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钮组件和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6306发布日期:2022-11-15 20:40阅读:45来源:国知局
旋钮组件和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洗衣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钮组件和洗衣机。


背景技术:

2.洗衣机的旋钮组件作为重要的外观触摸件,其手感是消费者对洗衣机印象的第一感知件。
3.目前市场上的旋钮组件主要安装结构主要包括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旋钮本体安装在旋钮支架上且相对旋钮支架旋转。由于旋转旋钮本体时不可避免的与旋钮支架产生摩擦,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会出现旋钮本体旋转卡涩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旋钮组件和洗衣机,以解决旋钮本体旋转时旋钮本体卡涩等现象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旋钮组件,适用于洗衣机,包括:
6.旋钮支架,用于安装于所述洗衣机的本体;
7.旋钮本体,安装于所述旋钮支架,所述旋钮本体能够绕所述旋钮本体的中心线旋转;
8.滚动件,位于所述旋钮支架和所述旋钮本体之间,所述滚动件与所述旋钮支架和/或所述旋钮本体滚动接触,以使所述旋钮本体能够相对所述旋钮支架滚动。
9.可选的,所述旋钮本体包括旋钮盘和旋钮侧板,所述旋钮侧板沿所述旋钮盘的周缘设置,所述旋钮侧板靠近所述旋钮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滚动件滚动接触。
10.可选的,所述旋钮支架靠近所述旋钮本体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滚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
11.可选的,所述旋钮侧板靠近所述旋钮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设置,所述滚动件容纳于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滚动件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滚动接触。
12.可选的,所述滚动件包括滚轮和滚动轴,所述滚轮套设于所述滚动轴,所述滚动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固定连接。
13.可选的,所述旋钮本体包括旋钮盘和旋钮侧板,所述旋钮侧板沿所述旋钮盘的周缘设置,所述滚动件安装于所述旋钮侧板靠近所述旋钮支架的一端,所述滚动件与所述旋钮支架滚动接触。
14.可选的,所述旋钮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旋钮本体,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旋钮支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和所述第二限位组件相互抵靠,以限位所述旋钮本体朝远离所述旋钮支架的一侧移动。
15.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壁,所述第一限位壁固定于所述旋钮侧板的内侧,并朝远离所述旋钮盘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限位壁靠近所述旋钮支架的一端设
有第一限位部;
16.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壁,所述第二限位壁固定于所述旋钮支架,并朝靠近所述旋钮本体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限位壁与所述第一限位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壁靠近所述旋钮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
17.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壁和所述第二限位壁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旋钮本体之间,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限位所述第一限位部朝远离所述旋钮支架的一侧移动。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洗衣机,所述洗衣机包括:
19.旋钮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
20.编码器,位于所述旋钮支架远离所述旋钮本体的一侧,所述编码器与所述旋钮本体连接,所述编码器能够根据所述旋钮本体的旋转角度对所述洗衣机输入不同信号。
