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复合调节机构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4090发布日期:2021-11-10 02:0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复合调节机构的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具有复合调节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2.中国专利zl202010634540.0公开了一种缝纫机,其采用一个驱动电机带动倒回缝机构和抬压脚机构,该专利存在以下缺点:
3.1、其倒回缝机构采用凸轮结构进行传递动力,凸轮的整个轮面都是摩擦接触面,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噪声相对较高,而且容易发热,甚至发生卡死的现象;凸轮结构,需求的加工精度较高。
4.2、剪线机构还需要单独一个电机进行控制。
5.此种缝纫机需要通过安装两个步进电机来控制倒缝、压脚、剪线功能,增加了缝纫机的制造成本,同时在生产装配上更显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复合调节机构的缝纫机,通过一个电机控制缝纫机的倒缝、压脚、剪线功能,降低成本。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复合调节机构的缝纫机,包括机架、剪线机构、抬压脚机构和倒回缝调节机构;
8.倒回缝调节机构的摆动座绕设定的销轴转动,所述摆动座绕该销轴转动的角度决定缝纫机的针距,
9.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随之转动的控制凸轮,控制凸轮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抬压脚机构和剪线机构,输出轴通过控制凸轮分别驱动所述剪线机构、抬压脚机构和倒回缝调节机构;
10.所述倒回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第一曲柄固定在所述输出轴上并随之转动,第一曲柄的外端铰接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带动所述摆动座,并调节所述摆动座的角度;
11.所述第一曲柄的转动区域可分割为第一调节区、第二调节区、第三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第一调节区、第二调节区、第三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组成一个连续的扇形区域;
12.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对应于缝纫机的倒缝或正缝;所述第一曲柄处于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时,主动调节所述倒回缝调节机构;第三调节区对应于缝纫机的抬压脚;第四调节区对应于缝纫机的剪线;
13.所述第一曲柄转动至第一曲柄的转动中心、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第一连杆和摆动座的铰接点连成一直线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的位置,记为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
14.所述第一曲柄从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开始,逆时针转动至机械极限位置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的位置,记为第四调节区的终点;
15.所述第一曲柄从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开始,顺时针转动至零针距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的位置,记为第一调节区和第二调节区的交汇点;
16.所述第一曲柄从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开始,顺时针转动至可调节范围的最大针距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的位置,记为第二调节区和第三调节区的交汇点;
17.所述第一曲柄顺时针转动至机械极限位置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的位置,记为第三调节区的终点:
18.所述剪线机构处于剪断缝纫线的位置时,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四调节区的范围内;
19.所述抬压脚机构处于抬起压脚时,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三调节区的范围内。
20.优选地,所述剪线机构包括:剪线连杆,其设置在控制凸轮的一侧,控制凸轮在一定行程内可驱动剪线连杆动作,剪线连杆的一端与机架铰接,剪线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下端安装有剪线曲柄一,剪线曲柄一连接有用于带动剪刀组件进行剪线的剪线轴。
