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2130发布日期:2022-07-01 21:5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缝纫机中,剪线机构在剪线时会利用分线片来进行分线,然而,参见附图1,面线线环可能套住现有分线片01,也可能整个在现有分线片01斜边的一侧,这样会造成剪线后机针右侧的面线9线头长度,很不稳定。机针右侧很不稳定的面线9线头长度,可能会短到无法形成面线线环,进一步增加起缝带不上底线10的概率,甚至会出现起缝时缝线从机针孔内脱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能够在剪线时限制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的位置,改善面线线环在剪线时的稳定性,使剪线后面线线头长度基本一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用于设置在缝纫机的旋梭组件处进行剪线,所述剪线机构包括第一剪线刀和第二剪线刀,所述第一剪线刀固定安装在旋梭组件外周侧处,所述第二剪线刀设置在旋梭组件外周侧处并能够绕着旋梭组件转动至与第二剪线刀咬合或者分开,所述第二剪线刀上设有用于将用于勾住底线和面线朝第一剪线刀运动的剪线钩,所述剪线机构还包括固定安装的剪线捕捉件,所述剪线捕捉件上设有第一约束结构,所述第二剪线刀上设有第二约束结构;开始剪线时,所述第二剪线刀朝第一剪线刀转动且剪线钩带动面线靠近第一约束结构,且在第二剪线刀与第一剪线刀咬合剪线前第二约束结构与第一约束结构配合并将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约束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剪线约束位置处。
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剪线刀的剪线钩由勾线斜边和勾线挡边构成,所述勾线斜边从第二剪线刀的左侧边向右倾斜延伸,所述勾线挡边设置在勾线斜边右侧,所述第二约束结构包括剪线钩;所述剪线捕捉件包括沿着旋梭组件外周侧布置的弧形捕捉片,且弧形捕捉片位于旋梭组件和第一剪线刀之间,所述弧形捕捉片朝向第二剪线刀的一端为a侧端、另一端为b侧端,所述第一约束结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捕捉片的a侧端的右侧且向右倾斜的约束侧边,所述约束侧边与剪线钩相对,且约束侧边靠近a侧端的一侧延伸到勾线斜边的左侧;所述第二剪线刀朝第一剪线刀转动时剪线钩与约束侧边交汇形成一个封闭区域。
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剪线刀转动至与第一剪线刀咬合剪线时,所述剪线钩与约束侧边交汇形成的封闭区域还存在。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剪线刀转动至与第一剪线刀咬合剪线时,所述剪线钩跨过约束侧边使得封闭区域消失。
8.进一步地,所述勾线挡边左右倾斜设置,且靠近剪线捕捉件一端位于左侧、远离剪线捕捉件一端位于右侧。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剪线刀上设有用于插入到面线线环之间进行分线的分线尖部,所述分线尖部左侧边为勾线挡边,所述分线尖部右侧边具有向右倾斜设置的第一分线斜边。
10.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捕捉片右侧边设有与第一分线斜边相对的第二分线斜边,所述第二剪线刀朝第一剪线刀转动时第一分线斜边与第二分线斜边交汇;所述第二约束结构还包括第一分线斜边,所述第一约束结构还包括第二分线斜边。
11.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捕捉片的右侧边设置有一个弧形凸起,且弧形凸起位于勾线挡边左侧,所述约束侧边靠近b侧端的一端延伸至弧形凸起处。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剪线刀朝向旋梭组件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捕捉部,所述弧形捕捉片的外弧面上设有与第一捕捉部相抵接的第二捕捉部;剪线时,所述第二剪线刀朝第一剪线刀转动并使得剪线钩带动底线伸入到第一捕捉部与第二捕捉部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勾线挡边左右倾斜设置,且靠近剪线捕捉件的一端位于左侧、远离剪线捕捉件的一端位于右侧,所述勾线挡边靠近剪线捕捉件一端位于第二捕捉部的右侧。
