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963821发布日期:2022-02-19 13:5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横编机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2.横编机具备多个针床和向多个针床的编织针供给编织纱线的多个供纱口。在使用这样的横编机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使用某供纱口x编织编织物部时,存在该供纱口x横穿正停止的另外的供纱口y的情况。此时,存在从供纱口y延伸的编织纱线编入上述编织物部的情况。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技术,例如可举出在专利文献1中已公开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3.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解决在嵌花编织中产生的上述问题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表示的情况:在工序1中使用第一供纱口(符号11)编织第一编织物部,然后,在工序2~4中使用第二供纱口(符号13)来编织第二编织物部。第一编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在针床上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重复。如工序3所示,当第二供纱口横穿第一供纱口时,将第二供纱口和第一供纱口一起踢回。通过将两供纱口踢回,防止从第一供纱口向第一编织物部延伸的编织纱线编入第二编织物部。
4.在先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85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时,第二供纱口踢回一次。此时,从第二供纱口延伸的编织纱线的张力进行变化。其结果,存在线圈的大小在第二供纱口的踢回的前后进行变化的情况。根据编织纱线的材质,存在第二编织物部中的线圈的大小的差异醒目的情况。
9.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当以横穿处于停止的状态的第一供纱口的方式使第二供纱口移动而进行编织时,不需要踢回第二供纱口。
10.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1.<1>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第一供纱口和第二供纱口的横编机,在移动上述第一供纱口编织第一编织物部之后,在使上述第一供纱口停止的状态下,以横穿上述第一供纱口的方式移动上述第二供纱口来编织第二编织物部,其特征在于,
12.在从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结束后到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开始的过程中,进行工序a、工序b及工序c,
13.在上述工序a中,使用上述第一供纱口,在与将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及上述第二编织物部卡定的编织针不同的编织针上编织和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端部线圈相连的第一线圈,
14.在上述工序b中,做成从上述第一供纱口向上述第一线圈延伸的编织纱线与将上
述端部线圈和上述第一线圈相连的跨线交叉的状态,
15.在上述工序c中,做成将上述第一线圈及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卡定在与编织上述第二编织物部的针床相向的针床上的状态。
16.在此,既存在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由相同的针床编织的情况,也存在由相向的不同的针床编织的情况。例如,在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二编织物部一起由前针床编织的情况下,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编织第一编织物部重复的二层编织物。例如,在第一编织物部由前针床编织、第二编织物部由后针床编织的情况下,在前侧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编织具有第一编织物部的筒状编织物。
17.<2>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
18.在上述工序a之前,往复编织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当往路编织上述第一编织物部时,在空针上编织未封闭线圈,
19.在上述工序a中,在上述未封闭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接着编织上述第一线圈。
20.<3>作为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
21.在上述工序a之前,往复编织上述第一编织物部,在上述工序b之后,使用与上述第一供纱口不同的供纱口,往复编织在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的第三编织物部,
22.在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往复编织时,编织与上述第一编织物部的线圈重叠的集圈线圈30,
23.在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往复编织后,作为上述工序c将上述第一线圈与上述第三编织物部的线圈重叠。
24.[发明的效果]
[0025]
根据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从第一供纱口向第一线圈延伸的编织纱线靠近与编织第二编织物部的针床相向的针床。因此,当编织在第一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重复的第二编织物部时,不需要停止第二供纱口。因为不停止第二供纱口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所以作为在第二编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多个线圈的大小难以产生偏差。
[0026]