21.优选地,所述剪刀组件包括设置在剪线轴端部的剪线曲柄二,剪线曲柄二的一端连接有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一端连接有刀架,刀架上安装有剪线刀。
22.优选地,所述抬压脚机构包括:抬压连杆,其设置在控制凸轮的另一侧,控制凸轮在一定行程内可驱动抬压连杆动作,抬压连杆的一端与机架铰接,抬压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拉杆,第一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形拉杆,形拉杆连接有用于带动压脚板升降的抬压组件。
23.优选地,所述抬压组件包括与形拉杆一端连接的抬压拉杆,抬压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前杠杆,前杠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压脚升降板,缝纫机压杆的外周安装有与压脚升降板相配合的压杆导架,缝纫机压杆的下端固定有压脚板。
24.优选地,还包括与机体固定连接的安装板,安装板的中端设置有所述控制凸轮,控制凸轮的上侧安装有抬压连杆,控制凸轮的下侧设置有剪线连杆,控制凸轮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定行程驱动抬压连杆或剪线连杆执行动作。
25.优选地,所述剪线连杆和抬压连杆相同的一端与安装板铰接,剪线连杆和抬压连杆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剪线连杆、抬压连杆移动的上限位轴和下限位轴,在没有外力时,复位弹簧使剪线连杆始终抵靠在下限位轴上;使抬压连杆始终抵靠在上限位轴上。
26.优选地,所述剪线机构处于执行剪线动作的起始位置时,第一曲柄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
±
45度范围内;
27.所述剪线机构在即将剪断缝纫线的过程中,摆动座的针距逐渐变小。
28.优选地,所述剪线机构处于执行剪线动作的起始位置时,第一曲柄位于所述交汇点b1
±
20度范围内。
29.优选地,还包括电机二,所述驱动电机、电机二及主轴电机均位于机架的外部,且固定于所述机架的同一侧面上,且所述驱动电机、电机二于所述主轴电机的下方,且围绕主轴电机分布。
30.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31.1、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分别驱动缝纫机的剪线机构、抬压脚机构和倒回缝调节机构,无需再单独设置一个驱动电机,降低了缝纫机的制造成本,并且本结构设计简洁,将倒回缝调节机构的驱动设置在输出轴上,在输出轴上固设有控制凸轮,控制凸轮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抬压脚机构和剪线机构,输出轴通过控制控制凸轮的转动方向和角度分别驱动所述剪线机构和抬压脚机构,简化了缝纫机内部复杂的机构,能够节省缝纫机内部的空间。
32.2、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凸轮的设计,使得输出轴带动控制凸轮向下转动后,控制凸轮的凸出端将会推动剪线连杆的左端向下摆动,以此通过剪线轴带动剪刀组件执行剪线动作,输出轴带动控制凸轮向上转动后,控制凸轮的凸出端将会推动抬压连杆的左端向上摆动,以此通过第一拉杆、l形拉杆带动抬压组件执行抬压脚动作,因此控制凸轮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定行程后,将会驱动抬压连杆或剪线连杆执行动作,从而实现一个电机驱动抬压连杆或剪线连杆的效果。
33.3、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复位弹簧的设计,就能够实现剪线机构和抬压脚机构的自动复位,结构简单,而在没有外力时,复位弹簧使剪线连杆始终抵靠在下限位轴的下端面;使抬压连杆始终抵靠在上限位轴上端面,能够正好抵消整个抬压脚机构的压力,让压脚以合适的压力压在布料上,而不是通过压脚压紧在布料上抵消抬压脚机构自身的弹力,能够保证布料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损坏。
附图说明
34.图1为缝纫机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第一曲柄的转角对应的工作区域。
36.图3为缝纫机内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抬压脚机构、剪线机构、倒回缝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缝纫机处于倒缝和正缝交汇时的零针距的示意图。
39.图6为缝纫机处于第一曲柄顺时针方向的可调节最大针距时的示意图。
40.图7为缝纫机处于第一曲柄顺时针方向的机械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41.图8为缝纫机处于第一曲柄的转动中心、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第一连杆和摆动座的铰接点连成一直线时的示意图。
42.图9为缝纫机处于第一曲柄逆时针方向的机械极限位置时的示意图。
43.图10为松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1

