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31664发布日期:2022-10-05 02:0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衣机。


背景技术:

2.干衣机是一种常用家用电器,其设置有衣物容纳腔以及与衣物容纳腔连通的风道,风道内设置有烘干装置。在烘干衣物的过程中,通过烘干装置实现对风道内空气的加热,以通过风道内的热空气与衣物容纳腔中的空气进行循环,进而将衣物容纳腔中衣物的水分通过循环空气带走,并通过烘干装置进一步实现空气中水分的冷凝。
3.目前,主要通过在风道内增加冷凝装置或辅热装置来缩短烘干时间,但这样会增加干衣机的功率。并且,会增加风道内的风阻,导致单位时间内的风量减少,提升效果受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干衣机,能够在不增加干衣机功率以及风道内风阻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烘干时间。
5.具体地,干衣机包括:箱体;筒体,设置于箱体内,筒体设置有衣物容纳腔,筒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出风口以及入风口,出风口以及入风口与衣物容纳腔连通;风道,两端分别与出风口以及入风口连通;烘干组件,设置在风道内,烘干组件用于冷凝以及加热风道内的气流;导热结构,设置在风道的侧壁上,且位于出风口以及烘干组件之间,导热结构用于与风道内的气流接触以将气流中的热量导入到风道外。
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风道包括侧部风道以及底部风道,侧部风道一端与出风口连通,侧部风道的另一端与底部风道连通,导热结构设置于侧部风道与底部风道的连接处。
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呈弧形设置,导热结构设置于侧部风道的底部,且导热结构设置于风道远离筒体一侧的风道壁。
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箱体与导热结构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散热通道通过内部流通的气流与导热结构接触以对导热结构散热。
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散热通道具有气流入口以及气流出口,气流出口设置有导流风扇,导流风扇用于抽取外界空气在散热通道内流通。
1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干衣机还包括多个导流筋,多个导流筋间隔设置于导热结构的外侧,导流筋从气流入口沿散热通道的延伸路径延伸至气流出口,相邻两个导流筋之间形成导流通道。
1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气流入口设置于箱体的底部,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导流孔以形成气流入口,气流出口位于导热结构的一侧且与导热结构水平。
1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构成风道的风道壁的一部分,导热结构的内侧壁用于与风道内的气流接触,导热结构中与内侧壁相背设置的外侧壁用于与外界气流相
接触,导流筋形成于导热结构的外侧壁。
13.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贴设在风道的内侧壁,风道的风道壁与导热结构正对的位置设置有导热通孔,导热结构通过导热通孔将自身热量传导到风道外,导流筋形成于风道的外侧壁。
1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干衣机包括底壳,底壳包括底壁以及围绕底壁设置的侧壁,风道形成于底壳的底壁与侧壁的内侧,导热结构设置于底壳的侧壁上。
15.本技术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干衣机的风道侧壁上设置有导热结构,导热结构位于出风口以及烘干组件之间,导热结构用于与风道内的气流接触以将气流中的热量导入到风道外。因此,衣物容纳腔从出风口导出的热风在经过烘干组件之前,会被设置于风道侧壁上的导热结构带走部分热量。此时,烘干组件能够降低冷凝时间,进而降缩短烘干时间。因此,在不增加干衣机功率以及风道内风阻的情况下,本技术提供的干衣机能够减少烘干时间。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干衣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的干衣机的一侧视图。
19.图3是图2中的干衣机沿剖面线a-a的剖视图。
20.图4是图1中的干衣机去除筒体以及部分外壳的示意图。
