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8875发布日期:2022-09-23 22:1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干衣设备。


背景技术:

2.干衣机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对湿润衣物进行烘干的设备。
3.湿润衣物在干衣机的筒体中与干燥的热空气接触,从而实现对湿润衣物的烘干效果。
4.在干衣过程中驱动干衣机的筒体转动,以使得待烘干衣物在筒体中不断翻滚,待烘干衣物的各个部位均能够与烘干气流接触,从而提高烘干效果。
5.相关技术中,筒体转动安装于背板上。在筒体与背板之间完成安装后,由于背板的遮挡,不便于工作人员装配用于驱动筒体转动的相关零部件,例如皮带,为干衣机的装配制造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便于装配制造的干衣设备。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该干衣设备包括:
9.箱体,所述箱体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支撑侧板;
10.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连接两所述支撑侧板的后端,所述安装板的底边缘高于所述支撑侧板的底边缘,以限定出避让区域;
11.筒体,所述筒体的后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安装板上。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的顶边缘低于所述筒体的顶边缘;和\或,所述安装板的底边缘高于所述筒体的底边缘。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后端盖具有进风区域,所述进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筒体的内部连通的入风口,在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所述进风区域绕所述筒体的轴线的转动轨迹位于所述安装板的投影范围内。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衣设备包括排风通道,所述背板设置有出风口,排风通道连通所述筒体的内部和所述出风口,在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避让区域的投影范围内。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衣设备包括电机和皮带,所述电机经所述皮带驱动所述筒体转动,在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所述皮带与所述电机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避让区域的投影范围内。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衣设备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设置有过风口,所述加热装置形成有气流流道,所述气流流道的末端连通所述过风口,以将加热的气流从所述过风口导向所述筒体的内部。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件,所述壳
体内的空间限定出所述气流流道,所述气流流道的进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侧,所述气流流道的出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过风口对接。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流段和第二气流段,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气流段的末端,所述第一气流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向,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气流段的首端,且朝向所述筒体的转动轴线,所述发热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段中。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衣设备包括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后方,且覆盖两所述支撑侧板之间的间隔区域。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设有贯通的进风口。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衣设备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后侧,所述背板的局部向后凸出以在前侧形成避让空间,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避让空间中。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衣设备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后端盖和所述安装板之间,以实现所述后端盖和所述安装板的动密封。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安装板与支撑侧板所形成的避让区域,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广的观察范围和操作空间,以便装配干衣设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避让区域将相关装置放入安装板前方的空间中,并便于将各相关装置之间进行连接、调试,提高了装配作业的便利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干衣设备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实施例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移除背板的干衣设备的示意图;
27.图4为图3中实施例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28.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切示意图;
29.图6为图5中b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背板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支撑侧板10;避让区域10a;安装板20;过风口20a;筒体30;入风口30a;转轴31;后端盖32;背板40;出风口40a;进风口40b;避让空间40c;加热装置50;气流流道50a;第一气流段50b;第二气流段50c;进气口50d;出气口50e;壳体51;发热件52;皮带60;电机70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顶”、“底”、“左”、“右”、“前”、“后”、“顶底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
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参阅图1至图5,该干衣设备包括箱体、安装板20、筒体30。
36.箱体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支撑侧板10,安装板20连接两支撑侧板10的后端。两个支撑侧板10与安装板20共同围设形成了干衣设备的安装空间,在安装空间内布置干衣设备中的其它装置。
