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物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81110发布日期:2021-12-31 21:3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物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物护理机。


背景技术:

2.衣物护理机通过在箱体内通入热气体,对衣物进行护理,为避免热气体灼伤使用者,在衣物护理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冷却装置,气体直接经冷却装置冷却后排出,完全浪费了气体中的余热且增大了衣物护理机的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护理机,设置有首尾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收集和利用气体中的余热且减小衣物护理机的能耗。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护理机,包括:
5.机体,所述机体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放置衣物,所述机体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有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气体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容纳腔并经所述出风口排出;
6.加热装置;
7.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处;以及
8.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首尾依次连通,且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所述气体的流通路径上依次排布,所述气体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时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换热器中介质的热量,并使所述第一换热器中的介质液化回流至所述第二换热器中,所述气体经过所述加热装置时能够进一步升温以能够对所述容纳腔内的衣物进行护理,所述气体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时能够释放热量至所述第二换热器中,并使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液化介质汽化以到达所述第一换热器中,实现所述介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流动。
9.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介质在第一换热器中散热液化受重力的牵引回流至第二换热器,在第二换热器中吸收气体的余热汽化升至第一换热器中,实现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流动,且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时能够吸收第一换热器中介质散发的热量,后续升温无需过多能源,能够使用小功率的加热装置对气体进行加热,充分利用气体的余热降低了能耗,且介质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流通无需额外设置动力装置,使用成本更加低廉。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所述顶板的上方且覆盖所述进风口。
11.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一换热器设计为位于顶板的上方且覆盖进风口,使换热器可以直接架设于顶板,安装更加方便。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朝背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突出以形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底面包括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
第一区域外周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抵接所述第二区域。
1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容置槽,第二换热器位于容置槽内并抵接容置槽的第二区域,使第二换热器和机体的连接更稳固。容置槽的第一区域设置有出风口,使第二换热器与经出风口排出的气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第二换热器中的介质能够吸收更多的气体中的热量。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基管和套设于所述第一基管上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基管和套设于所述第二基管上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基管与所述第一基管首尾依次连通。
1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换热器设计为包括套设于第一基管上的第一翅片,第二换热器包括套设于第二基管上的第二翅片,使翅片能够增大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传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管和/或所述第二基管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螺纹槽。
1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基管和/或第二基管的内表面上设置螺纹槽,可以提高介质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的流速,进而增强换热效果。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管、所述第二基管、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槽。
1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凹槽,增加了气体经第一基管、第二基管、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的湍流程度,提高了整体的换热效果。
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经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入口经第二管道连通,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首尾依次连通。
2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有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使介质散热液化时可以通过第一管道流回第二换热器,介质吸热汽化时可以通过第二管道进入第一换热器。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体包括:
23.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经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侧板上。
24.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侧板上设置有固定件,使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和机体的连接更牢固,同时更好的连通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搬运或者晃动的情况下也不会脱落。
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具有靠近所述容纳腔的第一表面,所述固定件为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的卡槽或卡勾。
26.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固定件设计为第一表面上的卡槽或者卡勾,使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与机体贴合紧密的连接的同时也保持了整体的美观性。
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8.废水箱,所述废水箱位于所述机体外,且所述废水箱经引流管与所述机体的所述出风口连通。