21.可选的,所述旋钮本体朝向所述旋钮支架的一侧设有固定部,所述编码器包括编码轴,所述编码轴插设于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旋钮本体可带动所述编码轴旋转。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和洗衣机,包括旋钮支架、旋钮本体和滚动件,旋钮支架用于安装于洗衣机,旋钮本体安装于旋钮支架并能够绕旋钮本体的中心线旋转,滚动件位于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之间,滚动件与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至少其中一个滚动接触,以使旋钮本体能够相对于旋钮支架滚动,从而使得旋钮本体旋转时,通过滚动件以减少旋钮本体和旋钮支架之间的摩擦,避免旋钮本体旋转时卡涩等现象。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所示的旋钮组件沿a-a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本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本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本体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6所示的旋钮本体沿b-b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支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支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9所示的旋钮支架沿c-c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滚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图12所示的旋钮支架沿d-d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38.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旋钮本体;11、旋钮侧板;12、旋钮盘;15、第一限位组件;17、固定部;100、旋钮组件;112、第二凹槽;151、第一限位壁;152、第一限位部;171、卡槽;172、第二连接板;1511、第一连接板;
41.20、旋钮支架;25、第二限位组件;27、通孔;201、第一凹槽;251、第二限位壁;252、第二限位部;
42.30、滚动件;301、滚轮;302、滚动轴;
43.40、编码器;401、编码轴。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洗衣机的旋钮组件作为重要的外观触摸件,其手感是消费者对洗衣机印象的第一感知件。
46.目前市场上的旋钮组件主要安装结构主要包括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旋钮本体安装在旋钮支架上且相对旋钮支架旋转。由于旋转旋钮本体时不可避免的与旋钮支架产生摩擦,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会出现旋钮本体旋转时旋钮本体卡涩等现象。
47.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洗衣机的旋钮组件和洗衣机,以解决旋钮本体旋转时旋钮本体卡涩等现象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48.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旋钮组件沿a-a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洗衣机的旋钮组件100,包括旋钮支架20、旋钮本体10和滚动件30,旋钮支架20用于安装于洗衣机的本体,旋钮本体10能够绕旋钮本体10的中心线旋转,滚动件30位于旋钮支架20和旋钮本体10之间,滚动件30与旋钮支架20和/或旋钮本体10滚动接触,以使旋钮本体10能够相对旋钮支架20滚动,从而使得旋钮本体10旋转时,通过滚动件30以减少旋钮本体10和旋钮支架20之间的摩擦,避免旋钮本体10卡涩等现象。可以理解,滚动件30只需与旋钮支架20和旋钮本体10其中之一滚动接触即可减少旋钮本体10旋转时的阻力。即滚动件30可以是安装于旋钮支架20,与旋钮本体10滚动接触,也可以将滚动件30安装于旋钮本体10,与旋钮支架20滚动接触,或与旋钮本体10和旋钮支架20同时与滚动件30滚动接触,只需旋钮本体10相对于旋钮支架20的旋转时可通过滚动件30降低旋转阻力即可。
49.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至图1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本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本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本体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旋钮本体沿b-b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支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钮支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旋钮支架沿c-c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
旋钮本体10包括旋钮盘12和旋钮侧板11,旋钮侧板11沿旋钮盘12的周缘设置,且朝旋钮支架20一侧延伸,旋钮侧板11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端与滚动件30滚动接触。可以理解,若不在旋钮本体10和旋钮支架20之间设置滚动件30,旋钮本体10旋转时,旋钮侧板11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端容易与旋钮支架20接触,且相互摩擦,导致旋钮本体10旋转时阻力较大。本实施例则可通过将旋钮本体10与滚动件30滚动接触,旋钮本体10旋转时与滚动件30的接触面积小于旋钮本体10与旋钮支架20的接触面积,因此旋钮本体10与滚动件30之间的摩擦力也能够小于旋钮本体10与旋钮支架20之间的摩擦力。
