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烘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5516发布日期:2022-11-22 22:2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烘干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衣物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烘干器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干衣机通过内部设置加热模块,通过热量加速衣物水分的蒸发,起到干燥衣物的效果。市场上干衣机为滚筒式干衣机,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内筒、热泵系统和驱动内筒转动的电机。需要烘干衣物时,将衣物放入到内筒内,电机驱动内筒旋转,衣物随内筒旋转,以便烘干衣物,但是利用现有的干衣机烘干衣物时,衣物在烘干过程中容易发生缠绕,导致烘干不均匀及衣物被烘干后存在褶皱。且由于干衣机的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导致干衣机不易搬运,在不需使用干衣机时,干衣机不易收纳,因而一种便携式的小型烘干机应运而生。
3.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20046795.8,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干衣机。干衣机包括:支撑组件,包括可拆卸地围成容纳空间的多个横杆和多个支撑杆;衣架组件,可拆卸且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干衣部,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底部;保护套,可拆卸的套设于所述支撑组件外,所述保护套被配置为可折叠结构。保护套可拆卸的套设于支撑组件外,衣架组件与支撑组件拆卸连接,支撑杆和横杆可拆卸连接。本技术存在以下问题:该干衣机主要通过底部的干衣部对衣架上的衣物进行烘干,其通过在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出气孔,向正上方出气来对位于其上方的衣物进行烘干,而竖直出气方式导致烘干范围较小,进而影响烘干效率。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改变出风方向、增加出风的覆盖范围的便携式烘干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烘干器,包括,
7.外壳,所述外壳的两端内分别具有出风道和进风道;
8.导流件,设置于所述出风道的出风口中,所述导流件与所述出风道之间存在间隙形成导流通道,用于引导所述出风道内的气体向所述出风口的外周出气。
9.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件包括,
10.分流部,设置于所述出风道中,与所述出风道的内壁形成导流通道;
11.支撑部,一端与所述分流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相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分流部包括第一导流罩,
13.所述第一导流罩自所述出风口处向所述出风道内部延伸设置,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外壁形成第一导流面。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倒圆锥面,所述倒圆锥面的顶点处于导流通道的中
心轴线上。
15.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处设置,另一端向所述出风道的内部延伸设置,逐渐向所述导流通道的中心轴线靠近设置;
16.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另一端设有开口;
17.所述第二导流罩靠近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内壁形成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一导流面相对设置。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罩伸入所述出风道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导流罩伸入所述出风道的深度。
1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的一端沿着所述分流部的底部周向间隔设置,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道的内侧壁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道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端;
21.所述导流件还包括,
22.延伸部,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设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延伸部向下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出风道的出风口面积。
23.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分流部连接。
24.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的边沿处向上弯折延伸设置。
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流部、支撑部,且分流部下端设置有形状呈倒圆锥面的第一导流面并与出风道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可以对从出风道导出的气体进行阻挡并使得其向远离导流通道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流动,增加烘干器出风的覆盖范围,提高烘干效率。
27.(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分流部的上侧设置延伸部,延伸部沿着正下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出风道的外周面积。有效避免衣物的水滴向下滴落后从所述出风道处进入,从而可以对内部的加热模块或者风机产生影响。同时,可以进一步延长引导气流的流动路径,保证气流被引导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增加气流流动的覆盖范围。
28.(3)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延伸部的边沿处向外侧斜上弯折并形成凸边,在衣物烘干的过程中,滴落的水滴若落在凸边时,会顺着凸边的弧状向延伸部的中间流动,避免弄脏弄湿地面,给使用者带来困扰;同时还设置储液槽,可以进一步储存滴落的液滴;另外,增加了延伸部与所述分流部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限定横向方向的自由度,使得两者之间固定连接更加紧固。