14.进一步地,所述勾线挡边相对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为2~4
°

15.进一步地,所述勾线挡边相对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为3
°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剪线刀上设有抬高部,所述第二剪线刀上设有朝旋梭组件所在侧倾斜的抬起部,所述第二剪线刀朝第一剪线刀转动时抬起部插入到抬高部朝向旋梭组件的下侧面。
17.进一步地,所述剪线捕捉件具有与弧形捕捉片连接的安装段,所述缝纫机中用于剪线捕捉件固定安装的零部件为捕捉件安装基础,所述安装段与捕捉件安装基础固定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段利用紧固螺钉固定安装在捕捉件安装基础上,所述安装段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连接孔,所述紧固螺钉穿过条形连接孔螺接到捕捉件安装基础中。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包括旋梭组件,还包括上述剪线机构,所述剪线机构设置在旋梭组件处进行剪线。
2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通过设置剪线捕捉件,利用弧形捕捉片上的第一约束结构与第二剪线刀上的第二约束结构来约束面线,剪线时,驱动第二剪线刀朝着第一剪线刀转动,剪线钩会勾住底线、以及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然后带动底线和面线靠近第一剪线刀,同时面线线环会靠近剪线捕捉件上的第一约束结构,第二约束结构也靠近第一约束结构,在咬合剪线前,第二约束结构与第一约束结构相配合,将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约束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剪线约束位置处,然后咬合剪线,能够使得每次剪线时将面线线环都限制在一个稳定的位置,改善面线线环在剪线时的稳定性,使剪线后面线线头长度基本一致。
附图说明
22.图1为现有设计中面线线环在分线片上的位置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中第二剪线刀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中第一剪线刀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剪线捕捉件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剪线捕捉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在正常缝纫和底线捕捉时的工作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在剪线时的工作示意图。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剪线刀和剪线捕捉件在剪线时状态一的配合示意图。
31.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剪线刀和剪线捕捉件在剪线时状态二的配合示意图。
32.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剪线刀和剪线捕捉件在剪线时状态三的配合示意图。
33.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面线线头在剪线捕捉件处的位置示意图。
34.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在剪线时的工作示意图。
35.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在剪线后的工作示意图。
36.元件标号说明
37.01分线片
38.1机壳
39.2旋梭组件
40.2a旋梭内胆
41.2b梭皮2b
42.2c梭架导线槽
43.3旋梭定位钩
44.4机针
45.5第一剪线刀
46.5a第一刀口
47.5b第一捕捉部
48.5c抬高部
49.6第二剪线刀
