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及鞋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50753发布日期:2021-08-20 20:23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及鞋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针织面料及鞋面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及鞋面。



背景技术:

在针织鞋面编织中,常见的纵向线圈通常都是比较紧密的排列在一起,线圈的大小都比较均匀致密,这使得鞋面的透气性受到一定影响,尤其对于运动量较大或者天气较炎热的情况,其鞋内的汗液蒸汽不能及时通过鞋面排出,使得脚部容易滋生细菌等,目前为提高鞋面的抗菌、抑菌性,常采用抗菌、抑菌纱线或对鞋面进行抗菌、抑菌后处理来达到抗菌、抑菌效果,但成本较高且工艺较为繁琐。

目前,飞织的针织面料中也会有一些吊目组织,线圈会稍微变大,但受设备和工艺的限制,线圈通常不会超过3mm,这就使得飞织针织面料的透气性及编织组织受到了很大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及鞋面,通过针织组织的配合,使线圈的大小超过3mm,甚至线圈纵向大小已经达到10mm,突破了目前技术中线圈纵向高度的限制,加大增加了其透气性,并提供一种新的编织组织,在此基础上搭配抗菌、抑菌纱线,使得鞋面的抗菌、抑菌效果更加优良。

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连接区和超大线圈区,其中,

所述连接区与所述底层连接;

所述超大线圈区纵向高度不小于3mm,包括上连接组织、下连接组织和位于上连接组织与下连接组织之间的线组织,且其上连接组织和下连接组织分别与所述超大线圈区的上、下相邻的所述连接区连接,所述线组织与所述底层无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层为隔针编织。

进一步地,所述底层为满针编织。

进一步地,所述面层和/或底层的编织纱线包括抑菌抗菌型纱线。

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组织和/或下连接组织(122)为四平编织组织。

进一步地,所述超大线圈区的线组织为通过对应织列的面脱圈编织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超大线圈的纵向高度和横向宽度可调节。

进一步地,增加/减小纵向相邻所述连接区之间的所述底层的编织行数,所述超大线圈的纵向高度相应增加/减小。

进一步地,增加/减小横向相邻所述上连接组织或下连接组织之间的所述底层的编织列数,横向两相邻所述超大线圈的距离相应增加/减小。

一种鞋面,所述鞋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如上所述的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突破了传统编织工艺中线圈纵向高度3mm的限制,本发明通过针织组织的配合,使线圈的大小超过3mm,实施例中的线圈纵向大小已经达到10mm。

2随着线圈增大,针织组织的间隙也随之增大,因此织物的透气性能得到提升。

3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线圈的大小还可以继续增加或者减小,根据编织材料的不同,增大的线圈既可以具有装饰作用,也可以具有功能作用,例如增加透气性等。

4搭配使用抗菌纤维编织鞋面本体,使得鞋面具有了一定的抗菌抑菌抑臭作用。

5本发明是一种新型针织织物及鞋面种类的编织技术,利用编织材料和针织组织的特性,使用纬编针织横机一体成型编织出的一种具有抗菌抑菌效果的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鞋面,且编织材料可以为任意编织材料,适用范围广,也为其它新型针织组织和针织鞋面的设计与制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针织面料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针织面料编织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实物效果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针织面料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针织面料结构示意图。

面层1,连接区11,超大线圈区12,上连接组织121、下连接组织122,线组织123,底层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其编织纱线为抗菌处理的涤纶低弹纱和涤纶高弹纱,其中涤纶低弹纱用于编织面层1,涤纶高弹纱用于编织底层2。

所述面层1包括沿织列方向均匀间隔设置连接区11和超大线圈区12,其中,连接区11与所述底层2连接;超大线圈区12纵向高度不小于3mm,包括上连接组织121、下连接组织122和位于其之间的线组织123,且所述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分别与所述超大线圈区12的上、下相邻的所述连接区11连接,所述线组织123与所述底层2无连接,相邻两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之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层2为织2针空1针的隔针编织组织,连接区11与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相连接的部位为四平编织组织,所述超大线圈区12的线组织123为通过对应织列的面脱圈编织形成。

