢出,从而产生大量气泡,一方面,气泡可以对丝绸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丝绸在漂白液中进行微微的浮动,使其与漂白液更加充分的接触,同时有效避免丝绸相互之间贴附造成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漂白效果,另一方面,气泡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液的流动性,有效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上的穿梭,显著加快漂白效率。
28.(4)分隔晾杆外端包裹有多个乳胶环,乳胶环为多孔结构,乳胶环使丝绸与分隔晾杆之间接触时不易被损坏,多孔使其不易影响到该部分丝绸与漂白液的接触。
29.(5)气动拨液杆包括通气管以及多个均匀固定在通气管上的溢气球,通气管与溢气球相通。
30.(6)溢气球包括定型球壳以及多个固定镶嵌在定型球壳上的变孔片,变孔片中部开凿有外胀气孔,外胀气孔内设有自封球,自封球可以有效封堵外胀气孔,使漂白液不易沿外胀气孔渗入到溢气球内,当通入惰性气体时在气体的挤压下,变孔片被压缩,使外胀气孔孔径增大,此时自封球对外胀气孔的封堵失效,气体从外胀气孔处溢出进入到漂白液中。
31.(7)定型球壳为硬质材料制成,变孔片为弹性密封材料制成,使其在惰性气体的挤压下,能够形变,使外胀气孔孔径增大。
32.(8)自封球包括位于外胀气孔中部的弹性封球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外胀气孔朝向溢气球内一端的定位杆,定位杆端部穿过外胀气孔并与定型球壳内壁固定连接。
33.(9)定位杆为硬质结构,使弹性封球位置固定,在外胀气孔孔径变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弹性封球的位置不易随变孔片的形变发生变化,当停止充入惰性气体时,变孔片恢复形变,其仍然可以位于外胀气孔中部实现封堵,弹性封球直径大于外胀气孔中部的最大直径,使在未通入惰性气体时,弹性封球与外胀气孔挤压接触,使密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发明的主要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的间隔漂白架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的间隔漂白架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的气动拨液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发明的在通入惰性气体时外胀气孔处变化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中标号说明:
41.1环形框、2分隔晾杆、3气动拨液杆、31通气管、32溢气球、321定型球壳、322变孔片、4外胀气孔、51弹性封球、52定位杆、6吊球、7充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5.实施例1:
46.请参阅图1,图中a表示丝绸,b表示气泡、c表示漂白池,一种丝绸服装高效漂白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47.s1、首先将丝绸分匹对称悬挂在间隔漂白架上,并依次对每匹丝绸底部进行吊球6衬直;
48.s2、然后将间隔漂白架卡到漂白池内壁上,并使漂白液浸没间隔漂白架;
49.s3、向间隔漂白架内通入惰性气体,使间隔漂白架在每匹丝绸之间产生大量气泡,对丝绸产生冲击,同时带动漂白液在丝绸之间的流动性,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之间的穿梭;
50.s4、漂白后将丝绸取出,并清洗风干,完成漂白。
51.漂白液的温度为80

90℃,且丝绸在漂白液内的浸泡时间为1.5

2h。
52.吊球6下端部为平直的结构,使其放置在池底时稳定性较高,不易发生位置的移动,从而有效保护丝绸的稳定性,使相邻两匹丝绸之间不易相互接触,间隔漂白架卡在漂白
池内壁后,吊球6下端部与池底接触,且丝绸处于松弛状态,使丝绸在漂白时不会处于绷直受力的状态,使其在漂白液内时,能够随水流产生一定的浮动,从而与漂白液更好的接触,加速漂白,同时配合吊球6的作用,使丝绸既不易相互接触又不易受力,有效保证漂白后成品的质量。
53.请参阅图2

3,间隔漂白架包括环形框1,环形框1中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分隔晾杆2,分隔晾杆2外端包裹有多个乳胶环,乳胶环为多孔结构,乳胶环使丝绸与分隔晾杆2之间接触时不易被损坏,多孔使其不易影响到该部分丝绸与漂白液的接触,分隔晾杆2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动拨液杆3,环形框1内部开凿有环形腔,环形框1上端固定连接有充气管7,充气管7、环形腔、分隔晾杆2以及气动拨液杆3依次相通,漂白时,可以通过充气管7向间隔漂白架内通入惰性气体,并沿着环形腔和分隔晾杆2进入到气动拨液杆3内,并通过气动拨液杆3向漂白液中溢出,从而产生大量气泡,一方面,气泡可以对丝绸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丝绸在漂白液中进行微微的浮动,使其与漂白液更加充分的接触,同时有效避免丝绸相互之间贴附造成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漂白效果,另一方面,气泡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液的流动性,有效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上的穿梭,显著加快漂白效率。
54.气动拨液杆3包括通气管31以及多个均匀固定在通气管31上的溢气球32,通气管31与溢气球32相通,请参阅图4,溢气球32包括定型球壳321以及多个固定镶嵌在定型球壳321上的变孔片322,变孔片322中部开凿有外胀气孔4,外胀气孔4内设有自封球,请参阅图6,自封球可以有效封堵外胀气孔4,使漂白液不易沿外胀气孔4渗入到溢气球32内,当通入惰性气体时在气体的挤压下,变孔片322被压缩,使外胀气孔4孔径增大,此时自封球对外胀气孔4的封堵失效,气体从外胀气孔4处溢出进入到漂白液中,定型球壳321为硬质材料制成,变孔片322为弹性密封材料制成,使其在惰性气体的挤压下,能够形变,使外胀气孔4孔径增大。
55.请参阅图5,自封球包括位于外胀气孔4中部的弹性封球51以及多个固定连接在外胀气孔4朝向溢气球32内一端的定位杆52,定位杆52端部穿过外胀气孔4并与定型球壳321内壁固定连接,定位杆52为硬质结构,使弹性封球51位置固定,在外胀气孔4孔径变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弹性封球51的位置不易随变孔片322的形变发生变化,当停止充入惰性气体时,变孔片322恢复形变,其仍然可以位于外胀气孔4中部实现封堵,弹性封球51直径大于外胀气孔4中部的最大直径,使在未通入惰性气体时,弹性封球51与外胀气孔4挤压接触,使密封效果更好。
56.通过间隔漂白架的设置,漂白时,配合通入惰性气体的操作,可以在气动拨液杆3附近产生大量气泡,一方面,气泡可以对丝绸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丝绸在漂白液中进行微微的浮动,进而使其与漂白液更加充分的接触,同时有效避免丝绸相互之间贴附造成漂白不完全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漂白效果,另一方面,气泡可以有效提高漂白液的流动性,有效加速漂白液分子在丝绸上的穿梭,显著加快漂白效率,另外在自封球和外胀气孔4的配合下,在充气时开启,反之闭合,有效实现气动拨液杆3的单向密封,使漂白液不易渗入到气动拨液杆3内。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