50.6a第二刀口
51.6b剪线钩
52.6c勾线斜边
53.6d勾线挡边
54.6e分线尖部
55.6f第一分线斜边
56.6g抬起部
57.7剪线捕捉件
58.71弧形捕捉片
59.711a侧端
60.712b侧端
61.71a约束侧边
62.71b第二分线斜边
63.71c第二捕捉部
64.71d弧形凸起
65.72安装段
66.72a条形连接孔
67.8剪线驱动组件
68.9面线
69.9a布边线
70.9b针边线
71.10底线
72.11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7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74.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75.参见图1至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用于设置在缝纫机的旋梭组件2处进行剪线,旋梭组件2通过旋梭定位钩3定位安装,旋梭定位钩3固定于机壳1上,旋梭组件2的最外为旋转运动的梭皮2b。
76.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包括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可都为圆弧线刀片,第一剪线刀5固定安装在旋梭组件2外周侧处,第二剪线刀6设置在旋梭组件2外周侧处并能够绕着旋梭组件2转动至与第二剪线刀6咬合或者分开,也即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都位于梭皮2b之上且具有一定间隙,梭皮2b转动时不会碰触到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第一剪线刀5的转动由剪线驱动组件8来驱动。第二剪线刀6上设有用于将用于勾住底线10和面线9朝第一剪线刀5运动的剪线钩6b,参见图2和图7,剪线钩6b位于机针4的下方处,第二剪线刀6在转动时会勾住底线10、以及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9a,并将底线10和面线9都推动至第一剪线刀5处,然后第二剪线刀6上的第二刀口6a与第一剪线刀5上的第一刀口5a咬合,在该处将底线10剪断,以及将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9a剪断。
77.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还包括固定安装的剪线捕捉件7,剪线捕捉件7具体可安装在机壳1或者旋梭定位钩3等与机壳1相固定的零部件上,剪线捕捉件7上设有位于第一约束结构,第一约束结构位于第一剪线刀5位置处,第二剪线刀6上设有第二约束结构;开始剪线时,第二剪线刀6朝第一剪线刀5转动,且剪线钩6b带动面线9靠近第一约束结构,并且在第二剪线刀6与第一剪线刀5咬合剪线前第二约束结构与第一约束结构配合并将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9a约束在一个固定的剪线约束位置处。
78.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剪线机构,正常工作时,参见图7,第二剪线刀6不动,远离第一
剪线刀5,旋梭组件2能够正常进行转动。当需要剪线时,利用剪线驱动组件8驱动第二剪线刀6朝着第一剪线刀5转动,剪线钩6b会勾住底线10、以及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9a,然后带动底线10和面线9靠近第一剪线刀5,同时面线线环会靠近剪线捕捉件7上的第一约束结构,第二约束结构也靠近第一约束结构,在咬合剪线前,第二约束结构与第一约束结构相配合,将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9a约束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剪线约束位置处,然后咬合剪线,在第一刀口5a处将面线线环的布边线9a剪断,参见图13和图14。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的剪线约束位置是指其相对于固定的第一剪线刀5而言是固定不变的,剪线约束位置可以是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位置,每次剪线时布边线9a都会位于这个剪线约束位置,因此使得每次剪线时布边线9a都被限制在一个稳定的位置,改善面线线环在剪线时的稳定性,使剪线后面线9线头长度基本一致。