21.图5是图3中的干衣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6是图3中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图6中的底壳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图6中的底壳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图3中的前板和底壳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图9中的区域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0、干衣机;11、箱体;111、前板;112、后板;113、底壳;1131、压缩机安装位;1132、地壁;1133、侧壁;12、筒体; 121、出风口;13、风道;131、风道的一端;132、第一子风道;133、第二子风道;14、导热结构;15、散热通道;151、气流入口;152、气流出口;153、导流风扇;154、导流通道;1531、导流风扇的一侧;16、导流筋;17、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
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0.目前的干衣机,主要通过在风道内增加冷凝装置或辅热装置来缩短烘干时间,但这样会增加干衣机的功率。并且,由于增加的冷凝装置或辅热装置设置在风道中,因此会增加风道内的风阻,导致单位时间内的风道通过的风量减少,提升效果受影响,降低烘干时间有限。
31.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干衣机10,干衣机10能够在不增加干衣机功率以及风道内风阻的情况下减少烘干时间。
3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干衣机10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干衣机10的一侧视图,图3是图2中的干衣机10沿剖面线 a-a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干衣机10去除筒体以及部分外壳的示意图。
33.请结合图1,干衣机10包括箱体11以及筒体12,筒体12设置于箱体11内,箱体11构成干衣机10的外壳,进而对筒体12以及其他设置于箱体11内的组件进行保护。
34.具体地,箱体11包括前板111、后板112以及底壳113,前板111 与后板112之间相对设置,且前板111于后板112均设置在底壳113上。应理解,在图1中仅仅展示展示了前板111、后板112以及底壳113,箱体11还可以包括其他外壳结构,进而与前板111、后板112以及底壳113 形成干衣机190完整的外壳。
35.其中,筒体12包括内筒以及外筒,内筒设置在外筒的内腔中,内筒中空形成衣物容纳腔,进而构成筒体12的衣物容纳腔。应理解,在图1中展示的筒体12为筒体12的外筒。在进行衣物烘干处理时,衣物被容置于衣物容纳腔中。内筒可以在外筒内相对于外筒进行旋转,进而实现对衣物的翻转以达到良好的烘干效果。
36.具体地,筒体1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出风口121以及入风口(图未示),出风口121以及入风口与衣物容纳腔连通。当干衣机10进行工作时,烘干气流从入风口进入到衣物容纳腔中,烘干气流带走衣物容纳腔中衣物上的水分后从出风口121导出衣物容纳腔。
37.请结合图2-图4,干衣机10还包括风道13,风道13的两端分别与出风口121以及入风口连通。其中,风道13的一端131与出风口121 连通。风道13包括形成在前板111的第一子风道132、形成在底壳113 上的第二子风道133以及形成在后板112上的第三子风道(图未示)。第一子风道132为侧部风道,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且位于筒体12的一侧,第二子风道133为底部风道,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且位于筒体 12的下方。
38.结合图3以及图4,烘干气流流通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衣物容纳腔的烘干气流从出风口121导出之后,依次经过风道12在前板111上的第一子风道132、在底壳113上的第二子风道133,进而进入到第三子风道并经由第三子风道导入到衣物容纳腔中。
39.干衣机10还包括烘干组件(图未示),烘干组件设置在风道13内,烘干组件用于冷凝以及加热风道内的气流。结合上述内容,烘干组件可以设置于第二子风道133中。
40.具体地,烘干组件可以包括蒸发器以及冷凝器,蒸发器与冷凝器沿着第二子风道
133的烘干气流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蒸发器用于对热烘干气流进行降温,进而将热烘干气流中携带的水分液化。烘干气流在经过蒸发器后变为冷气流,冷气流经过冷凝器时被冷凝器加热以形成热的烘干气流,热的烘干气流进一步通过入风口导入到衣物容纳腔中。由此循环,通过不断向衣物容纳腔中导入热的烘干气流将衣物容纳腔中的衣物烘干。