2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废水箱,可以收集气体经第二换热器时冷凝出的废水,避免废水滴落在地面上,破坏用户使用感受。
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包括:
31.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管体上设置有排风口;以及
32.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废水箱连通,从所述第一管体至所述第二管体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逐渐减小。
3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引流管设计为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且第二管体的内径逐渐减小,使引流管有一定的倾斜度以能够更好的将废水引流至废水箱内。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护理机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中e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护理机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护理机的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护理机的第二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护理机的固定件、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局部示意图;
4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物护理机的固定件、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3.衣物护理机通过在箱体内通入热气体,对衣物进行护理,为避免热气体灼伤使用者,在衣物护理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冷却装置,气体直接经冷却装置冷却后排出,完全浪费了气体中的余热且增大了衣物护理机的能耗。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护理机,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护理机100。请参见图1,衣物护理机100包括机体110、第一换热器120、加热装置130和第二换热器140。
45.请参见图1,机体110形成容纳腔116,容纳腔116用于放置衣物。机体110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111,机体110的底部设置有出风口112,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均与容纳腔116
连通,气体经进风口111进入容纳腔116并经出风口112排出。第一换热器120位于进风口111处。第二换热器140位于出风口112处,第二换热器140与第一换热器120首尾依次连通,且第一换热器120、加热装置130和第二换热器140在气体的流通路径上依次排布,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120时能够吸收第一换热器120中介质的热量,并使第一换热器120中的介质液化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40中,气体经过加热装置130能够进一步升温以能够对容纳腔116内的衣物b进行护理,气体经过第二换热器140时能够释放热量至第二换热器140中,并使第二换热器140中的液化介质汽化以到达第一换热器120中,实现介质在第一换热器120与第二换热器140之间的循环流动。
46.通过设置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器120和第二换热器140,介质在第一换热器120中散热液化受重力的牵引回流至第二换热器140,在第二换热器140中吸收气体的余热汽化升至第一换热器120中,实现在第一换热器120和第二换热器140之间的循环流动,且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120时能够吸收第一换热器120中介质散发的热量,后续升温无需过多能源,能够使用小功率的加热装置130对气体进行加热,充分利用气体的余热降低了能耗,且介质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流通无需额外设置动力装置,使用成本更加低廉。
47.为使安装更加便利,请参见图1,机体110可以包括顶板113,顶板113上设置有进风口111,第一换热器120位于顶板113的上方且覆盖进风口111。具体的,第一换热器120的尺寸大于出风口112的尺寸,可以架设于顶板113的出风口112处。
48.请参见图1至图2,机体110可以包括底板114,底板114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141,第一部分1141朝背离容纳腔116的方向突出以形成容置槽a。容置槽a的底面包括第一区域a1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a1外周的第二区域a2,第一区域a1设置有出风口112,第二换热器140位于容置槽a内且抵接第二区域a2,使第二换热器140和机体110的连接更加稳固,且使第二换热器140与经出风口112排出的气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第二换热器140中的介质能够吸收更多的气体中的热量。
49.请参见图3至图5,第一换热器120可以包括第一基管121和套设于第一基管121上的第一翅片122,第二换热器140可以包括第二基管141和套设于第二基管141上的第二翅片142,第二基管141与第一基管121首尾依次连通。翅片能够增大第一换热器120和第二换热器140的传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基管可以为圆管,椭圆管和扁平管,翅片的表面结构可以为平翅、间断翅、波纹翅和穿孔翅,优选的,翅片可以为波纹翅,换热效果更佳。基管和翅片可以连接为一体式结构。
50.进一步地,第一基管121和/或第二基管141的内表面上可以设置有螺纹槽,螺纹槽可以提高介质在第一换热器120和第二换热器140内的流速,进而增强换热效果。第一基管121、第二基管141、第一翅片122和第二翅片142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凹槽,凹槽能够增加气体经第一基管121、第二基管141、第一翅片122和第二翅片142的湍流程度,进而提高整体的换热效果。
51.请参见图3,第一换热器120可以具有第一入口123和第一出口124,第二换热器140可以具有第二入口143和第二出口144,第二入口143与第一出口124经第一管道150连通,第二出口144与第一入口123经第二管道160连通,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换热器120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40的首尾依次连通。具体地,介质散热液化时可以通过第一管道150流回第二换热器
140,介质吸热汽化时可以通过第二管道160进入第一换热器120。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120、第二换热器140、第一管道150和第二管道16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52.请参见图6至图7,为使第一管道150及第二管道160和机体110的连接更加牢固,机体110可以包括侧板115,侧板115上设置有固定件170,第一管道150和第二管道160经固定件170固定于侧板115上。进一步地,请参见图5至图6,侧板115具有靠近容纳腔116的第一表面1151,固定件170为第一表面1151上设置的卡槽171或卡勾172,使第一管道150和第二管道160可以设置于卡槽171内,或者通过卡勾172固定于机体110,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与侧板贴合紧固的连接的同时也保持了整体的美观性。
53.请参见图1,衣物护理机100还可以包括废水箱180,废水箱180位于机体110外且经引流管190与机体110的出风口112连通。废水箱180能够收集气体经第二换热器140时冷凝出的废水,避免废水滴落在地面上,破坏用户使用感受。
54.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引流管190可以包括第一管体191和第二管体192,第一管体191的一端与出风口112连通,且第一管体191上设置有排风口1911。第二管体192的一端与第一管体191远离出风口112的一端连通,第二管体192的另一端与废水箱180连通,从第一管体191至第二管体192的方向上第二管体192的内径逐渐减小,可以使使引流管190有一定的倾斜度以能够更好的将废水引流至废水箱内。
55.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