50.可以理解,若旋钮本体10与旋钮支架20直接接触,旋钮本体10旋转时与旋钮支架20产生摩擦的面积较大且阻力较大,而本技术中旋钮本体10不与旋钮支架20直接接触,而是以滚动件30作为媒介,旋钮本体10与滚动件30的接触面积小于直接与旋钮支架20直接接触的面积,且旋钮本体10与滚动件30之间是滚动摩擦,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易磨损滚动件30,旋钮组件100长时间使用后也不易出现卡涩等现象。
51.进一步地,请结合图8至图10,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旋钮支架20靠近旋钮本体1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201,滚动件30安装于第一凹槽201。可以理解,可以通过第一凹槽201的侧壁限位滚动件30左右移动。具体地,第一凹槽201的深度可以大于滚动件30的直径,以使滚动件30全部位于第一凹槽201内,且旋钮侧板11与滚动件30接触时,可以部分容纳于第一凹槽201,并通过第一凹槽201的侧壁限位旋钮侧板11,以避免旋钮本体10旋转时产生偏移。
5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旋钮侧板11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112,第二凹槽112与第一凹槽201相对设置,滚动件30容纳于第二凹槽112和第一凹槽201,即旋钮侧板11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201的宽度,滚动件30与第二凹槽112的底壁滚动接触。可以理解,第二凹槽112进一步地限位了滚动件30的左右位移,使得滚动件30不与第一凹槽201的侧壁接触,以减少旋转旋钮本体10时的摩擦。
53.具体地,请配合图3参阅图8至图1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滚动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滚动件30包括滚轮301和滚动轴302,滚轮301套设于滚动轴302,滚动轴30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凹槽201的两侧固定连接,以使滚轮301通过滚动轴302安装于第一凹槽201。可以理解,滚动轴302可以固定滚轮301的朝向,避免滚轮301倾斜导致与第一凹槽201的侧壁产生摩擦,滚动效率下降等情况。可以理解,滚动件30还可以是圆形滚珠。
54.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将滚动件设置在旋钮侧板的侧壁与第一凹槽的侧壁之间,以减少旋钮侧板的侧壁与第一凹槽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可以理解,若滚动件包括滚轮和滚动轴,则滚动轴竖直设置,即平行于重力方向,使滚轮的可以接触旋钮侧板的侧壁和第一凹槽的侧壁,避免旋钮本体旋转时与第一凹槽侧壁接触产生摩擦,从而减少旋钮本体旋转时的阻力。
55.滚动件30可以是多个,当多个滚动件30位于第一凹槽201时,若不使用滚动轴302固定滚轮301,滚轮301则可能由于旋钮本体10的旋转而沿第一凹槽201移动,出现多个滚轮301聚集且相互接触,滚轮301之间相互干涉,增加滚动难度,且滚轮301聚集后与旋钮本体10的支撑面分布不均匀,导致旋钮本体10出现倾斜、旋转卡涩等情况。
56.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中,滚动件30安装于旋钮本体10。旋钮本体10包括旋钮盘12和旋钮侧板11,旋钮侧板11沿旋钮盘12的周缘设置,滚动件30安装于旋钮侧板11靠近旋
钮支架20的一端,滚动件30与旋钮支架20滚动接触。
57.示例性的,请参阅图3至图10,本实施例中,旋钮组件100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15和第二限位组件25,第一限位组件15设置于旋钮本体10,第二限位组件25设置于旋钮支架20,第一限位组件15和第二限位组件25相互抵靠,以限位旋钮本体10朝远离旋钮支架20的一侧移动,从而避免旋钮本体10与旋钮支架20脱落。
58.进一步地,第一限位组件15和第二限位组件25均设有相互靠近的限位部,限位部在旋钮本体10朝远离旋钮支架20的一侧移动时相互抵靠,以避免旋钮本体10和旋钮支架20脱落。
59.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限位组件15包括第一限位壁151,第一限位壁151固定于旋钮侧板11的内侧,并朝远离旋钮盘12的一侧延伸,第一限位壁151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152;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限位组件25包括第二限位壁251,第二限位壁251固定于旋钮支架20,并朝靠近旋钮本体10的一侧延伸,第二限位壁251与第一限位壁151间隔设置,第二限位壁251靠近旋钮本体10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252。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壁151上还设有第一连接板1511,第一连接板15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壁151和旋钮侧板11连接,以使第一限位壁151与旋钮侧板11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第一连接板1511,直接将第一限位壁151固定于旋钮侧板11的内侧。