41.结合上述内容,现有技术中一般在蒸发器邻近的位置设置冷凝装置,例如水冷蒸发器,以此降低热泵停机时间。或者在冷凝器的邻近位置设置辅热装置,以缩短系统升温时间。这两种方式虽然能够降低对衣物的烘干时间,但是冷凝装置以及辅热装置的设置均会增大干衣机的功率。并且,由于冷凝装置以及辅热装置均设置于风道内,会增加的风道的风阻,导致风道在一定时间内的流量降低,导致缩短烘干时间有限。
42.图5是图3中的干衣机1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3.结合图图3以及图5,干衣机10还包括导热结构14,导热结构14 设置在风道13的侧壁上,且位于出风口121以及烘干组件之间,导热结构14用于与风道13内的气流接触以将气流中的热量导入到风道13 外。
44.具体地,导热结构14可以由导热系数高的材料制作而成,例如石墨烯、银、铜、铝等等材料。在热烘干气流从衣物容纳腔导出后经过烘干组件之间,热的烘干气流会携带较多的热量。此时,热烘干气流与导热结构14接触,导热结构14会将热烘干气流中的热量部分导入到风道 13外,进而实现对热烘干气流的散热。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14的至少部分能够与风道13内的热烘干气流接触,导热结构14的至少部分与外界空气相接触。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14的至少部分能够与风道13内的热烘干气流接触,但导热结构14不与外界气流直接接触,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将导热结构14的热量导入到外界。
46.其中,导热结构14设置在风道13的侧壁上,可以是导热结构14 的部分设置在风道13的侧壁上,也可以是导热结构14的全部设置在风道13的侧壁上。导热结构14可以单独构成风道13的侧壁的一部分,也可以在设置有风道13的侧壁的基础上,将导热结构14通过贴合,嵌合等方式设置在风道13的侧壁上,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应理解,无论是导热结构14单独构成风道13的一部分,还是将导热结构14通过贴合或者嵌合等方式设置在原有的风道13的侧壁上,导热结构14均不相对于风道13的其他侧壁凸起,或者凸起高度较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47.综上,本技术提供的干衣机10通过在出风口121与烘干组件之间设置导热结构14,导热结构14可以在热烘干气流达到烘干组件之前对其进行导热以实现对热烘干气流的散热,进而减少烘干组件的工作时间,以缩短烘干时间。并且,由于导热结构14不会凸出于风道13的风道壁,或者凸出高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会增加风道13内的风阻。
48.结合图3以及图5,并结合上述第一子风道132以及第二子风道133 的设置方式。此时,第一子风道132为侧部风道,第二子风道133为底部风道。侧部风道一端与出风口121连通,侧部风道的另一端与底部风道连通,导热结构14设置于侧部风道与底部风道的连接处。
49.在导热结构14设置于侧部风道和底部风道的连接处时,导热结构 14的一侧可以延伸至侧部风道内,以使导热结构14的部分设置于侧部风道的风道壁。导热结构14的另一侧可以延伸至底部风道内,以使导热结构14的部分设置于底部风道的风道壁。
50.应理解,侧部风道中的热烘干气流在导入到底部风道的过程中,热烘干气流会直
接吹向侧部风道与底部风道之间的连接处。此时,通过将导热结构14设置侧部风道与底部风道之间的连接处,能够使得导热结构14与热烘干气流之间充分接触,进而增加导热结构14的导热效率。
51.具体地,为进一步提高导热结构14的导热效率,可以在导热结构 14朝向风道13内部的一侧设置凸起结构,进而增加导热结构14与热烘干气流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导热结构14能够高效地导热。当然,为了保证导热结构14不增加风道13内的风阻,或者增加的风阻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将导热结构14的凸起结构转换为凹陷结构,同样能够保证与热烘干气流之间较大的接触面积。或者,将凸起结构的高度设置为低于预设高度,进而保证接触面积以及风阻的影响。
52.请结合图3以及图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14呈弧形设置,导热结构14设置于侧部风道的底部,且导热结构14设置于风道13远离筒体12一侧的风道壁。
53.具体地,弧形的导热结构14构成侧部风道的底部,且导热结构14 实现与底部风道相连接。当然,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侧部风道的底部呈弧形设置,导热结构14的形状与侧部风道的底部形状相适配,进而将导热结构14设置在侧部风道的底部。
54.其中,当弧形的导热结构14设置在风道远离筒体12的一侧的风道壁时,能够使得气流直接吹到导热结构14上。
