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刺绣机勾线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320842发布日期:2022-03-19 22:38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刺绣机勾线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电脑刺绣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刺绣机勾线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刺绣机上的压脚是在刺绣机刺绣过程中完成压布动作的部件,刺绣机上的勾线板则是与剪线装置相配合的部件,即需要剪线时,刺绣机停止工作,勾线板在相应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往返移动,从而勾起布料上需要剪切的面线,进而在剪线装置的作用下实现剪线操作。在这过程中,刺绣机机头上还会设置面线夹持装置来对勾起的面线进行夹持,以便于进行剪线操作,但现有的面线夹持装置大多结构复杂,且夹持时需要相应的动力机构来进行驱动,如相关文献申请号为:cn201620415947.3,就公开了一种面线夹持装置及绣花机机头,其所公开的面线夹持装置包括固定架及活动穿过固定架的一排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上固定有移动块,相邻移动块之间设有互为前后导向的凹凸导向结构等等,其结构相当复杂,且需要电磁铁等电磁组件来配合实现面线的夹持,这样不仅使得生产成本增加,操作变得复杂化,而且这样复杂的结构通常只能外置安装在机头上,造成机头占用空间增大。
3.而如专利号为zl202023173452.x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带面线夹持的压脚机构,其通过将面线夹持机构集成在压脚上,而使得机头结构更为紧凑,减少了占用空间。但是,由于面线夹持机构会随着压脚一起升降动作,而勾刀只能做伸缩动作,如何确保勾刀与面线夹持机构的高效配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刺绣机勾线控制方法,其能够有效确保勾刀与集成在压脚上的面线夹持机构的高效配合,从而保证刺绣机工作的高效和稳定。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刺绣机勾线控制方法,应用于一种带面线夹持的压脚机构,所述压脚机构包括压脚,以及由夹线弹片和夹线销构成的夹线组件,夹线销固定在压脚上,夹线弹片的一端铰接在压脚上,夹线弹片与压脚之间设有促使夹线弹片另一端抵靠在夹线销外圆周面上的弹性件;压脚设置在针杆架上,针杆架上设置有上下升降的针杆及刺绣针;针杆架设置在机头上,机头上还设置有勾刀,勾刀一端设有驱动其伸缩移动而实现勾线动作的驱动机构;所述勾刀在伸缩移动时,从夹线弹片和夹线销之间穿过;压脚处于布料上方,布料下方设有剪刀;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勾线时:步骤a1,压脚抬起至勾线位置,针杆抬起;步骤a2,勾刀伸出并穿过夹线组件,至刺绣针下方勾住面线,随后将面线勾至夹线组件处;步骤a3,剪刀将底线和面线剪断;
步骤a4,勾刀继续将面线勾向压脚背侧,以使面线脱出布料;放线时:步骤b1,针杆处于抬起状态,压脚至勾线位置;步骤b2,勾刀伸出至夹线组件内,以撑开夹线弹片,随后针杆动作而将处于压脚背侧的面线穿过夹线组件拉回至针杆下方;步骤b3,勾刀返回原点。
6.本发明的原理:勾线时,针杆抬起,以留出刺绣针下方的勾线空间,勾刀勾住面线拉过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而使得面线被夹线弹片与夹线销夹持,便于剪线动作。之后勾刀继续做拉回动作,以将面线处于面料内的一端拉出。
7.而在放线时,勾刀仅伸至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而无需伸至针杆下方,以避免对针杆动作效率的影响;勾刀撑开夹线弹片后,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就产生了足够面线被顺畅拉出的间隙,随着针杆的动作,刺绣针拉动面线,以使处于压脚背侧的面线被拉出至针杆下方,勾刀返回后刺绣机便可正常进行刺绣工作。
8.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步骤a4还包括:压脚抬起,并移动绣框,进一步促使面线脱出布料。即通过压脚和绣框对于面线的反向拉扯动作,使面线从布料中被拉出;该动作一方面能够配合勾刀的动作,确保面线能够稳定脱出布料;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勾刀需要将面线拉至压脚背侧过长的距离,而影响放线时面线自压脚背侧被拉回针杆下方的效率及稳定性。
9.作为本发明优选,勾线时还包括:步骤a5,勾刀向压脚一侧伸出一段距离,以使面线松弛并脱离勾刀,随后勾刀返回原点,同时绣框返回。即使得面线被从夹线组件中间拉过后,仅依靠夹持机构进行夹持,而勾刀不再对其拉紧,从而避免放线动作时,勾刀与面线还处于勾住的状态,确保放线动作的高效和稳定。
10.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的勾刀向压脚一侧伸出一段距离的动作在勾刀到达原点之前进行,以缩短被拉至压脚背侧的面线的长度,从而提高放线时面线被拉回压脚前侧时的效率和稳定性。
11.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的勾刀在开始向压脚一侧伸出一段距离时,其与夹线销的距离大于其需要伸出的距离,以避免勾刀伸出时再次伸入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使得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产生空隙而影响对面线的拉紧效果。
