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08750发布日期:2022-09-14 10:4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服装面料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梭织面料是织机以投梭的形式,将纱线通过经、纬向的交错而组成,其组织一般有平纹、斜纹和缎纹三大类以及它们的变化。此类面料因织法经纬交错而牢固、挺括、不易变形。从组成成份来分类包括棉织物、丝织物、毛织物、麻织物、化纤织物及它们的混纺和交织织物等等。
3.在实际应用中,就同一种纤维来说,品级越高,纤维越细,则手感越柔软。运动面料一般是贴肤穿着,优良的柔软度,其穿着感越舒适。然而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经多次处理后的面料容易变的粗糙。为了提高面料的柔滑舒适感,会将面料通过柔软剂进行整理。柔软剂可分为非表面活性类、表面活性剂类、反应型和高分子聚合物乳液型等四大类。应用柔软剂处理的面料,极大的提高了面料的柔软度,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但作为运动面料来说,由于运动时产生的汗液较多,其面料容易滋生细菌。将面料进行抗菌剂的处理后,面料的硬度较高,通过现有的柔软剂进行整理,其效果改善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在面料抑菌性良好的同时,其柔滑性较优,本技术提供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其通过抗菌处理步骤后,再通过柔软剂处理得到,所述柔软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渗透剂1-4份、硅烷偶联剂0.5-2份、聚氧乙烯醚1-4份、季戊四醇脂肪酸酯7-10份、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8-12份、乙醇15-20份、硬脂酸3-6份、交联剂3-6份、水100-120份。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制备的柔软剂能够在纤维表面成膜,一方面,可以发挥柔软剂本身的作用,提高运动面料的柔软度,另一方面,在纤维表面成膜,可以将纤维表面的抗菌剂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覆,从而使其在水洗时,其抗菌剂的耗损较小,从而可以提高运动面料的抗菌耐久性。
7.作为优选:所述柔软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渗透剂2份、硅烷偶联剂1份、聚氧乙烯醚3份、季戊四醇脂肪酸酯9份、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10份、乙醇17份、硬脂酸4.5份、交联剂4份、水110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柔软剂的原料的配比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运动面料的抗菌耐久性和柔软度。
9.作为优选:所述渗透剂由柠檬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制得,其重量份比为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5)。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渗透剂能够使柔软剂与面料充分接触,使柔软剂能够在纤维表面更好的成膜,柠檬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之间在成膜性上具有协同作用;成膜较好,可以使银离子的水系洗耗损较小,从而可以提高其抗菌耐久性。
11.作为优选:所述交联剂由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制得,其重量份比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1:(2-4)。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交联剂对于柔软剂在纤维表面的成膜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添加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其中之一时,其成膜性较差,对运动面料的抗菌耐久性和柔软度均产生不良影响。
13.作为优选:所述柔软剂还添加有0.5-1.5重量份的抗静电剂,抗静电剂为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14.作为优选:所述运动面料为涤纶、氨纶、莫代尔纤维、竹纤维中的一种纤维或几种纤维的混纺织物。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柔软剂处理步骤和抗菌处理步骤,其柔软剂处理步骤如下:将抗菌处理后的运动面料浸泡于柔软剂中15-30min,将其捞出后,在60-70℃下静置30-50min,通过清水清洗后,在50-60℃下进行烘干,即可得到运动面料。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60-70℃下静置30-50min,是运动面料纤维表面成膜性的关键步骤,较高温度下,有利于其成膜。
17.作为优选:所述运动面料的抗菌处理步骤如下:1)面料预处理:通过酯键水解酶进行预处理,通过清水洗净后备用;预处理工艺的工艺参数如下:酯键水解酶50-100u/l,ph为7,温度30-50℃,处理时间4-6h;2)面料氧化处理:将步骤1)得到的面料通过tempo和漆酶进行催化氧化处理;氧化处理的工艺参数如下:tempo 2-4g/l,漆酶20-50u/l,处理温度25-40℃,ph为7,时间4-6h;3)面料表面接枝:经步骤2)得到的面料通过1-氨基-2-甲基丙烷-2-硫醇进行浸渍处理;浸渍处理的工艺参数如下:1-氨基-2-甲基丙烷-2-硫醇10-15g/l,处理温度30-45℃,ph为7,时间3-5h;4)面料表面络合银离子:将步骤3)得到的面料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处理,然后清洗、烘干,得到抗菌处理后的运动面料;其中其工艺参数如下:硝酸银2-3g/l,处理温度45-55℃,ph为7,时间2-3h。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中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将抗菌剂吸附在纤维表面相比,通过在纤维表面接枝硫醇,然后与银离子进行络合,可以使银离子与纤维表面的结合力更强,在水洗时减少耗损。
1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制备的柔软剂能够在纤维表面成膜,一方面,可以发挥柔软剂本身的作用,提高运动面料的柔软度,另一方面,在纤维表面成膜,可以将纤维表面的抗菌剂进行一定程度的包覆,从而使其在水洗时,其抗菌剂的耗损较小,从而可以提高运动面料的抗菌耐久性。
20.2、本技术制备的运动面料的抗菌率均在99.94%及以上,即使是在清洗50次以后,其抗菌率仍能够达到97.21%及以上;同时,运动面料的弯曲长度均在27.8mm以下,最小可达到26.9mm;说明本技术制备的运动面料在具有优异的抗菌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柔软度。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具体内容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原料本技术中所用的硅烷偶联剂为kh-550;聚氧乙烯醚为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季戊四醇脂肪酸酯,型号为pets-4;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型号为t-80;硬脂酸,型号为1801;聚乙烯醇粘度为20-26cps;聚乙烯吡咯烷酮型号为pvp-k90;其余原料均为普通市售产品。