60.请参阅图3,第一限位部152和第二限位部252均位于第一限位壁151和第二限位壁251之间,第二限位部252位于第一限位部152和旋钮本体10之间,当旋钮本体10朝远离旋钮支架20的一侧移动时,第一限位部152抵靠于第二限位部252,以限位第一限位部152朝远离旋钮支架20的一侧移动。
61.第一限位组件15位于旋钮盘12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侧,并与旋钮侧板11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第一限位组件15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组件25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第一限位组件为一个时,第一限位壁可围成一圈并与旋钮侧板平行;当第一限位组件为多个时,第一限位壁与相邻的第一限位壁之间相隔一定间距,可以理解,第一限位壁与相邻的第一限位壁之间的间距需要小于第二限位部的宽度,即当旋钮本体旋转时,第二限位部不会卡入第一限位壁与相邻的第一限位壁之间的间隙。第二限位组件结构与第一限位组件结构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62.可以理解,第一限位部152和第二限位部252相互抵靠以限位旋钮本体10,避免和旋钮支架20脱离,也相当于通过第一限位部152和第二限位部252将旋钮本体10安装在旋钮支架20上,当旋钮本体10朝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侧移动时,第一限位部152与第二限位部252分离且互不干涉,旋钮侧板11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端通过与滚动件30滚动接触,以代替旋钮侧板11靠近旋钮支架20的一端直接与旋钮支架20接触,从而减少旋钮本体10和旋钮支架20之间的干涉,减少旋转旋钮本体10的阻力,进而避免旋转旋钮本体10时出现卡涩等现象,提升用户的旋转手感。
63.仅用于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壁151和第一限位结构相当于一个卡钩,同样,第二限位壁251和第二限位结构也相当于一个卡钩,当旋钮本体10远离旋钮支架20时,两个卡钩相互钩住,保证旋钮本体10不与旋钮支架20脱落。
64.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壁151和第二限位壁251相对于旋钮侧板11的位置可以相互交换,即可以是第一限位壁151位于旋钮侧板11和第二限位壁251之间,也可以
是第二限位壁251位于旋钮侧板11和第一限位壁151之间,只需将第一限位部152和第二限位部252设置在第一限位壁151和第二限位壁251之间即可。
65.请配合图1至图10,参阅图12至图14,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旋钮支架沿d-d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洗衣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洗衣机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旋钮组件100和编码器40,旋钮组件100和编码器40均安装于洗衣机200的本体(图未标),编码器40与旋钮本体10连接,编码器40能够根据旋钮本体10相对于旋钮支架20的旋转角度,对洗衣机200输入不同信号。可以理解,洗衣机200可根据编码器40输入的信号调整清洗模式、清洗时间、滚筒转速等,具体可根据洗衣机200的实际结构和型号进行任意调整。
66.具体地,如图13所示,旋钮本体10朝向旋钮支架20的一侧设有固定部17,编码器40包括编码轴401,旋钮支架20上开设有通孔27,编码轴401穿过旋钮支架20上的通孔27并插设于固定部17,以使编码轴401和旋钮本体10固定连接。当旋钮本体10旋转时,旋钮本体10可带动编码轴401旋转,并通过旋钮本体10沿旋钮本体10中心线旋转的角度对洗衣机200输入信号。
67.其中,固定部17上设有第二连接板172,第二连接板17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部17和第一限位壁151连接。固定部17设有卡槽171,编码轴401插入卡槽171内以与固定部17连接,具体地,编码轴401可以是不规则的柱体,编码轴401的截面形状与卡槽17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且均可以为不规则形状,以使编码轴401插入卡槽171后与卡槽171相互卡设,当旋钮本体10旋转时,由于编码轴401和卡槽171的截面均为不规则形状,因此编码轴401和固定部17不会产生相对旋转,旋钮本体10可以带动编码轴401旋转,编码器40可根据编码轴401的旋转角度对洗衣机200输入不同信号。
6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旋钮组件和洗衣机,包括旋钮支架、旋钮本体和滚动件,旋钮支架用于安装于洗衣机,旋钮本体安装于旋钮支架并能够绕旋钮本体的中心线旋转,滚动件位于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之间,滚动件与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至少其中一个滚动接触,以使旋钮本体能够相对于旋钮支架滚动,从而使得旋钮本体旋转时,通过滚动件以减少旋钮本体和旋钮支架之间的摩擦,避免旋钮本体旋转时卡涩等现象。旋钮支架和旋钮本体对应滚动件的位置均可以开设凹槽,以限位滚动件的左右移动。
69.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7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旋钮组件和洗衣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