本实施例中,超大线圈12的纵向高度和横向宽度均相同,且可调节,具体为:增加/减小纵向相邻所述连接区11之间的所述底层2的编织行数,所述超大线圈12的纵向高度相应增加/减小;增加/减小横向相邻所述上连接组织121或下连接组织122之间的所述底层2的编织列数,横向两相邻所述超大线圈12的距离相应增加/减小。

如图2所示:a纱是经抗菌处理的涤纶低弹纱,b是经抗菌处理的涤纶高弹纱。

第1、2织行是翻针编织,其中第1织行的第2、4、8、10、14、16织列是将对应织列面编织翻针至底,第6、12、18织列是将对应织列底编织翻针至面;第2织行的第1、5、7、11、13、17织列是将对应织列面编织翻针至底,第3、9、15织列是将对应织列底编织翻针至面。

第3织行是a纱做面编织底吊目,其中第3、6、9、12、15、18织列是四平编织,四平编织的面线圈,即是超大线圈。

第4至第7织行是b纱做织2隔1的隔针底编织,其中第3、6、9、12、15、18织列是空针编织。

第8、9织行是将对应织列的面编织脱圈的面脱圈编织。脱掉的是第3织行第2、5、8、11、14、17织列面编织底吊目的面线圈。

第10至第13织行是b纱做织2隔1的隔针底编织,其中第3、6、9、12、15、18织列是空针编织。

第14、15织行是将对应织列的面编织脱圈的面脱圈编织。脱掉的是第3织行第1、4、7、10、13、16织列面编织底吊目的面线圈,通过脱圈掉其它面线圈留出。

第16至第19织行是b纱做织2隔1的隔针底编织,其中第3、6、9、12、15、18织列是空针编织。

第20织行是a纱做四平编织。

第21织行是a纱做面编织。

第22织行是b纱做底编织。

第23织行是a纱做面编织。

第24织行是b纱做底编织。

第1至第24织行是一个最小循环单元。其形成的织物效果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横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距离相同,纵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高度也相同。

调整底隔针编织的行数,如第4至第7织行、第10至第13织行,可以调节超大线圈的大小,具体为增加底隔针编织的行数,可以增加超大线圈的高度,反之,则可以减小超大线圈的高度。

调整两相邻空针列之间的底编织个数,可以调节横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距离,具体为增加两相邻空针列之间的底编织个数,可以增加横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距离,反之则可以减小横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距离。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横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距离不同。

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其编织纱线为抗菌处理的涤纶低弹纱和涤纶高弹纱,其中涤纶低弹纱用于编织面层1,涤纶高弹纱用于编织底层2。

所述面层1包括沿织列方向均匀间隔设置连接区11和超大线圈区12,其中,连接区11与所述底层2连接;超大线圈区12纵向高度不小于3mm,包括上连接组织121、下连接组织122和位于其之间的线组织123,且所述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分别与所述超大线圈区12的上、下相邻的所述连接区11连接,所述线组织123与所述底层2无连接,相邻两上连接组织121或下连接组织122之间的距离不全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层2为织2针空1针的隔针编织组织,连接区11与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相连接的部位为四平编织组织,所述超大线圈区12的线组织123为通过对应织列的面脱圈编织形成。

本实施例中,超大线圈12的纵向高度相同,相邻两超大线圈12的横向距离不完全相同,其纵向、横向距离均可调节,具体为:增加/减小纵向相邻所述连接区11之间的所述底层2的编织行数,所述超大线圈12的纵向高度相应增加/减小;增加/减小横向相邻所述上连接组织121或下连接组织122之间的所述底层2的编织列数,横向两相邻所述超大线圈12的距离相应增加/减小。

其编织方法与实施例1的编织工艺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3织行是a纱做面编织底吊目和四平编织,其中四平编织的织列非均匀分布,第8/9织行和第14/15织行仍做第三织行面编织底吊目对应织列的面脱圈编织,其四平编织位置为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纵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高度不同。