37.安装板20能够对两个支撑侧板10起到提高结构强度的作用,降低了支撑侧板10在外力作用下沿左右方向发生变形的几率,使两个支撑侧板10沿左右方向的间距保持在预设间距范围内。
38.筒体30的后端转动地支撑于安装板20上。也就是说,安装板20作为承重板,需要承载筒体30及其负载的重量。
39.筒体30与安装板20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参阅图6,筒体30的后端设有转轴31,转轴31通过滚动轴承与安装板20连接,以减小筒体30转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减小转动过程所产生的噪音。
40.筒体30的内部设有用于放置待处理衣物的衣物处理腔。烘干气流流经衣物处理腔以实现对待处理衣物的烘干作业。
41.示例性地,衣物处理腔的内壁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提升筋,提升筋沿筒体30的径向凸出,以使得筒体3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令待处理衣物提升一定高度后再下落,提高待处理衣物的烘干效果。
42.参阅图3和图4,安装板20的底边缘高于支撑侧板10的底边缘,以限定出避让区域10a。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在装配过程中,先将安装板20与两支撑侧板10进行连接,再将筒体30安装至安装板20上。而后,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避让区域10a再装配其它装置。避让区域10a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广的观察范围和操作空间,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安装板20与支撑侧板10所形成的避让区域10a,以便装配干衣设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避让区域10a将相关装置放入安装板20前方的空间中,并便于将各相关装置之间进行连接、调试,提高了装配作业的便利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45.示例性地,参阅图1和图2,干衣设备还包括背板40,背板40设置于安装板20的后方,且覆盖两支撑侧板10之间的间隔区域。背板40作为干衣设备的外表面,起到遮挡安装板20和避让区域10a的作用,提高了干衣设备外形的美观效果;此外,还起到安全保护作用,防止用户触碰到设置在安装板20上的电气零部件,也防止用户触碰到避让区域10a前方的零部件。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安装板20的顶边缘20b低于筒体30的顶边缘30b。即,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安装板20沿顶底方向的最高处低于筒体30转动轨迹的沿顶底方向的最高处。如此,安装板20不会影响背板40的顶端的装配。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安装板20的底边缘20c高于筒体30的底边缘30c。即,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安装板20沿顶底方向的最低处高于筒体30转动轨迹的沿顶底方向的最低处。从而使得避让区域10a具有较大的空间,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大的观察范围和操作空间,提高了装配效率。
48.可以理解的是,筒体30的衣物处理腔的前侧敞开形成衣物取放口,以便用户从筒体30的前侧取放衣物。
49.衣物处理腔内烘干气流的进出方向不限。例如,烘干气流自筒体30的径向流入衣物处理腔中,再经筒体30的轴向流出;又如,烘干气流自筒体30沿轴向的一端流入衣物处理腔中,在经筒体30沿轴向的另一端流出。
50.一些实施例中,烘干气流自筒体30沿轴向的后端流入衣物处理腔中,而后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变成湿热气体,湿热气体自筒体30沿轴向的前端流出衣物处理腔。烘干气流在衣物处理腔中具有相对较长的流动路径,增加烘干气流与待处理衣物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烘干效果。
51.烘干气流自筒体30沿轴向的后端流入的筒体30的方式不限。
52.具体地,参阅图4,筒体30的后端盖32具有进风区域,进风区域设有与筒体30的内部连通的入风口30a。烘干气流自入风口30a流入筒体30的内部以与待处理衣物发生接触。
53.可以理解的是,入风口30a的数目为多个,以在满足烘干气流的流量要求的前提下,减小单个入风口30a的尺寸,以降低待处理衣物随筒体30转动的过程中穿过入风口30a与干衣设备中的其它结构摩擦而损坏的几率。
54.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进风区域绕筒体30的轴线的转动轨迹位于安装板20的投影范围内。以使得筒体30在旋转过程中,入风口30a始终位于安装板20的投影范围内,使得安装板20能够对入风口30a进行较好的导风,抑制了筒体30内部的烘干气流经入风口30a向外溢出的概率,减少了烘干气流的逸散,提高了烘干效率。
55.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板20与筒体30的后端盖32之间设有间隙,以降低筒体30在旋转的过程中发生与安装板20发生干涉的几率。
56.在安装板20与筒体30之间的间隙中采用密封措施,以降低烘干气流从该间隙中逸散的流量。
57.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包括密封圈,密封圈设置于筒体30的后端盖32和安装板20之间,以实现后端盖32和安装板20的动密封,减少了烘干气流的逸散,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烘干效果。
58.密封圈的材质不限,例如,可以是毛毡。
59.可以理解的是,干衣设备设有排风通道,排风通道连通筒体30的内部以及外界。以通过排风通道源源不断地将衣物处理腔中裹挟有水汽的气流排出至外部环境,实现了对衣物进行烘干的目的。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部环境指的是干衣设备之外的环境,例如,可以是室内环境,也可以是室外环境。
61.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7,背板40设置有出风口40a,排风通道连通筒体30的内部和出风口40a。也就是说,气流从出风口40a排出。
62.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从出风口40a直接排到室内空间;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出风口40a处接一根排气管,通过排气管将气流排放到室外空间中。
63.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通道中的气流未经除湿,即直接向外部环境排放;另一些实施例中,排风通道中的气流经降温除湿后,再向外部环境排放,以降低对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
度的影响。
64.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出风口40a位于避让区域10a的投影范围内。该实施例中,在安装背板40的过程中,便于排放通道与出风口40a实现对接,提高安装便利性。
65.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包括叶轮和电机70,叶轮设置于排风通道中,电机70用于驱动叶轮转动,以在排风通道中形成气流,从而使得外界气流能够不断流入筒体30的内部,并裹挟水汽从干衣设备中排出。