29.(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件,与支撑部相配合,使得分流部与延伸部可拆式连接在出风道处,同时由于第一凸柱、第二凸柱、限位筋以及止转筋等部件的设置,保证对分流部、延伸部与所述出风道连接更加牢靠,不会轻易发生松动或者晃动。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31.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
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烘干器的示意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件的爆炸示意图;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道的示意图;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烘干器的剖视示意图。
38.图中:
39.1、外壳;11、出风道;12、进风道;111、第二导流罩;112、凹陷;113、插孔;114、第二凸柱;115、第二止转口;
40.2、导流件;21、分流部;22、延伸部;23、支撑部;211、第一导流罩;221、凸边;222、储液槽;223、插杆;224、限位筋;225、止转筋;226、第一螺纹孔;231、第一凸柱;232、第一通孔;233、第一止转口;
41.3、感温变色涂层;4、紫外线灯管;5、风机;6、加热模块。
4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6.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便携式烘干器,包括烘干器的外壳1和导流件2。
47.其中外壳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出风道11和进风道12。
48.导流件2设置于所述出风道11的出风口中,所述导流件2与所述出风道11之间存在间隙形成导流通道。
49.导流件2整体架设在所述出风道11的上侧壁,且导流件2与所述出风道11之间存在间隙。其中导流件2可以与所述出风道11的内侧壁连接,同样也可以与所述出风道11的外侧壁连接。
50.当外壳1中的气体通过进风道12进入并从出风道11中流出,由于导流件2的阻隔以
及引导作用,从而保证进入外壳1中的风可以从所述出风道11与导流件2之间的间隙处顺利流出。
51.其中所述导流件2与所述出风道11的侧壁之间形成导流流道,一方面将进入外壳1的风由原先的竖直方向转换为逐渐向远离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另一方面,提高了出风的覆盖范围。
52.另一优选方案,导流件2设置于所述出风道11的内部。即导流件2的周侧与出风道11的内壁连接,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隙,同样可以保证导流件2可以阻碍从出风道11流动的气体并将其引导向远离导流通道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流动。
53.具体的,所述外壳1的下端对称设置有支撑筋,且支撑筋的高度不低于15mm,可以有效保证进风的风量。
54.优选地,所述外壳1的内部至少设置有一个紫外线灯管4。所述进风道12上开设有多条相互平行的进风口,所述紫外线灯管4可以沿着所述进风道12的进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保证与进入外壳1内部的风充分接触,从而对风进行快速消毒。
55.同时,在外壳1的内部还设置有加热模块6和风机5,从而可以从外壳1底部的所述进风道12抽风,再经过加热模块6对进来的风进行快速加热,加热模块6采用ptc加热器。
56.进一步的,导流件2至少包括分流部21和支撑部23两个部分。其中所述分流部21固定设置在所述出风道11的上侧壁。其中,分流部21具体的设置可以是一端位于出风道11的内部,并从所述出风道11的内部向外延伸,使得其另一端凸出出风道11的开口。进而出风道11的开口被分流部21遮挡,从而在所述出风道11流通的气体被分流部21进行阻挡并引导。该种方式的设置,其分流部21可以从外侧进行安装。
57.另一个优选方案是,分流部21完全嵌入所述出风道11中,其周向侧壁与所述出风道11的内壁进行连接,所述分流部21的上端可以与所述出风道11的开口相齐平。则该种设置分流部21可以从外壳1的底部对其进行安装固定,其占用空间相对分流部21部分处于出风道11的方式进一步缩小,则更加便携。
58.进一步的,支撑部2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分流部21以及所述出风道11相连接。一方面,通过支撑部23完成对分流部21在外壳1上的固定安装;另一方面,保证将安装后的分流部21与出风道11之间始终存在出风的间隙。
59.在工作时,经过分流部21的气体被阻碍并改变风向,使得气体可以沿着所述分流部21的面向远离导流通道中心轴线的方向流动,从而增加出风的覆盖范围。
60.进一步的,参照图3,所述分流部21中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11。所述第一导流罩211自所述出风口处向所述出风道11的内部延伸设置,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导流罩211的外壁形成第一导流面。
61.优选的,第一导流面可以呈倒圆锥面。其中,所述倒圆锥面的顶点处于导流通道的中心轴线上。
62.使得整个分流部21的第一导流面沿着所述出风道11的中心线完全对称设置。且由于所述分流部21的下端设置的第一导流面呈倒圆锥面,可以完全保证所述出风道11的出风向远离导流通道中心轴线扩散的风量、出风角度以及出风速度等完全一致。
63.进一步的,参照图1、5和6,所述出风道11中设置有第二导流罩111,所述第二导流罩111的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处设置,另一端向所述出风道11的内部延伸设置,逐渐向所述
导流通道的中心轴线靠近设置。所述第二导流罩111的另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导流罩靠111近所述第一导流罩211的内壁形成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一导流面相对设置。
64.具体的,所述第二导流面可以向下逐步弯曲呈一定的弧面,所述第二导流罩111的底部开设有出气口,从而与所述出风道11连通,保证所述出风道11正常出气,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一导流面正对,之间的夹层形成导流通道,整个导流通道近似呈漏斗状,从而可以使得经过所述出气口的风沿着漏斗状的导流通道流出,使得流出的风扩散的覆盖面积更大。
65.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面伸入所述出风道11中,其深度比第二导流面伸入所述出风道11的深度大。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导流面提前对所述出风道11的风进行引导,延长了引导进入外壳1中的风的流动路径,提高风被引导流动的效果。
66.进一步的,参照图5,其中所述出风道11的内部开口呈方形,第二导流面与所述出风道11的开口大小相对应。另外,所述第二导流面上的方形开口的各个棱边向下形成凹陷112。