根据上述方式<2>的结构,第一线圈成为未封闭线圈的在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编织线圈。编织线圈与未封闭线圈相比容易移动。因此,当为了将第一编织物部与其它的编织物部(例如,第二编织物部等)接合而使第一线圈移动时,能稳定地使第一线圈移动。
[0027]
根据上述方式<3>的结构,将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三编织物部相连的重叠线圈与将第三编织物部和第一编织物部相连的集圈线圈在线圈纵行方向的相同的高度对齐。因此,第一编织物部和第三编织物部的接缝漂亮地完成。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针织品的概要图。
[0029]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例的图像图。
[0030]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工序的第一编织工序图。图4是与图3接着的第二编织工序图。
[0031]
图5是表示在图3的s6结束的时刻的线圈的卡定状态的示意图。
[0032]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顺序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0034]
<实施方式1>
[0035]
在本实施例1中,基于图1至图5说明使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编织方法编织具有嵌花组织的针织品的例子。当然,由本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编织物不限于针织品,例如也可以是座椅套等工业材料。
[0036]
图1所示的针织品100,具有前后身大片50、右袖60r和左袖60l。前后身大片50具备前身大片50f和后身大片50b。在前身大片50f上形成了图案部70。图案部70由嵌花编织得到。因此,构成图案部70的编织纱线和构成图案部70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纱线不同。
[0037]
基于图2的图像图说明编织图案部70的顺序。在本例中,说明使用了在图案部70的编织中利用的第一供纱口8和在图案部70以外的编织中利用的第二供纱口9的编织例。在图2中,供纱口8、9由倒三角标记表示。从前针床fb看,第一供纱口8与第二供纱口9相比被配置在跟前侧。换言之,从后针床bb看,第二供纱口9与第一供纱口8相比被配置在跟前侧。在前后身大片50的两端所示的横杠,是前身大片50f和后身大片50b的分界。图2中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序号。当然,在编织中使用的供纱口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0038]
在t0中表示直到图案部70的近前为止编织的前后身大片50。本例的前后身大片50是使用从第二供纱口9供给的第二编织纱线9y由筒状编织进行编织。从此状态开始,在t1中,从前后身大片50的编织宽度外将纱线插入第一供纱口8中,如u字形转向箭头所示,在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之后,进行向左方向移动的往复编织。通过此往复编织,在前针床fb中,将第一编织物部1在线圈纵行方向编织两段量。第一编织物部1由从第一供纱口8供给的第一编织纱线8y编织。
[0039]
在t2中,如由u字形转向箭头所示,在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之后,进行使其向左方向移动的往复编织。通过此往复编织,在前针床fb中,将第三编织物部3在线圈纵行方向编织两段量。第三编织物部3由第二编织纱线9y编织。此第三编织物部3是在第一编织物部1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并与第一编织物部1接合的编织物部。接合的顺序,参照图3、4后述。
[0040]
在t3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后针床bb中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第二编织物部2由第二编织纱线9y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二编织物部2在编织宽度方向重复。在本例中,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编织范围内,第一编织物部1的编织范围进行重复。因此,当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时,第二供纱口9横穿第一供纱口8。在本例中,通过进行后述的图3、4的编织工序图所示的操作,能不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
[0041]
在t4中,如u字形转向箭头所示,进行往复编织,在线圈纵行方向编织两段量的第四编织物部4。第四编织物部4由第二编织纱线9y编织。
[0042]
在t5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后针床bb中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在此t5中,第二供纱口9也横穿第一供纱口8。另外,能不使第二供纱口9停止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在t5结束的时刻的供纱口8、9的配置与t1相同。因此,在t5以后,通过反复进行t1~t5的编织,能将图案部70编织在前后身大片50上。
[0043]
接着,基于图3、4说明具有嵌花花纹的部分的具体的编织工序。图3、4对使用具备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的二张针床横编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在使用二张针床横编机的编织
中,由在邻接的线圈之间配置了空针的抽针编织来编织针织品100。当然,也能由4张针床横编机编织本例的针织品100。配备在横编机上的编织针,既可以是具备开闭针钩的滑块的组合针,也可以是具备开闭针钩的舌的舌针。
[0044]
图3、4中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图3、4的右栏中表示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中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在右栏中,黑点表示编织针,圆标记表示线圈,v字标记表示未封闭线圈或者集圈线圈,倒三角标记表示供纱口8、9。栏外的大写字母表示编织针的位置。在各工序中,实际上编织的部分由粗线表示,新编织的线圈全涂满地表示。