79.参见图1至图14,以下一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剪线机构做进一步说明。
80.在缝纫机中,旋梭组件2的轴线沿着缝纫机的左右方向,且旋梭组件2位于缝纫机的左侧。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5和图9,作为优选设计,第二剪线刀6的剪线钩6b由勾线斜边6c和勾线挡边6d构成,勾线斜边6c从第二剪线刀6的左侧边向右倾斜延伸,勾线挡边6d设置在勾线斜边6c右侧,勾线斜边6c和勾线挡边6d之间形成一个缺口结构,以此构成剪线钩6b;剪线钩6b除了勾线外,还构成第二约束结构的一部分;剪线捕捉件7包括沿着旋梭组件2外周侧布置的弧形捕捉片71,且弧形捕捉片71位于旋梭组件2和第一剪线刀5之间,弧形捕捉片71朝向第二剪线刀6的一端为a侧端711、另一端为b侧端7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分别位于缝纫机的前侧和后侧,剪线捕捉件7安装好时,弧形捕捉片71的a侧端711是朝缝纫机后侧的,此时a侧端711即为前侧端,弧形捕捉片71的b侧端712朝向前侧,此时b侧端712即为后侧端。第一约束结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捕捉片71的a侧端711的右侧且向右倾斜的约束侧边71a,约束侧边71a与剪线钩6b相对,且约束侧边71a靠近a侧端711的一侧延伸到勾线斜边6c的左侧。采用上述结构,在剪线时,第二剪线刀6朝第一剪线刀5转动,剪线钩6b会勾住底线10和面线线环中的布边线9a,由于约束侧边71a一直延伸到了剪线钩6b的左侧,因此底线10和面线9都不会出现在弧形捕捉片71的左侧,也即不会出现套在弧形捕捉片71上的现象,只会都位于约束侧边71a右侧,参见图12;然后剪线钩6b与约束侧边71a交汇形成一个封闭区域,参见图9,也即勾线斜边6c、勾线挡边6d和约束侧边71a三者围城了一个封闭区域,此时底线10和布边线9a都位于该封闭区域中,并且第二剪线刀6在转动过程中,封闭区域逐渐变小,从而将布边线9a约束住,最终在在第二刀口6a和第一刀口5a咬合时,布边线9a是稳定的,参见图10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刀口6a和第一刀口5a咬合剪线时,此时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剪线钩6b与约束侧边71a交汇形成的封闭区域依旧还存在,参见图11,该封闭区域变成了非常狭小的空间,能够很好地将布边线9a约束住,并且避免出现在该处将布边线9a弄断的问题;方案二是剪线钩6b完全跨过了约束侧边71a,使得封闭区域消失,此时布边线9a会拉紧约束在剪线钩6b钩底,也即勾线斜边6c和勾线挡边6d的连接处,采用这种方案具有结构更稳定的优点。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适当情况下,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也可以交换下方位,第一剪线刀5位于后侧,第二剪线刀6位于前侧,此时a侧端711即为后侧端而b侧端712即为前侧端,其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方位相反,因此不再赘述。
81.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9,作为优选设计,剪线钩6b的勾线挡边6d左右倾斜设
置,且前端(靠近剪线捕捉件7的一端)位于左侧、后侧端(远离剪线捕捉件7的一端)位于右侧,也即勾线挡边6d从左前方向右后方延伸,且勾线挡边6d的倾斜角度较小,勾线挡边6d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选择2~4
°
,且以3
°
为优。采用这种微倾斜的勾线挡边6d,随着第二剪线刀6转动,闭合区域在变小的同时其最右侧位置也会逐步向右侧偏移,也即底线10和布边线9a在闭合区域中能达到的最右位置会逐渐向右偏移。