55.应理解,通过将导热结构14设置为弧形,且位于侧部风道底部远离筒体12一侧的风道壁,可以使得热烘干气流直接吹到导热结构14上,进而提高导热结构134的导热效率。
56.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14也可以设置在底部风道和/或侧部风道中,且并未位于底部风道与侧部风道的连接处,同样能够实现较好的导热效果。
57.图6是图3中的底壳113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的底壳113 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的底壳113在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58.结合图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箱体11与导热结构14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5,散热通道15通过内部流通的气流与导热结构14接触以对导热结构14散热。
59.结合上述内容,可以是箱体11的前板111与导热结构14之间间隔设置,且前板111与导热结构14之间的间隔空间处形成散热通道15。散热通道15的内部能够实现外界气流的流通,进而通过外界气流与导热结构14结构,以使得外界气流将导热结构14的热量带走。
60.结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内容,可以是导热结构14直接与外界气流接触,也可以是导热结构14通过其他结构与外界气流接触。
61.结合图7,具体地,散热通道15具有气流入口151以及气流出口 152,气流出口152设置有导流风扇153,导流风扇153用于抽取外界空气在散热通道15内流通。
62.导流风扇153能够在气流出口位置处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外界空气通过气流入口151流经散热通道15并从气流出口152流出。通过导流风扇153的设置,能够加强散热通道15内气流的流通速度,进而加强对导热结构14的散热,以加强所述风道13内烘干气流的散热。
63.在通过散热通道15对导热结构14进行散热时,可以通过控制导流风扇153的工作状态来控制散热通道15内气流的流通速度,进而适应对导热结构14的散热需求。例如,在导热结构14的散热需求大时,可以控制散热通道15内的气流流通速度高,进而快速递带走导热结构14 的热量。在导热结构14的散热需求较小时,可以控制散热通道15内的气流流通速度较低,进而既能够满足导热结构14的散热需求又能够节省导流风扇153消耗的电量。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加强对散热通道15中气流流通的控制,可以在散热通道15的气流入口151处设置进风风扇,并通过进风风扇将外界的空气排入到散热通道15内。此时,通过进风风扇也能够实现对散热通道15中的气流的流通速度进行控制。
65.结合图8,导流风扇153具有一排风侧1531,导流风扇153将散热通道15中的气流从排风侧1531排出。底壳113还设置有压缩机安装位 1131,压缩机安装位1131用于安装压缩机,导流风扇153朝向压缩机设置。应理解,压缩机与导流风扇153之间具有间隔,导流风扇153将散热通道153中的气流导出后从压缩机与导流风扇153之间的间隔处排出。
66.结合图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干衣机10还包括多个导流筋 16,多个导流筋16间隔设置于导热结构14的外侧。导流筋16从气流入口151沿散热通道15的延伸路径延伸至气流出口152,相邻两个导流筋16之间形成导流通道154。
67.具体地,导流筋16相对于导热结构14的外侧凸起设置,且导流筋 16远离导热结构14的一侧与箱体11的箱体内壁相接。结合上述内容,即导流筋16远离导热结构14的一侧与前板111的内壁相接。
68.此时,在两个导流筋16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导流通道154。散热通道 15被划分为多个导流通道154,散热通道15通过导流通道154实现气流的传导。
69.其中,导流筋16从气流入口151沿散热通道15的延伸路径延伸至气流出口152时,导流筋16延伸得到的形状可以和散热通道15的形状相似。例如,散热通道15弧形,那么导流筋16也呈弧形,且导流筋16 的弧度与散热通道的弧度大致相同,进而保证导流筋16与散热通道15 的形状相适配。
70.当然,也可以有部分的导流筋16仅仅沿散热通道15的路径延伸方向设置,而并没有从气流入口151延伸至气流出口152,导流筋16的具体长度可以视具体情况设置。
71.应理解,通过导流筋16的设置,可以将散热通道15划分为多个小的导流通道154。可以将导流通道154设置为遍布导热结构14的一侧,进而对导热结构14的一侧实现较为良好、全面的散热效果。
72.对于散热通道15的气流入口151与气流出口152的具体设置方式,气流入口151可以设置于箱体11的底部,气流出口152位于导热结构 14的一侧且与导热结构14水平。