[0045]
在图3的s0中表示与图2的t0的左一半相当的线圈。在s1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当在后针床bb的空针j上形成了未封闭线圈10后,编织被卡定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l、n、p、r、t上的第一编织物部1。未封闭线圈10的编织不是必须的。与本例不同,未封闭线圈10也可以形成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此s1相当于图2的t1的往路编织。由于在图3中仅表示第一编织物部1的一半,所以第一供纱口8实际上移动到栏外的位置。
[0046]
在s2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被卡定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t、r、p、n、l上的第一编织物部1。s2的编织与图2的t1的复路编织相当。在此s2中,进而在第一编织物部1的编织结束后,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方向移动,编织未封闭线圈10的在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第一线圈11(工序a)。
[0047]
在此,在s1中,在没有编织未封闭线圈10的情况下,第一线圈11成为未封闭线圈。另外,在本例中,第一线圈11编织在后针床bb上,但也可以编织在前针床fb上。在该情况下,在进行下面的s3前,使第一线圈11从前针床fb向后针床bb移动。
[0048]
在s3中,做成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与将端部线圈1e和第一线圈11相连的跨线12交叉的状态(工序b)。端部线圈1e是在s3中编织的第一编织物部1的多个线圈之中的最后编织的线圈。跨线12是跨过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之间的部分。在本例的s3中,具体地讲,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使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与跨线12交叉。
[0049]
在s4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b、d、f、h、j上编织第三编织物部3。s4的编织与图2的t2的往路编织相当。
[0050]
在s5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当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l上编织了集圈线圈30之后,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j、h、f、d、b上编织第三编织物部3。s5的编织与图2的t2的复路编织相当。集圈线圈30形成在第一编织物部1的端部线圈1e上。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三编织物部3由集圈线圈30相连。与本例不同,集圈线圈30也可以形成在端部线圈1e以外的第一编织物部1的线圈上。
[0051]
在s6中,做成将第一线圈11及第一编织物部1卡定在与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的后针床bb相向的前针床fb上的状态(工序c)。在本例的s6中,具体地讲,使第一线圈11向与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的后针床bb相向的前针床fb移动。此时,与跨线12交叉的第一编织纱线8y挂在跨线12上而靠近前针床fb侧。
[0052]
在本例的s6中,第一线圈11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线圈31重叠。线圈31是在第三编织物部3之中的处于与第一编织物部1最接近的位置的线圈。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三编织物部3由线圈31和第一线圈11的重叠线圈13相连。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编织后,通过第一线圈11与第三编织物部3的线圈31重叠,将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三编织物部3相连的重叠线圈13与将
第三编织物部3和第一编织物部1相连的集圈线圈30在线圈纵行方向的相同的高度对齐。因此,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三编织物部3的接缝漂亮地完成。
[0053]
在此,第一线圈11的移动,如果是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编织前,则在什么时候进行都可以。例如,也可以在s4之前进行第一线圈11的移动。
[0054]
由图5的示意图说明在s6结束的时刻的线圈的状态。图5所示的编织针5是图3中的前针床fb的编织针j。另外,在图5中,配置在邻接的编织针5之间的固定沉降片6由虚线表示。固定沉降片6的形状与实际的形状不同。
[0055]
如图5所示,在图3的s3中与从第一线圈11延伸的跨线12交叉的第一编织纱线8y夹在第一线圈11和第三编织物部3的线圈31之间。因此,从第一线圈11朝向第一供纱口8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参照空白箭头)靠近前针床fb的一侧,隐藏在固定沉降片6中。因此,即使移动未图示的后针床bb的编织针,第一编织纱线8y也难以挂在后针床bb的编织针上。另外,如果将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配置在隐藏在固定沉降片6中的位置,则即使例如配备在滑架上的针压脚(日本特开平3-66415号公报)等与第一编织纱线8y接触,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也难以向固定沉降片6的外侧拉出。因为只要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维持在固定沉降片6的内侧,第一编织纱线8y的线圈横列方向的倾斜就不会变大,所以第一编织纱线8y难以挂在后针床bb的编织针上。
[0056]
