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21341发布日期:2022-05-06 08:0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


背景技术:

2.天然皮革由于具有优良的天然特性被人们广泛用于生产日用品和工业品,但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皮革的需求倍增,数量有限的天然皮革早已不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科学家们几十年前即开始研究开发人造革、合成皮革,以弥补天然皮革的不足。
3.公告号为cn20886767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折痕式防水型合成革,该无折痕式防水型合成革包括微孔聚氨酯层和抗压蜂窝间,所述微孔聚氨酯层的下方安装有聚四氟乙烯防水膜,且微孔聚氨酯层的下表面与聚四氟乙烯防水膜的上表面之间相互粘合,所述聚四氟乙烯防水膜的下方设置有蜂窝夹层,所述抗压蜂窝间的内侧均设置有隔间,且抗压蜂窝间位于蜂窝夹层的内部,所述抗压蜂窝间的上方安装有防滑固定环,所述抗压蜂窝间的表面设置有开孔,且开孔的内侧安装有滑套,所述滑套与开孔之间为嵌套连接,所述滑套的内侧设置有弹性抗折绳,所述蜂窝夹层的下方安装有无纺布层,且蜂窝夹层的下表面与无纺布层的上表面之间相互粘合。
4.但是该无折痕式防水型合成革在使用过程中,若经历过多次的弯折将形成折痕,进而将导致该无折痕式防水型合成革的表面因出现折痕而影响到美观性和结构稳定性,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包括从下至上依次排列的超细纤维基材、微孔聚氨酯层和经高温加热印刷至所述微孔聚氨酯层表面的涂饰层;所述微孔聚氨酯层的上侧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横向折槽和多个间隔排列的倾斜折槽,所述横向折槽与所述倾斜折槽间的夹角为30-60
°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以交叉排列的多个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在表面形成细折痕,以在弯折时提供形变空间,而由于由超细纤维基材、微孔聚氨酯层和涂饰层组成的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备回弹性,进而在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避免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在弯折时产生较大的回弹力时,有效减缓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回弹,并有效避免在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表面形成区别于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的折痕,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向折槽和所述倾斜折槽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呈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状。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等腰三角形状的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为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在弯折时提供有效的形变空间,且在形变后以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的相应两侧侧边的抵接达到阻止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进一步弯折的目的,从而起到有效保护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结构完整性的目的,避免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过度弯折而影响到结构稳定性。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向折槽和所述倾斜折槽的两侧侧壁上均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缓冲折槽,所述缓冲折槽的长度方向与相应的所述横向折槽和所述倾斜折槽匹配。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折槽为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在弯折中的形变提供进一步的弯折空间,以实现有效保护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结构完整性的目的。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孔聚氨酯层的下侧设置有网状内折槽,所述超细纤维基材与所述网状内折槽匹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状内折槽在起到与超细纤维基层的有效连接的同时,使得超细纤维基材与微孔聚氨酯层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并在弯折的形变过程中保持有效的连接,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涂饰层为水性聚氨酯树脂,所述涂饰层的上侧设置有疏水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疏水层起到有效防水的作用,从而达到延长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使用寿命的目的。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疏水层为疏水聚氨酯涂层。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备有效的抗污染和防水的效果。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微孔聚氨酯层的上侧形成有多个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横向折槽以及相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倾斜折槽之间的四棱锥槽。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棱锥槽形成两道交叉的折痕,且两道折痕由对角的横向折槽与倾斜折槽的交叉处连接形成,与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配合提供弯折形变的空间,以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四棱锥槽的深度小于所述横向折槽和所述倾斜折槽的深度。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
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由超细纤维基材、微孔聚氨酯层、涂饰层和疏水层组合形成的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微孔聚氨酯层上形成交叉排列的横向折槽和倾斜折槽,并结合四棱锥槽提供弯折形变的空间,降低因弯折而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从而在有效延长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使用寿命的同时,具有提升美观性的效果,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实用性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超细纤维基材;2、微孔聚氨酯层;21、横向折槽;22、倾斜折槽;23、缓冲折槽;24、网状内折槽;25、四棱锥槽;3、涂饰层;4、疏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如图1所示,一种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包括从下至上依次排列的超细纤维基材1、微孔聚氨酯层2和经高温加热印刷至微孔聚氨酯层2表面的涂饰层3。涂饰层3为水性聚氨酯树脂,并在涂饰层3的上侧设置有疏水层4。疏水层4为疏水聚氨酯涂层,从而在起到有效防水和有效的抗污染作用的同时,从而达到延长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使用寿命的目的。
30.需要提及的是,如图1、图2所示,在微孔聚氨酯层2的上侧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横向折槽21和多个间隔排列的倾斜折槽22。横向折槽21与倾斜折槽22间的夹角为30-60
°
。因此,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以交叉排列的多个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在表面形成细折痕,以在弯折时提供形变空间,而由于由超细纤维基材1、微孔聚氨酯层2和涂饰层3组成的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备回弹性,进而在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避免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在弯折时产生较大的回弹力时,有效减缓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回弹,并有效避免在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表面形成区别于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的折痕,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
31.其中,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沿宽度方向的截面呈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状。因此,呈等腰三角形状的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为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在弯折时提供有效的形变空间,且在形变后以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的相应两侧侧边的抵接达到阻止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进一步弯折的目的,从而起到有效保护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结构完整性的目的,避免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过度弯折而影响到结构稳定性。与此同时,在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的两侧侧壁上均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缓冲折槽23。缓冲折槽23的长度方向与相应的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的长度方向匹配,以使得缓冲折槽23为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在弯折中的形变提供进一步的弯折空间,以实现有效保护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结构完整性的目的。
32.如图1、图2、图3所示,在微孔聚氨酯层2的下侧设置有网状内折槽24。超细纤维基材1与网状内折槽24匹配。网状内折槽24在起到与超细纤维基层的有效连接的同时,使得超细纤维基材1与微孔聚氨酯层2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并在弯折的形变过程中保持有效的连接,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需要提及的是,在微孔聚氨酯层2的上侧形成有多个分
别位于相邻两个横向折槽21以及相应的两个相邻的倾斜折槽22之间的四棱锥槽25。四棱锥槽25形成两道交叉的折痕,且两道折痕由对角的横向折槽21与倾斜折槽22的交叉处连接形成,与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配合提供弯折形变的空间,以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其中,四棱锥槽25的深度小于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的深度,以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显著延长使用寿命并提高美观性的效果。
33.综上,本技术通过在由超细纤维基材1、微孔聚氨酯层2、涂饰层3和疏水层4组合形成的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微孔聚氨酯层2上形成交叉排列的横向折槽21和倾斜折槽22,并结合四棱锥槽25提供弯折形变的空间,降低因弯折而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从而在有效延长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的使用寿命的同时,具有提升美观性的效果,使得该细折痕慢回弹超细纤维合成革具有实用性高的效果。
34.本技术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6.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