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结构及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05915发布日期:2022-06-15 00:38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出风结构及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护理机。


背景技术:

2.衣物护理机具有风干等功能,实现对衣物的护理,现在的市场上的衣物护理机上只有其出风口只有一个简单的出风出风口,在其干衣的模式下,在衣罩内其风只能吹向某一个风向,只能一直吹着某个部位,其暖风在衣罩内流动不均匀,其干衣效果不均匀,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衣物护理机中干衣模式风向单一、干衣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整风向、风干效果好的出风结构及护理机。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出风结构,包括:
6.风筒件,所述风筒件围成出风通道;
7.扇叶,所述扇叶可转动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
8.导向件,所述导向件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并能够转动,所述导向件、所述扇叶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及
9.调整组件,所述扇叶通过所述调整组件与所述导向件传动配合,所述调整组件用于将所述扇叶的转动转化为带动所述导向件转动。
10.上述出风结构,扇叶通过调整组件与导向件传动配合,当扇叶转动时,通过调整组件能够将扇叶的转动转化为带动导向件转动,此时出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随着导向件的转动不断调整出风方向,则此时上述出风结构的出风方向不断变化,在风干时能够将风吹向物品的不同区域,使物品的不同区域的风干效果更均匀,效果更好。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及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及所述第三配合部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扇叶、所述第一配合部可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扇叶的连接处位于所述扇叶的偏心位置,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风筒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以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旋转中心转动,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导向件接触或可活动连接,当所述扇叶转动时,所述第三配合部用于带动所述导向件往复摆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导向件的一端与所述风筒件可转动连接,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上设有活动部,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配合部铰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部活动连接并带动所述导向件往复摆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为设于所述导向件上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三连
接件远离所述第三配合部的一端设有穿设部及分别位于所述穿设部两侧的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所述穿设部与所述第一穿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一阻挡部及第二阻挡部的外径均大于所述第一穿孔的孔径;
14.或所述活动部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筒件上设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用于供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三连接件通过。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让位槽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及第二槽段,所述第一槽段沿所述风筒件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部分伸出所述第一槽段,用于沿所述第一槽段往复滑动,所述第二槽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第二槽段的延伸方向设置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二槽段。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扇叶上设有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用于随所述扇叶转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可转动连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两侧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二端部上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穿孔间隙配合,且所述第二穿孔小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两侧部分的外径。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旋转中心与所述扇叶的旋转中心垂直设置。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包括连通的传输段及扩张段,所述出风通道内的出风方向为由所述传输段至所述扩张段的方向,所述扩张段的内径沿远离所述传输段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导向件设于所述扩张段内。
21.一种护理机,包括罩体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所述罩体内设有干衣空间,所述风筒件与所述干衣空间连通。
22.上述护理机,扇叶通过调整组件与导向件传动配合,当扇叶转动时,通过调整组件能够将扇叶的转动转化为带动导向件转动,此时出风通道内的气流能够随着导向件的转动不断调整出风方向,则此时上述护理机的出风方向不断变化,在风干时能够将风吹向物品的不同区域,使物品的不同区域的风干效果更均匀,效果更好。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护理机还包括风机,所述风筒件分别连通所述风机及所述干衣空间。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筒件与所述罩体可拆卸连接。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结构的斜视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扇叶、导向件及调整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出风结构的正视图;