在此,如图3的s6所示,通过在第三编织物部3的编织后且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即将编织前移动第一线圈11,将第一线圈11保持在与编织针5接近的位置。因此,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也被配置在与编织针5接近的位置。因此,容易维持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隐藏在固定沉降片6中的状态。
[0057]
在图4的s7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方向移动,在编织宽度方向将第一供纱口8配置在与重叠线圈13重复的位置。其结果,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变短。此s7不是必须的,但通过进行s7,当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时,更进一步难以将第一编织纱线8y编入第二编织物部2。
[0058]
在s8中,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s8的编织与图2的t3的编织相当。如用图5已说明的那样,从第一供纱口8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靠近前针床fb的一侧,难以挂在后针床bb的编织针上。因此,第二供纱口9通过第一供纱口8时不需要停止。另外,也不需要使第一供纱口8移动。
[0059]
图2的t4的第四编织物部4能由与图3的s4、s5左右对称的编织来编织。另外,图2的t5的第二编织物部2能由与图4的s8左右对称的编织来编织。在此第二编织物部2的编织时,也不需要停止第二供纱口9。
[0060]
根据本例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因为当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时不会停止第二供纱口9,所以构成第二编织物部2的各线圈的大小容易一致。因此,第二编织物部2的外观良好。
[0061]
<实施方式2>
[0062]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6的编织工序图说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在前针床fb侧成为二层状态的编织物的编织例。图6的看方法与图3相同。另外,在后针床bb上也可以有其它的编织物部。
[0063]
在s0中表示第二编织物部2被卡定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b、d、f、h、j、l、n、p、r、t上的状态。第二编织物部2由第二供纱口9的第二编织纱线9y编织。从此状态开始,在第二编织
物部2的编织宽度内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
[0064]
在s1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当在后针床bb的编织针k上编织了未封闭线圈10、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l上编织了集圈线圈15之后,在前针床fb中编织第一编织物部1。集圈线圈15是用于将第一编织物部1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与第二编织物部2接合的集圈线圈。本例的第一供纱口8,从前针床fb看与第二供纱口9相比处于里侧。因此,在集圈线圈15以外的位置不存在第一编织物部1与第二编织物部2接合的情况。在此,也可以将未封闭线圈10编织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例如,可以举出在前针床fb的编织针k上编织未封闭线圈10的情况。
[0065]
在s2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左方向移动,当在前针床fb中编织了第一编织物部1之后,在未封闭线圈10的线圈纵行方向编织接着的第一线圈11(工序a)。与本例不同,在将未封闭线圈10编织在前针床fb上的情况下,第一线圈11也能由前针床fb编织。
[0066]
在s3中,使第一供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使从第一供纱口8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与跨线12交叉(工序b)。也可以通过相对于前针床fb相对地使后针床bb向左方向横移,使第一编织纱线8y与跨线12交叉,代替使第一供纱口8移动。
[0067]
在s4中,使第一编织物部1从前针床fb向后针床bb移动(工序c)。其结果,与跨线12交叉的第一编织纱线8y挂在跨线12上而靠近后针床bb。因此,从第一供纱口8向第一线圈11延伸的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靠近后针床bb。在此,在由前针床fb编织第一线圈11的情况下,在s4中,使第一编织物部1和第一线圈11的双方向后针床bb移动。
[0068]
在s4之后,使第二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前针床fb中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因为第一编织纱线8y的基点靠近后针床bb,所以能够不停止第二供纱口9地编织第二编织物部2。
[0069]
<总结>
[0070]
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对在第二编织物部2的编织范围内第一编织物部1进行重复的编织物的编织是有效的。因此,除了实施方式1、2以外,例如对于前身大片的编织宽度和后身大片的编织宽度不同的针织品、成为3层或者4层的多层编织物也能适用本发明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0071]
符号的说明:
[0072]
1:第一编织物部
[0073]
1e:端部线圈
[0074]
2:第二编织物部
[0075]
3:第三编织物部
[0076]
4:第四编织物部
[0077]
5:编织针
[0078]
6:固定沉降片
[0079]
8:第一供纱口
[0080]
8y:第一编织纱线
[0081]
9:第二供纱口
[0082]
9y:第二编织纱线
[0083]
10:未封闭线圈
[0084]
11:第一线圈
[0085]
12:跨线
[0086]
13:重叠线圈
[0087]
15:集圈线圈
[0088]
30:集圈线圈
[0089]
31:线圈
[0090]
50:前后身大片
[0091]
50f:前身大片
[0092]
50b:后身大片
[0093]
60l:左袖
[0094]
60r:右袖
[0095]
70:图案部
[0096]
100:针织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