82.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9和图13,作为优选设计,第二剪线刀6上设有用于插入到面线线环之间进行分线的分线尖部6e,分线尖部6e左侧边为勾线挡边6d,也即与剪线钩6b共用勾线挡边6d,分线尖部6e右侧边具有向右倾斜设置的第一分线斜边6f。在开始剪线动作时,第二剪线刀6转动,分线尖部6e插入到面线线环中,将面线线环初步分开,其中布边线9a位于分线尖部6e左侧,也即位移剪线钩6b中,针边线9b则位于分线尖部6e右侧,并在第二剪线刀6转动时沿着第一分线斜边6f向右移动,从而使得面线线环逐步分开。进一步地,参见图5和图9,弧形捕捉片71右侧边设有与第一分线斜边6f相对的第二分线斜边71b,第二剪线刀6朝第一剪线刀5转动时第一分线斜边6f与第二分线斜边71b交汇,第二分线斜边71b会带动针边线9b沿着第一分线斜边6f移动,并将针边线9b约束在该交汇处,参见图13,此时第一分线斜边6f构成第二约束结构的一部分,第二分线斜边71b构成第一约束结构的一部分,以此能够更好地稳定面线线环位置,在第二刀口6a和第一刀口5a咬合时,由于每次剪线时第一分线斜边6f与第二分线斜边71b的交汇点位置是稳定不变的,也即针边线9b的位置是稳定不变的,因此面线线环的形状和长度是稳定,在剪线完成后,所形成的面线9线头长度稳定。并且,由于针边线9b沿着第一分线斜边6f移动了一段距离,也即面线线环具有一定长度,剪线后所形成的面线9线头具有一定长度,不会出现太短的问题。
83.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图5和图7,作为优选设计,第一剪线刀5朝向旋梭组件2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捕捉部5b,弧形捕捉片71的外弧面上设有与第一捕捉部5b相抵接的第二捕捉部71c;剪线时,第二剪线刀6朝第一剪线刀5转动并使得剪线钩6b带动底线10伸入到第一捕捉部5b与第二捕捉部71c之间,弧形捕捉片71设置成弧形薄片结构,能够方便安装该处的狭小空间内,特别是旋梭组件2和第一剪线刀5之间的狭小空间中(间隙约为0.7mm)。正常工作时,参见图3,第二剪线刀6不动,远离第一剪线刀5,此时弧形捕捉片71上的第二捕捉部71c与第一剪线刀5上的第一捕捉部5b相抵,两者构成底线捕捉结构,旋梭组件2能够正常转动进行工作。当需要剪线时,第二剪线刀6朝着第一剪线刀5转动,第二剪线刀6可以先接触第一剪线刀5并将其抬起,参见图4,第一捕捉部5b和第二捕捉部71c分开,剪线钩6b会带动底面和面线9进入到第一捕捉部5b和第二捕捉部71c之间,然后继续转动至第二刀口6a与第一刀口5a咬合剪线,底线10与布边线9a在张开的底线捕捉结构的开口内完成剪线,参见图8和图13;剪线完成后,第二剪线刀6转动复位,离开第一剪线刀5,第一捕捉部5b与第二捕捉部71c位至重新接触,将底线10线头捕捉住,从而保证剪线后的底线10线头位置稳定,在本技术中,将底线10线头捕捉住时,底线10线头可以是正好被夹在第一捕捉部5b与第二捕捉部71c之间,也可以是位于第一捕捉部5b与第二捕捉部71c的附近处,只要第一剪线刀5和弧形捕捉片71能够给底线10线头一定夹持力使线头不会从中脱离出去即可。
84.在剪线完成后,参见图14,底线10线头被捕捉住时位于弧形捕捉片71外弧面上,也即位于弧形捕捉片71上侧,底线10是从旋梭组件2中旋梭内胆2a伸出然后经过梭架导线槽2c到达弧形捕捉片71外弧面上,被底线捕捉结构捕捉住后,能够保证底线10线头位置的稳
定。
85.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参见图9,作为优选设计,勾线挡边6d靠近剪线捕捉件7一端位于第二捕捉部71c的右侧,由于勾线挡边6d是左右倾斜设置的,剪线完成后,第二剪线刀6向后侧转动回退过程中,勾线挡边6d会逐渐将底线10线头向左拨动一定距离,以确保底线10线头会位于第二捕捉部71c和第一捕捉部5b之间,从而保证底线10线头能够被稳定捕捉住。
86.在实施例中,作为优选设计,参见图3、图4和图13,第一剪线刀5上设有抬高部5c,第二剪线刀6上设有朝旋梭组件2所在侧倾斜的抬起部6g,也即抬起部6g向下侧倾斜一定角度,第二剪线刀6朝第一剪线刀5转动时,抬起部6g先插入到抬高部5c的下侧面下,并且进行转动时抬起部6g逐渐将抬高部5c抬起,抬起部6g类似于凸轮的功能,使得第一剪线刀5与弧形捕捉片71分开一定距离,方便第一剪线刀5插入。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某些尺寸允许情况下,第二剪线刀6进入到弧形捕捉片71和第二剪线刀6之前时,第二剪线刀6也可以上压在弧形捕捉片71上使其向下侧变形。
87.在本实施例中,剪线机构可以是在现有的剪线机构上的改进,增加剪线捕捉件7来实现面线9约束和底线10捕捉功能,其中剪线机构可以采用圆刀单刀剪线机构,此时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即分别为圆刀单刀剪线机构中的定刀和动刀,都为圆弧形刀片,剪线机构可以采用圆刀双刀剪线机构,此时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即分别为圆刀单刀剪线机构中的定刀和辅刀,都为圆弧形刀片。