30.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31.图5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筒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护理机的装配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护理机的爆炸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0、风筒件;101、出风通道;101a、扩张段;102、让位槽;102a、第一槽段;102b、第二槽段;102c、第三槽段;110、配合凸起;200、扇叶;300、导向件;400、调整组件;410、第一连接件;420、第二连接件;421、第一配合部;422、第二配合部;423、第三配合部;430、第三连接件;431、穿设部;440、第四连接件;510、罩体;520、风机;530、导管;540、中间套;550、对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8.如图1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出风结构,包括风筒件100、扇叶200、导向件300及调整组件400,风筒件100围成出风通道101,扇叶200可转动设于出风通道101内,导向件300设于出风通道101内并能够转动,导向件300、扇叶200沿出风通道10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扇叶200通过调整组件400与导向件300传动配合,调整组件400用于将扇叶200的转动转化为带动导向件300转动。
39.上述出风结构,扇叶200通过调整组件400与导向件300传动配合,当扇叶200转动时,通过调整组件400能够将扇叶200的转动转化为带动导向件300转动,此时出风通道101内的气流能够随着导向件300的转动不断调整出风方向,则此时上述出风结构的出风方向不断变化,在风干时能够将风吹向物品的不同区域,使物品的不同区域的风干效果更均匀,效果更好。
40.此外,扇叶200与导向件300的转动相关联,无需单独设置设备用于驱动导向件300的转动,可减低结构的复杂程度及成本,且当扇叶200不旋转后,导向件300也停止转动,无需单独设置控制元件用于控制导向件300的启停,结构简单有效。
41.其中,扇叶200为主动旋转,即存在驱动件直接带动扇叶200自转;或扇叶200为被动旋转,通过向出风通道101内吹风,使扇叶200随着出风通道101内的气流自转。
42.其中,导向件300在出风通道101内转动时,导向件300可随着扇叶200的转动而单向持续转动,例如扇叶200上设有围绕扇叶200的旋转中心设置的环形齿,调整组件400包括传动转轴及可转动设置的第一传动齿轮,传动转轴与导向件300连接,传动转轴与风筒件
100可转动配合,使导向件300在出风通道101内转动,传动转轴的一端部外设有第二传动齿轮,环形齿、第一传动齿轮及第二传动齿轮依次啮合,此时环形齿可带动第一传动齿轮单向转动,同时第一传动齿轮可带动第二传动齿轮单向转动,此时传动转轴可随着第二传动齿轮单向转动,使导向件300在出风通道101内单向转动;或导向件300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往复摆动,例如调整组件400可为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将扇叶200的自转转化为带动导向件300往复摆动。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调整组件400包括第一连接件410及第二连接件420,第二连接件420包括第一配合部421、第二配合部422及第三配合部423,第一配合部421、第二配合部422及第三配合部423沿第二连接件42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连接件410的两端分别与扇叶200、第一配合部421可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件410与扇叶200的连接处位于扇叶200的偏心位置,第二配合部422与风筒件100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0以第二配合部422为旋转中心转动,第三配合部423与导向件300接触或可活动连接,当扇叶200转动时,第三配合部423用于带动导向件300往复摆动。由于第一连接件410与扇叶200的连接处位于扇叶200的偏心位置,因此当扇叶200旋转时,扇叶200可带动第一连接件410靠近扇叶200的一端转动,而第一连接件410的一端与扇叶200为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420的第一配合部421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0本身可绕第二配合部422转动,即第一配合部421绕第二配合部422转动,则此时扇叶200、第一连接件410及第一配合部421的组合类似于曲柄滑块机构,即扇叶200的转动可带动第一配合部421在一定范围内往复摆动,而第三配合部423与第一配合部421同步移动,也能够实现往复摆动,通过第三配合部423与导向件300的接触或可活动连接,使导向件300随着第三配合部423往复摆动,实现了导向件300随着扇叶200的转动往复摆动的情况,能够对吹出出风通道101的风向进行调整。
44.在其他实施例中,调整组件400也可包括传动轴及凸轮,传动轴与扇叶200连接并与扇叶200同步转动,凸轮的一侧面与传动轴连接,凸轮的外缘用于与导向件300的一端接触,导向件300的旋转中心沿水平方向或类似水平方向设置,且导向件300远离导向件300的一端重量大于导向件300的另一端,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导向件300远离导向件300的一端高于导向件300的另一端,凸轮位于导向件300上方,随着凸轮的转动,凸轮会挤压导向件300的一端,使导向件300远离导向件300的一端翘起,实现导向件300的转动。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上述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430,导向件300的一端与风筒件100可转动连接,导向件300的另一端上设有活动部,第三连接件430的一端与第三配合部423铰接,第三连接件430的另一端与活动部活动连接并带动导向件300往复摆动。由于第三配合部423的运动为往复摆动,因此为方便使第三配合部423带动导向件300一同往复摆动,设置第三连接件430,第三连接件430的一端与第三配合部423铰接,另一端与导向件300上的活动部活动连接,实现第三配合部423带动导向件300往复摆动,运动传递更顺畅,不会出现位置干涉或卡住的情况。
46.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件300设有活动部的一端的重量大于另一端的重量,第三连接件430也可与导向件300远离活动部的一端接触,第三连接件430为与第三配合部423可转动连接的滚轮;或第三连接件430与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导向件300具有活动部的一端在不受外力作用情况下高于导向件300的另一端,此时第三配合部423往复摆动时,第三连接件430可抵住并挤压导向件300远离活动部的一端,使导向件300一同摆动。