12.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步骤b2还包括:在勾刀撑开夹线弹片后,针杆向下动作而在刺绣针未刺入布料之前,勾刀离开夹线组件。即在确保了面线被完全拉出后,立刻使勾刀离开夹线组件,避免勾刀对压脚升降动作的影响,以使得压脚能够迅速配合刺绣针进行压布动作,从而保证刺绣机的工作效率。
13.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步骤b3还包括:压脚随着针杆一起动作,即在勾刀离开夹线组件后,立刻与针杆一起动作,以配合即将刺入布料的刺绣针进行稳定的刺绣动作。
14.作为本发明优选,所述勾刀自原点向压脚一侧朝下倾斜设置,所述夹线弹片具有相适配的倾斜结构,即勾刀将面线勾至压脚背侧时,面线处于倾斜向上的状态,而随后勾刀通过再次伸出一段距离而令面线松弛后,面线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迅速脱离勾刀,并与勾刀保持足够的距离;同时在放线过程中,勾刀与面线之间也避免了接触,从而确保了勾线和放
线动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15.本发明的优点是:1、能够有效保证勾刀与集成在压脚上的面线夹持机构的高效配合,从而保证刺绣机工作的高效和稳定;2、整个控制动作简单,各部件之间配合稳定高效。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带面线夹持的压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勾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中放线控制方法的流程图;1-压脚;21-夹线弹片;22-夹线销;3-勾刀。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8.一种刺绣机勾线控制方法,应用于一种带面线夹持的压脚机构,所述压脚机构包括压脚1,以及由夹线弹片21和夹线销22构成的夹线组件,夹线销22固定在压脚1上,夹线弹片21的一端铰接在压脚1上,夹线弹片21与压脚1之间设有促使夹线弹片21另一端抵靠在夹线销22外圆周面上的扭簧;压脚1设置在针杆架上,针杆架上设置有上下升降的针杆及刺绣针;针杆架设置在机头上,机头上还设置有勾刀3,勾刀3一端设有驱动其伸缩移动而实现勾线动作的驱动机构;所述勾刀3在伸缩移动时,从夹线弹片21和夹线销22之间穿过;压脚1处于布料上方,布料下方设有剪刀;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勾线时:步骤a1,停止刺绣动作,压脚1提升至勾线位置,即使得压脚上的夹线组件处在勾刀3的伸缩路径上;同时针杆及刺绣针回到抬起状态,以留出刺绣针下方的勾线空间;步骤a2,勾刀3向压脚1一侧伸出,撑开夹线弹片21并穿过夹线组件,直至刺绣针下方勾住面线,随后勾刀3进行返回动作,以将面线勾至夹线组件处,使面线处于被拉直的状态,便于后续的剪线动作。
19.步骤a3,剪刀在布料下方进行剪切动作,以将底线和面线剪断。
20.步骤a4,勾刀3继续将面线勾向压脚1背侧,同时令压脚进一步抬起,以及使承载布料的绣框移动,以使面线被剪断的一头快速脱出布料;其中,勾刀3的勾线动作通过将面线拉向压脚背侧,而促使面线被拉出布料;压脚和绣框的动作对面线形成反向拉扯,使面线从布料中被拉出;该动作一方面通过勾刀与绣框动作的配合,确保面线能够稳定且快速地脱出布料;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勾刀3需要将面线拉至压脚1背侧过长的距离,而影响放线时面线自压脚1背侧被拉回针杆下方的效率及稳定性。
21.步骤a5,勾刀3再次向压脚1一侧伸出一段距离,以使面线松弛并脱离勾刀。即使得面线被从夹线组件中间拉过后,仅依靠夹持机构进行夹持,而勾刀不再对其拉紧,从而避免放线动作时,勾刀与面线还处于勾住的状态,确保放线动作的高效和稳定。而优选的,该动作在勾刀到达原点之前进行,以缩短被拉至压脚背侧的面线的长度,从而提高放线时面线被拉回压脚前侧时的效率和稳定性。并且,该动作所伸出的距离小于此时勾刀与夹线销之
间的距离,以避免勾刀伸出时再次伸入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使得夹线弹片与夹线销之间产生空隙而影响对面线的拉紧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勾刀自原点向压脚一侧朝下倾斜设置,所述夹线弹片具有相适配的倾斜结构,即勾刀将面线勾至压脚背侧时,面线处于倾斜向上的状态,而随后勾刀通过再次伸出一段距离而令面线松弛后,面线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迅速脱离勾刀,并与勾刀保持足够的距离;同时在放线过程中,勾刀与面线之间也避免了接触,从而确保了勾线和放线动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2.步骤a6,绣框返回,同时勾刀3返回原点。
23.放线时:步骤b1,针杆及刺绣针处于抬起状态,压脚1先移动至工作位置,随后下降至勾线位置,即使得压脚1上的夹线组件处在勾刀3伸缩路径上。
24.步骤b2,勾刀3伸出至夹线组件内,以撑开夹线弹片21,随后针杆带动刺绣针向下动作,以将处于压脚1背侧的面线穿过夹线组件拉回至针杆下方,并在刺绣针刺入布料之前,勾刀3进行返回动作而离开夹线组件;即在确保了面线被完全拉出后,立刻使勾刀3离开夹线组件,避免勾刀3对压脚1升降动作的影响,以使得压脚能够迅速配合刺绣针进行压布动作,从而保证刺绣机的工作效率。
25.步骤b3,勾刀3继续返回原点的同时,压脚1随着针杆一起动作,即在勾刀离开夹线组件后,立刻与针杆一起动作,以配合即将刺入布料的刺绣针进行稳定的刺绣动作。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该具体实施方式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一种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