23.制备例制备例1一种柔软剂,其制备方法如下:1)将柠檬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按照重量份比为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4的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后得渗透剂;2)将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按照重量份比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1:3的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后得交联剂;3)在110kg的水中加入17kg的乙醇,然后依次加入2kg步骤1)得到的渗透剂、1kg的硅烷偶联剂、3kg的聚氧乙烯醚、9kg的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0kg的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4.5kg的硬脂酸和4kg步骤2)得到的交联剂,然后将其搅拌均匀,即得柔软剂。
24.制备例2一种柔软剂,与制备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步骤3)中的添加的原料还包括1kg的抗静电剂,抗静电剂为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步骤3)的内容如下:在110kg的水中加入17kg的乙醇,然后依次加入2kg步骤1)得到的渗透剂、1kg的硅烷偶联剂、3kg的聚氧乙烯醚、9kg的季戊四醇脂肪酸酯、10kg的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4.5kg的硬脂酸、1kg的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4kg步骤2)得到的交联剂,然后将其搅拌均匀,即得柔软剂。
实施例
25.实施例1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其材质为涤纶,其处理步骤如下:1)面料预处理:通过酯键水解酶进行预处理,通过清水洗净后备用;预处理工艺的工艺参数如下:酯键水解酶70u/l,ph为7,温度40℃,处理时间5h;2)面料氧化处理:将步骤1)得到的面料通过tempo和漆酶进行催化氧化处理;氧化处理的工艺参数如下:tempo 3g/l,漆酶35u/l,处理温度37℃,ph为7,时间5h;3)面料表面接枝:经步骤2)得到的面料通过1-氨基-2-甲基丙烷-2-硫醇进行浸渍处理;浸渍处理的工艺参数如下:1-氨基-2-甲基丙烷-2-硫醇12g/l,处理温度38℃,ph为7,时间4h;
4)面料表面络合银离子:将步骤3)得到的面料浸泡在硝酸银溶液中进行处理,然后清洗、烘干,得到抗菌处理的运动面料;其中其工艺参数如下:硝酸银2.5g/l,处理温度50℃,ph为7,时间2.5h;5)柔软剂处理:将抗菌处理后的运动面料浸泡于柔软剂中20min,将其捞出后,在65℃下静置40min,通过清水清洗后,在55℃下进行烘干,即可得到运动面料。
26.其中,柔软剂由制备例1得到。
27.实施例2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柔软剂来自制备例2,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28.实施例3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运动面料的材质为氨纶,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29.实施例4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运动面料的材质为莫代尔纤维,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0.实施例5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运动面料的材质为竹纤维,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1.对比例对比例1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渗透剂的添加量为0,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2.对比例2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渗透剂中未添加柠檬酸钠,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3.对比例3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渗透剂中未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4.对比例4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交联剂中未添加聚乙烯醇,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5.对比例5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交联剂中未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均相同。
36.对比例6一种抑菌透气柔滑梭织运动面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步骤5)的内容如下:柔软剂处理:将抗菌处理后的运动面料浸泡于柔软剂中20min,将其捞出后,通过清水清洗后,在55℃下进行烘干,即可得到运动面料。
37.性能检测试验检测方法/试验方法按照实施例1-5和对比例1-6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运动面料,然后按照以下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其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38.抗菌率:参考国家标准gb/t2099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采用耐洗色牢度试验机洗涤方法,测试水洗50次后织物的抑菌率;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测试菌种。
39.柔软度:通过斜面法进行检测;斜面法:中国国家标准柔软剂评价方法gb/t18318.1-2009纺织品-弯曲行为测定-部分1:斜面法;其中,弯曲长度越短,柔软度越好。
40.表1 实施例1-5和对比例1-6的检测结果 抗菌率(%)清洗50次后抗菌率(%)弯曲长度(mm)实施例199.9697.4527.6实施例299.9597.2127.8实施例399.9597.3927.7实施例499.9697.4727.5实施例599.9497.4226.9对比例199.9587.3230.4对比例299.9789.1129.2对比例399.9489.3429.4对比例499.9585.6829.6对比例599.9686.5429.7对比例699.9480.2730.2通过实施例1-5和对比例1-6,以及表1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本技术制备的运动面料的抗菌率均在99.94%及以上,即使是在清洗50次以后,其抗菌率仍能够达到97.21%及以上;同时,运动面料的弯曲长度均在27.8mm以下,最小可达到26.9mm;说明本技术制备的运动面料在具有优异的抗菌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柔软度。
41.通过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本技术制备的柔软剂中添加了抗静电剂后,对运动面料的柔软度和抗菌率无明显影响。
42.通过实施例1和实施例3-5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本技术制备的柔软剂对于涤纶、氨纶、莫代尔纤维和竹纤维均适用。
43.通过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本技术的柔软剂中,渗透剂的缺少对运动面料的柔软度和抗菌耐久性均有明显降低,并且柠檬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渗透剂能够使柔软剂与面料充分接触,使柔软剂能够在纤维表面更好的成膜。成膜较好,可以使银离子得到缓释,因此其抗菌性受到较明显的影响。
44.通过实施例1和对比例4-5的检测数据可以看出,交联剂中,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本技术的交联剂对于柔软剂在纤维表面的成膜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添加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其中之一时,其成膜性较差,对运动面料的抗菌耐久性和柔软度均产生不良影响。结合对比例6,可以看出,若缺少温度较高烘烤的步骤,其成膜性也不足。
45.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