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调节织物pH的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839992发布日期:2022-07-23 00:0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调节织物ph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存储单元和面料放置单元;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与面料放置单元之间设置有备水缸注气通路和/或管道注气通路、面料放置单元注气通路、循环管道注气通路和加压通路;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与备水缸底部设置的第一曝气装置连接,所述备水缸的液体入口连接进水管道,出口经过第一增压水泵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的液体入口连接,形成所述备水缸注气通路;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与第一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的气体入口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的液体入口连接进水管道,出口经过第二增压水泵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的液体入口连接,形成所述管道注气通路;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底部设置的第二曝气装置连接,形成所述面料放置单元注气通路;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与第二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的气体入口连接,循环主泵的入口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下部连接,出口与所述第二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的液体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的出口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顶部设置的喷出装置连接,形成所述循环管道注气通路;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依次连接压力保护开关、气动阀和面料放置单元,形成所述加压通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设置有进气减压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备水缸注气通路、管道注气通路、面料放置单元注气通路和循环管道注气通路中,在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的出口所述进气减压阀之后依次设置有气动阀、节流阀和二氧化碳质量流量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连接有压力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上设置有进水流量阀。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压水泵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出水流量阀。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压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增压水泵的出口合并后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的液体入口连接。8.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调节织物ph的方法,其使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系统进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过程:所述备水缸注气通路通过所述第一曝气装置形成co2气泡,溶解于进水形成过饱和碳酸溶液,经加压后输送至面料放置单元;所述面料放置单元注气通路通过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形成co2气泡,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内的碱性液体反应,去碱后的液体与织物接触,进一步稀释织物表面残碱;所述循环管道注气通路通过所述循环主泵将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内的碱性液体抽出进行循环,并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将co2与碱性循环液混合,使其与碱性循环液内的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降低循环液中的碱含量,最后循环液通过所述喷出装置喷
淋作用在织物上,中和织物表面残碱,从而降低和稳定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内织物的ph;所述加压通路通过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提供co2,控制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压力范围在0.01-0.6mpa,运行压力超过0.6mpa时,所述压力保护开关打开进行排压,保证面料放置单元的运行安全;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过程:所述管道注气通路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将co2溶解于进水形成过饱和碳酸溶,经加压后与所述备水缸注气通路中的加压过饱和碳酸溶液合并输送至所述面料放置单元。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过程:所述管道注气通路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将co2溶解于进水形成过饱和碳酸溶,经加压后输送至所述面料放置单元;所述面料放置单元注气通路通过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形成co2气泡,与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内的碱性液体反应,去碱后的液体与织物接触,进一步稀释织物表面残碱;所述循环管道注气通路通过所述循环主泵将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内的碱性液体抽出进行循环,并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二氧化碳注入装置将co2与碱性循环液混合,使其与碱性循环液内的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降低循环液中的碱含量,最后循环液通过所述喷出装置喷淋作用在织物上,中和织物表面残碱,从而降低和稳定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内织物的ph;所述加压通路通过所述二氧化碳存储单元提供co2,控制所述面料放置单元压力范围在0.01-0.6mpa,运行压力超过0.6mpa时,所述压力保护开关打开进行排压,保证面料放置单元的运行安全;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过程:所述备水缸注气通路通过所述第一曝气装置形成co2气泡,溶解于进水形成过饱和碳酸溶液,经加压后与所述管道注气通路中的加压过饱和碳酸溶液合并输送至所述面料放置单元。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气体调节织物pH的系统和方法。本发明的系统有效利用二氧化碳实现中和织物表面残碱的效果,不仅能有效调节并稳定织物pH在5.0-7.5的范围之间,且能有效解决传统酸洗过程中采用的有机酸作为中和剂导致的高浓度有机物污染,以及无机强酸pH调节过度造成的后续污水处理压力大的问题,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行风险。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行风险。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行风险。


技术研发人员:钟佩琳 杜希 陈浩 张洪发 邱孝群 张玉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15
技术公布日:2022/7/2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