73.结合上述内容,导热结构14的长度延伸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散热通道15也可以相应地水平设置。此时,散热通道15中的气流流动方向主要为水平方向。此时,气流入口151设置在箱体11的底部,即气流入口位于导热结构14的下方,外界气流从导热结构14的下方流进散热通道15,且从导热结构14的侧方流出。
74.结合图7,部分导流筋16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不分导流筋16沿着水平方向设置。且竖直设置的导流筋16靠近气流入口151设置,外界气流从竖直方向设置的导流筋16构成的导流通道154进入到散热通道 15中。
75.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气流入口151与气流出口152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气流入口151可以设置于散热结构14 的上方,气流出口1152可以设置于散热结构14的下方,此时散热通道 15中的气流沿竖直方向流动。
76.图9是图3中的前板111和底壳113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区域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77.结合图9以及图10,此时,箱体11的底部对应开设有导流孔17以形成气流入口151。
结合上述内容,具体可以是前板111的底部开设有导流孔17,以通过导流孔将外界气流导入到散热通道15中。当然,在气流入口151没有设在导热结构14的下方时,可以根据气流入口151 的具体设置位置来设置导流孔17。例如,气流入口151与导热结构14 水平时,可以将导流孔17设置在前板111的侧边。
78.应理解,通过将气流入口151设置在箱体11的底部,且箱体11的底部对应开设导流孔17,能够在不影响箱体11的侧部的外观的情况下,将外界气流通过导流孔17导入到散热通道15中。
79.结合导热结构14以及导流筋16的设置方式,对应于图5中导热结构14的设置方式,导热结构14构成风道13的风道壁的一部分。此时,导热结构14的内侧壁用于与风道内的气流接触,导热结构14中与内侧壁相背设置的外侧壁用于与外界气流相接触,导流筋16形成于导热结构14的外侧壁。
80.此时导热结构14与风道1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在风道13其他部分形成后将导热结构14设置在特定位置以构成风道壁。此时,导热结构14的内侧壁为导热结构14朝向风道13内部的侧壁,导热结构14 的外侧壁为导热结构14远离风道13内部的侧壁,导热结构14的内侧壁与导热结构14的外侧壁为导热结构14相背设置的两个侧壁。
81.在此种实施方式下,导流筋16形成的导流通道154中的气流能够直接与导热结构14的外侧壁接触,进而快速地对导热结构14进行散热。
82.结合上述导热结构14贴设或者嵌设在风道13的风道壁的实施方式,在另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热结构14贴设在风道13的内侧壁。此时,风道13的风道壁与导热结构14正对的位置设置有导热通孔,导热结构14通过导热通孔将自身热量传导到风道13外,导流筋16形成于风道13的外侧壁。
83.在此种实施方式下,导热结构14在贴设在原有的风道壁上,并不构成风道13的风道壁的一部分。实现导热结构14与外界气流连通的导热通孔可以视情况设置为多个,多个导热通孔间隔设置,进而满足导热结构的散热需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导热通孔中填充散热胶,进而通过散热胶与散热通道15中的气流接触,以实现对导热结构14的散热。
84.此时,导流筋16形成于风道13的外侧壁,即风道13远离导热结构14的一侧的侧壁,导热通孔位于导流筋16形成的导流通道154中。
85.应理解,通过将导热结构14贴设在风道13的内侧壁上,便于导热结构14的设置,也便于对现有干衣机的风道进行改进。
86.结合图6以及图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底壳113包括底壁 1132以及围绕底壁1132设置的侧壁1133。风道13形成于底壳113的底壁1132与侧壁1133的内侧,导热结构14设置于底壳113的侧壁1133 上。
87.结合上述内容,风道13的侧部风道包括位于前板111的部分以及位于底壳113的部分,此时,导热结构14设置于侧部风道位于底壳113 的部分且位于底壳的侧壁1133。
88.通过此种设置方式,可以在设置底壳113的时候设置导热结构14,便于导热结构14的设置。并且,在制造底壳113时,可以将导热结构 14与侧壁1133一体成型,不仅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还便于导热结构14的设置。
8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
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