机架;2

摆动座;3

销轴;4

驱动电机;5

输出轴;
[0045]6‑
缝纫机压杆;7

安装板;8

复位弹簧;10

控制凸轮;11

下限位轴;
[0046]
12

上限位轴;13

电机二;14

主轴电机;
[0047]
20

剪线机构;21

剪线连杆;22

第二连杆;23

剪线曲柄一;24

剪线轴;
[0048]
105

松线曲柄;107

钢索组件;
[0049]
200

剪刀组件;201

剪线曲柄二;202

第三连杆;203

刀架;204

剪线刀;
[0050]
30

抬压脚机构;31

抬压连杆;32

第一拉杆;33

l形拉杆;
[0051]
300

抬压组件;301

抬压拉杆;302

前杠杆;303

压脚升降板; 304

压杆导架;305

压脚板;
[0052]
40

倒回缝调节机构;41

第一曲柄;42

第一连杆;
[0053]
a1

第一调节区;a2

第二调节区;a3

第三调节区;a4

第四调节区;
[0054]
a5

非工作调节区;
[0055]
p1

第一曲柄的转动中心;p2

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
[0056]
p3

第一连杆和送料摆动座的铰接点;
[0057]
b1

第一调节区的最大针距的极限位置;b2

正缝和倒缝的交互的零针距位置;b3

第二调节区的最大针距的极限位置;b4

抬压脚完成时的针距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9]
结合图1和图2,一种具有复合调节机构的缝纫机,包括机架1、剪线机构20、抬压脚机构30和倒回缝调节机构40;
[0060]
倒回缝调节机构40的摆动座2绕设定的销轴3转动,所述摆动座2绕该销轴3转动的角度决定缝纫机的针距,
[0061]
还包括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5上安装有随之转动的控制凸轮 10,控制凸轮10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抬压脚机构30和剪线机构20,输出轴5 通过控制凸轮10分别驱动所述剪线机构20、抬压脚机构30和倒回缝调节机构40;
[0062]
所述倒回缝调节机构40包括第一曲柄41和第一连杆42;第一曲柄41固定在所述输出轴5上并随之转动,第一曲柄41的外端铰接第一连杆42,第一连杆42的另一端带动所述摆动座2,并调节所述摆动座2的角度;
[0063]
所述第一曲柄41的转动区域可分割为第一调节区a1、第二调节区a2、第三调节区a3和第四调节区a4;第一调节区a1、第二调节区a2、第三调节区a3和第四调节区a4组成一个连续的扇形区域;
[0064]
第一调节区a1和第二调节区a2对应于缝纫机的倒缝或正缝;所述第一曲柄101处于第一调节区a1和第二调节区a2时,主动调节所述倒回缝调节机构;
[0065]
第三调节区a3对应于缝纫机的抬压脚;
[0066]
第四调节区a4对应于缝纫机的剪线;
[0067]
下文中所述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是以图2中各区域布局为基准;
[0068]
下文中的可调节范围的最大针距具体指的是,在缝纫机内操作系统可设定的最大数值;
[0069]
下文中的“机械极限位置”具体指的是,在不发生零部件碰撞的情况下,第一曲柄实际可达到的最大转动极限位置;
[0070]
所述第一曲柄41转动至第一曲柄的转动中心p1、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p2、第一连杆和摆动座的铰接点p3连成一直线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p2的位置,记为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
[0071]
所述第一曲柄41从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开始,逆时针转动至机械极限位置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p2的位置,记为第四调节区的终点b5;
[0072]
所述第一曲柄41从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开始,顺时针转动至零针距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p2的位置,记为第一调节区a1 和第二调节区a2的交汇
点b2;
[0073]
所述第一曲柄41从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开始,顺时针转动至可调节范围的最大针距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p2的位置,记为第二调节区a2和第三调节区a3的交汇点b3;
[0074]
所述第一曲柄41顺时针转动至机械极限位置时,第一曲柄和第一连杆的铰接点p2的位置,记为第三调节区的终点b4:
[0075]
所述剪线机构20处于剪断缝纫线的位置时,第一曲柄41位于所述第四调节区a4的范围内;
[0076]
所述抬压脚机构30处于完全抬起压脚板305到标准高度时,第一曲柄41 位于所述第三调节区a3的范围内。
