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装配模组及烘干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6182发布日期:2022-02-12 12:50阅读:66来源:国知局
加热器装配模组及烘干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晾衣机的烘干模块,尤其涉及一种烘干模块中的加热器装配模组。


背景技术:

2.晾衣机包括安装于天花板上的主机部件和位于主机部件下方的晾衣架,其中主机部件内的动力总成用于收放钢丝绳,主机部件通过该钢丝绳与晾衣架连接,以实现晾衣架的升降。
3.cn203212891u的带烘干功能的晾衣机,晾衣机主机内部设有横流风机,横流风机的吸风口处设有加热器,晾衣机主体的朝下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
4.现有的加热器包括框架和ptc加热模块,ptc加热模块安装于框架中;现有结构存在安装不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加热器装配模组。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加热器装配模组,包括耐高温的矩形框和ptc发热模块,所述的矩形框内形成容纳ptc发热模块的内腔及两侧的气流进口、气流出口;
7.所述的ptc发热模块包括发热主体及多个接线端子;
8.所述的矩形框内设有分隔部,以将所述的内腔分隔成容纳发热主体的第一腔体和容纳接线端子及导线的第二腔体,所述的分隔部上设有多个以供接线端子穿过的端子通道。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一腔体的矩形框的上、下侧内壁上设有凸起的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
10.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共同限制在发热主体的两侧,以防止ptc发热模块脱离于所述的矩形框。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一限制部上设有倾斜引导面,所述的倾斜引导面以引导ptc发热模块进入所述的内腔中。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一腔体的矩形框的外侧内壁上设有第一凸筋和分隔部上设置的第二凸筋,所述的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与所述的发热主体的两侧壁紧接触。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ptc发热模块包括与接线端子连接的陶瓷发热片及多个金属导热板。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金属导热板之间设有锯齿状分布的导热组件,所述的导热组件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众多导热孔。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加热器装配模组包括连接于导线上
的温控开关及保险丝;所述的温控开关的启动温度小于保险丝的熔点。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矩形框上设有安装所述温控开关的凹孔。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矩形框上设有限制导线移动的至少一个卡位。
18.另一主题:烘干模块,包括风机及所述的加热器装配模组。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加热器装配模组包括矩形框和ptc发热模块,矩形框的内腔被分隔部分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发热主体容置在第一腔体内,接线端子容置在第二腔体内,且分隔部上开设有供接线端子穿过的端子通道,以便于发热主体安装,以及安装后整个加热器装配模组更具整体性,外观更为美观、整洁。
附图说明
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21.图1为烘干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烘干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加热器装配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一;
24.图4为加热器装配模组的拆解示意图;
25.图5为加热器装配模组的局部示意图;
26.图6为矩形框和发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加热器装配模组正面示意图;
28.图8为加热器装配模组的侧面示意图;
29.图9为加热器装配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二;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图7中a处放大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图8中b处放大图;
32.图12为加热器装配模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晾衣机的主机部件上安装有烘干模块102,以用于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如图1和图2所示,烘干模块102内安装有风机101及加热器装配模组100。风机101用于使气流进行内外循环,加热器装配模组100用于对气流进行加热处理,以提高气流对衣物烘干效率。
37.如图3至图6、图9所示,加热器装配模组100,包括耐高温的矩形框10和ptc发热模块20,矩形框10内形成容纳ptc发热模块20的内腔12及两侧的气流进口11、气流出口13。
38.ptc发热模块20包括发热主体21及多个接线端子22;矩形框10内设有分隔部14,以将内腔12分隔成容纳发热主体21的第一腔体01和容纳接线端子22及导线23的第二腔体02,分隔部14上设有多个以供接线端子22穿过的端子通道03。
39.如图7至图11所示,第一腔体01的矩形框10的上、下侧内壁上设有凸起的第一限制部t1和第二限制部t2;第一限制部t1和第二限制部t2共同限制在发热主体21的两侧,以防止ptc发热模块20脱离于矩形框10。
40.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一限制部t1上设有倾斜引导面s,倾斜引导面s以引导ptc发热模块20进入内腔12中。倾斜引导斜面s设置在限制部朝矩形框10的外侧,ptc发热模块20也从矩形框10的外侧卡入。即倾斜引导斜面s朝向ptc发热模块20,以便于ptc发热模块20能够贴合该倾斜引导斜面s,以减少ptc发热模块20与限制部之间的挤压或摩擦,进一步减少安装ptc发热模块20所需的外力,继而更为顺利地将ptc发热模块20置入内腔12中,使ptc发热模块20的安装更为快捷、方便。
41.或者说,上述的限制部具体为,第一腔体01的矩形框10的外侧内壁上设有第一凸筋和分隔部14上设置的第二凸筋,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与发热主体21的两侧壁紧接触。
42.ptc发热模块20通过卡嵌以与凸筋之间发生挤压、适量形变,以使ptc发热模块20稳定地置入第一腔体01内。
43.ptc发热模块20包括与接线端子22连接的陶瓷发热片24及多个金属导热板25。金属导热板25之间设有锯齿状分布的导热组件26,导热组件26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众多导热孔28。
44.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接线端子22与陶瓷发热片24为电连接,即陶瓷发热片24通过接线端子22取电产生热量。另一方面,集中发热的陶瓷发热片24可通过互相接触的金属导热板25、导热组件26进行热传导,通过物理传导的作用将热量传导、散发整个发热主体21。气流通过导热孔28以被加热,继而被加热的气流得以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
45.ptc发热模块20包括连接于导线23上的温控开关a及保险丝b;温控开关a的启动温度小于保险丝b的熔点。
46.具体地,在矩形框10上设有安装温控开关a的凹孔c。且在矩形框10上设有限制导线23移动的若干卡位v3,若干卡位v3排布在矩形框10的上侧壁的外表面。卡位v1包括“7”字型的纵向卡位,以及“凹”字型的横向卡位。“7”字型的纵向卡位在纵向方向上限定导线23的移动,其横向段避免导线23向上撅起;且“7”字型的纵向卡位的纵向段也可以避免导线23横向向外弯曲或铺展。
[0047]“凹”字型的横向卡位与导线23上的限位件匹配使用,“凹”字型的横向卡位的中间槽口的口径小于导线23上限位件的界面尺寸,导线23可从槽口中穿过,而限位件却无法穿
过,从而当限位件与“凹”字型的横向卡位互相抵靠、限制即可实现导线23的限位。
[0048]
本实用新型旨在说明,加热器装配模组100包括矩形框10和ptc发热模块20,矩形框10的内腔12被分隔部14分成第一腔体01和第二腔体02,发热主体21容置在第一腔体01内,接线端子22容置在第二腔体02内,且分隔部14上开设有供接线端子22穿过的端子通道03,以便于发热主体21安装,以及安装后整个加热器装配模组100更具整体性,外观更为美观、整洁。
[0049]
如图12所示,为ptc发热模块20的接线电路示意图。ptc发热模块20上的接线端子22两端分别连接火线r1和零线r2。当遇到异常情况时,ptc发热模块20的温度会迅速上升,此时温控开关a会断开电路,以使ptc发热模块20停止发热。当温度恢复正常时,温控开关a会自动复位,以使ptc发热模块20连通电源继续发热。
[005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联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加热器装配模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