4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活动部为设于导向件300上的第一穿孔,第三连接件430远离第三配合部423的一端设有穿设部431及分别位于穿设部431两侧的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穿设部431与第一穿孔间隙配合,第一阻挡部及第二阻挡部的外径均大于第一穿孔的孔径。穿设部431与第一穿孔间隙配合,使第三连接件430与导向件300的相对位置变化的自由度更高,即使第三配合部423的运动存在一定误差,并不是单纯的往复摆动,仍能通过穿设部431与第一穿孔的间隙配合消除上述误差,转化为导向件300的往复摆动。
4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活动部与第三连接件430铰接。此时风筒件100、第二连接件420、第三连接件430及导向件300可形成双摇杆机构,将第二连接件420的往复摆动转化为导向件300的往复摆动。
49.可选地,活动部与第三连接件430可为球铰配合或旋转中心固定的铰接。具体地,活动部与第三连接件430为球铰配合时,第三连接件430与导向件300的相对位置变化的自由度更高,不易卡住。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6所示,风筒件100上设有与出风通道101连通的让位槽102,让位槽102用于供第一连接件410、第二连接件420及第三连接件430通过。此时第一连接件410、第二连接件420及第三连接件430可部分伸出风筒件100,风筒件100相应的可缩小尺寸,有利于实现小型化,减小占据的空间。
5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0、第二连接件420及第三连接件430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位于风筒件100内。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6所示,让位槽102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102a及第二槽段102b,第一槽段102a沿风筒件100的周向设置,第一连接件410部分伸出第一槽段102a,用于沿第一槽段102a往复滑动,第二槽段102b沿出风通道101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二连接件420沿第二槽段102b的延伸方向设置并至少部分伸出第二槽段102b。此时第二连接件420实际沿出风通道101的延伸方向设置,且第二槽段102b可对第二连接件420的转动进行限位,同时第一连接件410在扇叶200转动的带动下,第一连接件410靠近第一配合部421的一端会沿第一槽段102a往复滑动,并带动第一配合部421转动,使第二连接件420绕第二配合部422转动,进而带动导向件300往复摆动。
53.可选地,如图1及图6所示,让位槽102还包括第三槽段102c,第二槽段102b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槽段102a及第三槽段102c连通,第三槽段102c沿风筒件100的周向设置,第三连接件430部分伸出第三槽段102c,此时第三槽段102c可作为让位槽102,方便第三连接件430发生位移。
54.可选地,风筒件100外设有第一导向板及第二导向板,第一导向板就第二导向板分别位于第二槽段102b的两侧,用于对第二连接件420进行导向,使第二连接件420能够稳定的沿确定方向转动。
55.具体地,第二配合部422为穿设第二连接件420的插销,第二配合部4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向板及第二导向板可转动连接。
5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扇叶200上设有第四连接件440,第四连接件440用于随扇叶200转动,第一连接件410的两端部分别为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第四连接件440可转动连接,第二端部与第一配合部421可转动连接。扇叶200一般为立体
结构,不易直接与第一连接件410可转动连接,因此在扇叶200上设置第四连接件440,通过第四连接件440与第一连接件410可转动连接。
57.具体地,第四连接件440与扇叶200的旋转中心平行设置,此时第四连接件440为偏心设置。
5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配合部421的外径小于第二连接件420上位于第一配合部421两侧部分的外径,第二端部上设有第二穿孔,第一配合部421与第二穿孔间隙配合,且第二穿孔小于第二连接件420上位于第一配合部421两侧部分的外径。当第一配合部421相对第二配合部422转动时,第二端部会存在沿出风通道101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移,因此通过将第一配合部421与第二端部上的第二穿孔间隙配合,使第一连接件410除了绕第一配合部421的轴向转动外,还能沿出风通道101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定的摆动空间,方便将第一连接件410的位移传递至第二连接件420。
5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端部与第一配合部421也可为球铰配合。
6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件420的旋转中心与扇叶200的旋转中心垂直设置。此时在运动传递过程中更顺畅,不易出现卡住的情况。
61.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420的旋转中心与扇叶200的旋转中心也可为近似垂直。
6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出风通道101包括连通的传输段及扩张段101a,出风通道101内的出风方向为由传输段至扩张段101a的方向,扩张段101a的内径沿远离传输段的方向逐渐增大,导向件300设于扩张段101a内。此时扩张段101a可提高出风的面积,并方便将导向件300设置的较大,提高调整风向的效果。
63.具体地,传输段的内径不变,扇叶200设于传输段内。此时扇叶200所处的气流环境较为稳定。
64.具体地,当导向件300在出风通道101内转动时,导向件300的形状应该与其转动至行程端点处时导向件300与出风通道101内壁接触的情况适配,防止导向件300与出风通道101的内壁出现位置干涉。
65.如图1、图7及图8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护理机,包括罩体510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出风结构,罩体510内设有干衣空间,风筒件100与干衣空间连通。
66.上述护理机,扇叶200通过调整组件400与导向件300传动配合,当扇叶200转动时,通过调整组件400能够将扇叶200的转动转化为带动导向件300转动,此时出风通道101内的气流能够随着导向件300的转动不断调整出风方向,则此时上述护理机的出风方向不断变化,在风干时能够将风吹向物品的不同区域,使物品的不同区域的风干效果更均匀,效果更好。
67.可选地,出风通道101内的气流可通过导向件300的转动不断调整进入干衣空间内的方向,实现对干衣空间内不同区域的风干,对放置于干衣空间内的衣服的风干效果更均匀。
6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7及图8所示,上述护理机还包括风机520,风筒件100分别连通风机520及干衣空间。此时风机520用于通过风筒件100向干衣空间内吹风,随着气流进入出风通道101内,扇叶200被带动,此时扇叶200的转动通过调整组件400带动导向件300的转动,进而对进入干衣空间内的风向进行不断调整。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