[0077]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5分别驱动缝纫机的剪线机构20、抬压脚机构30和倒回缝调节机构40,无需再单独设置一个驱动电机,降低了缝纫机的制造成本,并且本结构设计简洁,将倒回缝调节机构40的驱动设置在输出轴1上,在输出轴1上固设有控制凸轮10,控制凸轮10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抬压脚机构30和剪线机构20,输出轴5通过控制控制凸轮10的转动方向和角度分别驱动所述剪线机构20和抬压脚机构30,简化了缝纫机内部复杂的机构,能够节省缝纫机内部的空间。
[0078]
结合图3和图4,所述剪线机构20包括:剪线连杆21,其设置在控制凸轮 10的下侧,控制凸轮10在一定行程内可驱动剪线连杆21动作,剪线连杆21的左端与机架1铰接,剪线连杆21的右端连接有第二连杆22,第二连杆22的下端安装有剪线曲柄一23,剪线曲柄一23连接有用于带动剪刀组件200进行剪线的剪线轴24。
[0079]
输出轴1带动控制凸轮10向下转动后,控制凸轮10的凸出端将会推动剪线连杆21的左端向下摆动,以此通过剪线轴24带动剪刀组件200执行剪线动作。
[0080]
具体看图3,所述剪刀组件200包括设置在剪线轴24端部的剪线曲柄二201,剪线曲柄二201的一端连接有第三连杆202,第三连杆202的一端连接有刀架 203,刀架203上安装有剪线刀204。
[0081]
结合图3和图4,所述抬压脚机构30包括:抬压连杆31,其设置在控制凸轮10的另一侧,控制凸轮10在一定行程内可驱动抬压连杆31动作,抬压连杆31的一端与机架1铰接,抬压连杆3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拉杆32,第一拉杆 32的另一端连接有l形拉杆33,l形拉杆33连接有用于带动压脚板305升降的抬压组件300。
[0082]
输出轴1带动控制凸轮10向上转动后,控制凸轮10的凸出端将会推动抬压连杆21的左端向上摆动,以此通过第一拉杆32、l形拉杆33带动抬压组件 200执行抬压脚动作。
[0083]
具体看图3,所述抬压组件300包括与l形拉杆33一端连接的抬压拉杆301,抬压拉杆301的另一端连接有前杠杆302,前杠杆302的另一端连接有压脚升降板303,缝纫机压杆6的外周安装有与压脚升降板303相配合的压杆导架304,缝纫机压杆6的下端固定有压脚板305,抬压拉杆301通过前杠杆302带动压脚升降板303上升时,压脚升降板303将通过压杆导架304带动压脚板305抬升。
[0084]
具体看图4,还包括与机体固定连接的安装板7,安装板7的中端设置有所述控制凸轮10,控制凸轮10的上侧安装有抬压连杆31,控制凸轮10的下侧设置有剪线连杆21,控制凸轮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定行程后,将会驱动抬压连杆31或剪线连杆21执行动作,从而
实现一个电机驱动抬压连杆31或剪线连杆21的效果。
[0085]
具体看图4,所述剪线连杆21和抬压连杆31相同的一端与安装板7铰接,剪线连杆21和抬压连杆31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8,复位弹簧8用于实现剪线连杆21和抬压连杆31的自动复位,所述安装板7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剪线连杆21、抬压连杆31移动的上限位轴12和下限位轴11,在没有外力时,复位弹簧8使剪线连杆21始终抵靠在下限位轴11的下端面;使抬压连杆31始终抵靠在上限位轴12上端面,能够正好抵消整个抬压脚机构30的压力,让压脚以合适的压力压在布料上,而不是通过压脚压紧在布料上抵消抬压脚机构30自身的弹力,能够保证布料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损坏。
[0086]
所述剪线机构20处于执行剪线动作的起始位置时,第一曲柄41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区a1和第四调节区a4的交汇点b1
±
45度范围内;
[0087]
所述剪线机构20在即将剪断缝纫线的过程中,摆动座2的针距逐渐变小。
[0088]
所述剪线机构20处于执行剪线动作的起始位置时,第一曲柄41位于所述交汇点b1
±
20度范围内;所述剪线动作的起始位置可以设置在未经过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超过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的位置,但总体来说,以设置在第一调节区和第四调节区的交汇点b1为中心向两侧偏摆20度的范围内(即,图2中,x1~x2之间的区域)为较佳选择,能达到剪线工作的后半程时,针距是逐渐变小的,否则送料摆动座8 容易碰撞到送料轴或台板等部件,导致无法达到共用一个步进电机的效果。
[0089]
还包括电机二13,所述驱动电机4、电机二13及主轴电机14均位于机架1 的外部,且固定于所述机架1的同一侧面上,且所述驱动电机4、电机二13于所述主轴电机14的下方,且围绕主轴电机14分布。
[0090]
具体看图10,所述剪线轴24的中部安装有松线曲柄105,松线曲柄105的工作端与钢索组件107的一端铰接,钢索组件107的另一端带动缝纫机的松线机构。
[0091]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