8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5,在弧形捕捉片71的右侧边设置有一个弧形凸起71d,约束侧边71a的前端(靠近b侧端712)一直延伸至弧形凸起71d处,也即弧形凸起71d处的侧边为约束侧边71a的一部分,第一捕捉部5b设置在弧形凸起71d处的外弧面上,采用该设计,一方面,剪线钩6b与约束侧边71a交汇形成的封闭区域在逐渐变小时会逐渐变得更为细长,参见图10和图12,能够更好的约束布边线9a位置,另一方面,第二捕捉部71c更靠近勾线挡边6d,在剪线完成后,能够更好地捕捉住底线10线头。在弧形捕捉片71的右侧边,约束侧边71a和第二分线斜边71b的衔接处也可以是内凹形状的,参见图6,第二捕捉部71c设置在靠近该内凹凸起处。
89.在实施例中,作为优选设计,参见图5,参见图6,剪线捕捉件7主要包括两部分,呈圆弧形的弧形捕捉片71,以及与弧形捕捉片71连接的安装段72,弧形捕捉片71的内径较梭皮2b外径稍大,并同轴设置,以套合旋梭组件2外形且又留有间隙,弧形捕捉片71外径较第二剪线刀6稍小,以配合第二剪线刀6,保证在剪线时第二剪线刀6能够顺利插入到弧形捕捉片71上侧而不会发生干涉。安装段72用于剪线捕捉件7的固定安装,在本技术中,缝纫机中用于剪线捕捉件7固定安装的零部件记为捕捉件安装基础,安装段72与捕捉件安装基础固定连接。其中,捕捉件安装基础可以为机壳1或者其他固定零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段72利用紧固螺钉11固定安装在捕捉件安装基础上,安装段72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连接孔72a,紧固螺钉11穿过条形连接孔72a螺接到捕捉件安装基础中,通过拧紧或拧松紧固螺钉11,能够调节剪线捕捉件7的前后位置,方便装配,且使得弧形捕捉片71与第一剪线刀5和第二剪线刀6的配合更灵活。安装段72具体可以借用现有缝纫机中分线片01的安装位置,减少对现有结构的改变。
90.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安装段72上设有松紧调节孔(附图中未示出),松紧调节孔设
置在靠近弧形捕捉片71一侧,并利用调节螺钉穿过松紧调节孔螺接到捕捉件安装基础中,松紧调节孔与捕捉件安装基础之间具有调节间隙,此时,通过旋紧或者旋松调节螺钉,能够使安装段72靠近弧形捕捉片71一侧发生一定形变,改变松紧调节孔与捕捉件安装基础之间的调节间隙的大小,从而并改变第二捕捉部71c与第一捕捉部5b之间的接触压力,以此改变对底线10线头夹持力度,使用灵活方便,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91.本技术中的剪线捕捉件7,因其处于缝纫机线道形成的核心区域,且它与旋梭组件2、第一剪线刀5的距离极小,所以整个零件的外侧棱边,均需要进行锐棱倒圆、抛光、淬火处理,以保证其形状、韧性、强度、棱边不会产生毛刺等问题。剪线捕捉件7的弧形捕捉片71和安装段72优选为一体式,其加工方式可以是普通钣金冲压,也可以是精铸、车床加工等等其它现代零件加工工艺。
9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包括旋梭机构,还包括上述的剪线机构,剪线机构设置在旋梭机构中的旋梭组件2处进行剪线。
93.由上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剪线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4.1、通过设置第一约束结构与第二约束结构,在剪线时相配合配合将面线线环约束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处,改善面线线环在剪线时的稳定性,使剪线后面线9线头长度基本一致,从而提高在下一次起缝时带底线10形成线迹的机率。
95.2、在约束面线9的同时,通过在弧形捕捉片71上设置第二捕捉部71c,与第一剪线刀5的第一捕捉部5b构成底线捕捉结构,能够稳定底线10线头的位置,极大的提高起缝时带底线10并形成锁式线迹的成功率,解决了长期以来,客户反馈的电脑剪线缝纫机起缝问题;
96.3、结构简单,能够在现有的剪线机构中改进得到,成本低。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97.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