一种具有抗菌型超大线圈组织的针织面料,其编织纱线为抗菌处理的涤纶低弹纱和涤纶高弹纱,其中涤纶低弹纱用于编织面层1,涤纶高弹纱用于编织底层2。

所述面层1包括沿织列方向均匀间隔设置连接区11和超大线圈区12,其中,连接区11与所述底层2连接;超大线圈区12纵向高度不小于3mm,包括上连接组织121、下连接组织122和位于其之间的线组织123,且所述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分别与所述超大线圈区12的上、下相邻的所述连接区11连接,所述线组织123与所述底层2无连接,相邻两上连接组织121或下连接组织122之间的距离相同,纵向两相邻超大线圈的高度不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层2为织2针空1针的隔针编织组织,连接区11与上连接组织121和下连接组织122相连接的部位为四平编织组织,所述超大线圈区12的线组织123为通过对应织列的面脱圈编织形成。

本实施例中,纵向相邻两超大线圈12的纵向高度不同,相邻两超大线圈12的横向距离相同,其纵向、横向距离均可调节,具体为:增加/减小纵向相邻所述连接区11之间的所述底层2的编织行数,所述超大线圈12的纵向高度相应增加/减小;增加/减小横向相邻所述上连接组织121或下连接组织122之间的所述底层2的编织列数,横向两相邻所述超大线圈12的距离相应增加/减小。

其编织方法与实施例1的编织工艺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将实施例1中隔针底编织的织行增加,即将原第10-13织行增加至10-15织行或减少至10-12织行,或者将原第16-19织行的隔针底编织增加至16-21织行或减少至16-18织行,其余织行编织方法不变,编织行数顺延。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给出一种鞋面,其鞋面的鞋头或鞋帮的至少一部分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针织面料,则形成的鞋面可以保证鞋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时挥发脚部产生的汗液,保持脚部干爽,降低细菌滋生的概率,同时搭配抗菌抑菌纱线,使鞋面具有更加优良的抗菌抑菌性,提高鞋子的舒适度和健康度,提升鞋子的附加价值。

本发明中的抗菌抑菌纱线可以为任何用于纺织纤维材料制成的抗菌抑菌纱线,其纤维本身就具有抗菌除臭的作用,或者基于传统抗菌防臭纤维的基础上,把用金属离子的抗菌剂改为采用对生物和环境无污染的抗菌剂对纤维进行处理以达到抗菌防臭的目的,目前常见的抗菌除臭纤维有几种:

纳米除臭纤维:包括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锌等;

银纤维:其表面的银离子可迅速将人体变质的蛋白质吸附其上而降低或者消除异味;

负离子处理的纤维:其集释放负离子功能、远红外线辐射、抗菌、抑菌、除臭、去异味、抗电磁辐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杀死细菌或抑制其分裂增生,使其失去繁殖条件,同时远红外线辐射能也可使电磁波能量起到抗菌效果;

稀土元素处理的纤维:稀土离子具有较高的电荷数(+3价)和较大的离子半径(85nm~106nm),因而在织物的抗菌整理过程中稀土离子可能与织物中的氧、氮等配位离子形成螯合物,使抑菌剂牢固地与织物结合;与此同时,不同抑菌剂之间以稀土离子为联结点,产生协同抑菌作用,使织物具有广谱的抑菌除臭效果;

竹纤维:竹纤维中含有天然的抗菌物质,科研人员的试验证实竹沥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功能,用竹纤维制成的纺织品的24h抗菌率可达71%;

甲壳素纤维:是从虾、蟹、昆虫等甲壳动物的壳中提炼出来的,是一种可再生、可降解的资源,它对危害人体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抑菌率可达99%;

茶多酚纤维:含有多量苯酚性氢氧基(oh)的化合物(即多酚类化合物),它可以利用氢氧基中h的还原分解,以及与臭气成分中的nh3、sh等附加结合,达到良好的除臭目;

麻纤维:分子排列取向度好,吸湿能力好,加上其细长中腔内富含氧气,使得厌氧菌无法生存,且汉麻纤维含有汉麻酚类物质,其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明显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除上述纤维之外,还有石墨烯纤维或者经过抗菌剂后整理得到的纤维/纱线等均可以作为本发明的抗菌编织材料。

织物编织完成,还需经过高温处理。对于未使用热熔丝的织物,高温处理是为了让织物受热充分收缩,达到合适的织物效果;对于使用热熔丝的织物,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使热熔丝融化粘合在织物内部,达到合适的织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横”“纵”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和简化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示的装置或者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而本发明中的“连接”应为理解为广义连接,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元件间的连接,可以使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含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