66.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筒体30转动的具体方式不限。
67.具体地,参阅图3至图5,干衣设备包括电机70和皮带60,电机70经皮带60驱动筒体30转动。利用皮带60的弹性,可以缓和筒体30在转动过程中的冲击、振动,使传动更加平稳,降低传动过程中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68.一些实施例中,电机70同时驱动皮带60和叶轮。
69.皮带60直接绕设贴合于筒体30的外表面。
70.可以理解的是,皮带60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调试以使皮带60处于张紧状态,以抑制皮带60在传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的情况。因此,皮带60的安装位置需要便于进行调试。
71.具体地,参阅图4和图5,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皮带60与电机70的连接位置位于避让区域10a的投影范围内。在装配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先将皮带60套设于筒体30的外表面,将筒体30与安装板20连接后,再经避让区域10a将皮带60与电机70连接,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72.可以理解的是,干衣设备中设有用于张紧轮,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张紧轮位于避让区域10a的投影范围内。以便工作人员通过避让区域10a调节张紧轮的位置以使皮带60处于张紧状态,提高装配效率。
73.可以理解的是,干衣设备包括加热装置50,通过加热装置50加热气流以形成烘干气流。
74.加热装置50的具体安装位置不限。实现将加热装置50所产生的烘干气流送入筒体30的内部即可。
75.例如,参阅图5和图6,加热装置50设置于安装板20上。
76.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加热装置50设置于安装板20的后侧。在装配过程中,工作人员先将加热装置50安装至安装板20上,再安装背板40。从而便于加热装置50的相关线路的布置,使得筒体30不会对加热装置50的安装产生干扰;也便于后续检修过程中,拆除背板40后即可检查加热装置50,而不会在拆除背板40的过程中移动加热装置50。
77.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安装板20设置有过风口20a,加热装置50形成有气流流道50a,气流流道50a的末端连通过风口20a,以将加热的气流从过风口20a导向筒体30的内部。气流从气流流道50a的首端流入气流流道50a,在气流流道50a内经加热后,从气流流道50a的末端穿过过风口20a进入筒体30的后端与安装板20之间的间隙,再通过入风口30a进入筒体30内部,从而形成了烘干气流进入筒体30内部的气流流动路径。
78.可以理解的是,在垂直于筒体30的转动轴线的平面投影中,过风口20a位于进风区域绕筒体30的轴线的转动轨迹的投影范围内,以提高烘干气流从过风口20a流出后直接进入到筒体30内部的概率,减少烘干气流逸散至其它区域的流量,提高烘干效率。
79.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加热装置50包括壳体51以及设置于壳体51内的发热件52,壳体51内的空间限定出气流流道50a。发热件52位于气流通道中,气流在流经发热件52的过程中与发热件52发生热交换,从而使得气流升温。壳体51对发热件5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80.可以理解的是,气流通道能够对气流的流向进行偏转。
81.例如,参阅图6,气流流道50a的进气口50d位于壳体51的底侧,气流流道50a的出气口50e位于壳体51的前侧,出气口50e与过风口20a对接。气流自壳体51的底侧流入气流流道50a,流动至出气口50e位置,气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从而能够减低气流的流速,使得气流能够与发热件52接触的时间更长,提高气流的温升效果,从而提高烘干效果。出气口50e位于前侧以便于沿前后方向贯穿安装板20的过风口20a对接。
82.可以理解的是,气流通道采用分段设置。
83.具体地,参阅图6,气流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气流段50b和第二气流段50c,出气口50e位于第二气流段50c的末端,第一气流段50b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筒体30的轴向,进气口50d位于第一气流段50b的首端。气流经进气口50d流入第一气流段50b后,沿垂直与筒体30轴向的方向继续流动,而后流入第二气流段50c并从出气口50e流出,从而实现对气流流向的改变。
84.第一气流段50b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筒体30的轴向,能够减少气流流道50a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在满足实现偏转气流、降低流速的基础上,减少安装板20和背板40之间的间距,从而有利于减小干衣设备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提高干衣设备安装的适配性。
85.在烘干作业的过程中,筒体30相对安装板20转动摩擦产生热量,容易导致转动不顺畅。因此,在干衣设备中采用冷却措施以减小两者因转动摩擦的温升。
86.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进气口50d朝向筒体30的转动轴线。气流在流入进气口50d之前,流经筒体30与安装板20的转动连接位置,从而带走一部分该位置因转动而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该位置的温度,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87.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发热件52设置于第一气流段50b中。从而利用第一发热段沿顶底方向尺寸较大的特点,布置更多的发热件52,以提高对气流的加热效果,提升烘干效果。
88.可以理解的是,在干衣设备的外表面上设有进风口40b,以使外界的气流经过进风口40b进入到干衣设备的内部并通过加热装置50进行加热。
89.进风口40b的设置位置不限。
90.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7,背板40设有贯通的进风口40b。一方面,使得进风口40b位于干衣设备的后侧,使得用户不容易看见进风口40b,提高了干衣设备在依墙布置的状态下外观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另一方面,减少了进风口40b与加热装置50的进气口50d之间的距离,使得气流经进风口40b进入到背板40与安装板20之间的空隙后即可进入进气口50d,从而提高了进气效率。
91.可以理解的是,背板40的形状与安装板20、加热装置50等干衣设备内部的零部件的布置位置相适应。
92.具体地,在加热装置50设置于安装板20的后侧的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背板40的局部向后凸出以在前侧形成避让空间40c,加热装置50位于避让空间40c中。从而减小背
板40与安装板20之间的间隙的体积,有利减小干衣设备的总体体积,进而提高干衣设备摆放的适配性。
93.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40b与避让空间40c连通。
94.本技术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9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