67.其中凹陷112与上方的所述第一导流面形成两边窄中间宽的通道口,从而可以保证出去的气体在向远离导流通道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流动的同时,在流至方形开口处,开口变大,降低了出气的压力,方便气体流通。由于在所述第二导流面的方形开口处,即进入的风从所述出风道11出去的临界,容易出现噪音,而在此处的设置有效避免的噪音的产生。
6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23包括设置有多个第一凸柱231,多个所述第一凸柱231的一端沿着所述分流部21的底部侧壁等间距周向设置,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道11的侧壁连接,从而可以将分流部21稳固安装在出风道11上。
69.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出风道11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上方。所述导流件2还包括延伸部22。其中,所述延伸部22可以直接放置在所述分流部21的上端。所述延伸部22沿着正下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出风道11的出风口的面积,则延伸部22从上到下可以完全遮挡住所述出风道11的外周。
70.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衣物的水滴向下滴落后从所述出风道11处进入,从而可以对内部的加热模块6或者风机5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所述延伸部22处于所述分流部21的正上方,且完全遮挡所述分流部21,则所述延伸部22可以进一步延长引导气流的流动路径,保证气流被引导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增加气流流动的覆盖范围。
71.进一步的,参照图6,在所述延伸部22的边沿处向外侧斜上弯折设置,弯折后并形成凸边221,其中凸边221呈圆弧状。在衣物烘干的过程中,滴落的水滴若落在凸边221时,会顺着凸边221的弧状向延伸部22的中间流动,避免弄脏弄湿地面,给使用者带来困扰。
72.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22的凸边221朝向所述出风道11的侧壁上涂覆有感温变色涂层3,从而可以在烘干的气体从出风道11处流出后与感温变色涂层3相接触,可以根据流出的气体温度上升下降而改变颜色,便于使用者通过观察感温变色涂层3颜色而判断此时的导出气体的温度,起到警示的作用。
73.进一步的,参照图1,所述延伸部22的中间位置设置储液槽222。其中储液槽222为漏斗状,且与所述分流部21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导流面的上端贴合,可以对滴落的水滴进行储存。另外,增加了所述延伸部22与所述分流部21的接触面积,同时可以限定横向方向的
自由度,使得两者之间固定连接更加紧固。
74.进一步的,此处以分流部21部分设置于所述出风道11的方式为例:其中所述分流部21、延伸部22以及支撑部23通过固定件与所述出风道11进行连接。
75.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延伸部22的下侧壁,同时在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与固定件相对应的固定部。通过所述延伸部22上的固定件依次穿过分流部21以及支撑部23并与所述外壳1上的固定部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了各部件的安装固定。
76.具体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所述延伸部22的下侧壁上设置的多个插杆223,数量与第一凸柱231的数量相同,优选数量为4个,可以保证支撑稳定。其中所述第一凸柱231开设有第一通孔232,所述分流部21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232与第二通孔孔径大小完全一致,相对并连通设置。
77.另外,在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设置有数量与插杆223相同的多个第二凸柱114,各个所述第二凸柱114开设有与插杆223杆径相匹配的插孔113。装配时,将第一凸柱231与第二凸柱114相对,从而所述分流部21与所述出风道11的侧壁之间可以由于两者的对接形成的高度,而产生分流部21与所述出风道11之间的间隙。
78.最后,通过将所述插杆223依次贯穿所述分流部21第二通孔、第一通孔232并与所述外壳1侧壁上的插孔113相插接形成固定。
79.进一步的,图3至图5,所述插杆223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26,所述外壳1上的插孔113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插杆223上的第一螺纹孔226大小旋向一致的第二螺纹孔。然后,从下向上通过螺钉可以依次与第二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226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所述分流部21、所述延伸部22不会因为风力吹动导致各部件与所述出风道11出现松动设置。
80.再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插杆223的周侧设置有多个限位筋224,所述第一通孔232的采用沉头孔,在将插杆223插入第一凸柱231中的第一通孔232中,在向下的过程中,当插杆223的限位筋224与第一通孔232的下端侧壁相抵后,操作人员可以清楚得知达到装配位置,无需继续向下按压。
81.具体的,在所述插杆223的周侧壁上还设置有止转筋225,所述第一通孔232以及插孔113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止转筋225相匹配的第一止转口233和第二止转口115,其中所述第一止转口233延伸第一通孔232的两端,则在所述插杆223插入第一通孔232时,其中的止转筋225依次穿过第一止转口233和第二止转口115,从而可以保证对分流部21、延伸部22与所述出风道11连接更加牢靠,不会轻易发生松动或者晃动。
82.具体的,参照图3,所述延伸部22和分流部21的上端的端面呈圆盘状,便于加工成型以及脱模。
83.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烘干器在实际工作时,将该导流件2通过上述的固定件安装在烘干器的外壳1的出风道11处。在实际对衣物进行烘干过程中,将衣物悬挂在支架上,可以围绕所述烘干器的周侧分布。通过分流部21和延伸部22的导流作用,使得吹出的风朝着斜上方进行流动,可以对周侧的衣物进行烘干。相对于竖直出气的方式,该烘干器出气的覆盖范围更加广,从而吹风的角度可以使得衣物产生左右的轻微摆动,从而进一步提高烘干的效率。
84.进一步优选的,在烘干的衣物的进程中,可以将衣物整体通过一个布罩将衣物以及用于悬挂衣物的支架全部罩设其中,从而可以减缓热量散失的速度。并且,在吹出的风接
触衣物后,部分可以顺着布罩向上流动,还可以对衣物进行持续烘干,有效避免了热量的损失。
8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也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