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编织机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8261发布日期:2023-02-17 21:02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横编织机针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横编织机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横编织机针板。


背景技术:

2.横编织机中针板的稳定性会影响织针的编织效率,目前常用针板的沉降片主要通过旋转下压的形式抵接纱线,上述方式旋转下压形式单一,只用一个钢丝固定,沉降片定位不稳定,上述针板的安装方法主要通过副针板与主针床固定安装,沉降片贴合在齿口片侧面且沉降片与副针板接触面积小,沉降片易变形,上述沉降片在工作时,前后针板沉降片有交叉的概率,影响沉降片使用寿命,这种做法导致针板编织效率降低,无法制作复杂的编织花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横编织机针板。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5.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包括主针床、插片、副针床、连接块、固定块、沉降片和齿口片,齿口片安装在主针床前端,插片安装在主针床的插片槽上,插片槽设有多个且平行设置,插片槽内设于插片定位槽,插片上设有与插片定位槽配合的插片凸起,相邻插片的间隙形成针槽并容纳织针,插片上设有燕尾槽,连接块为燕尾块并与燕尾槽配合,多个固定块通过螺钉与连接块固接,副针床与固定块固接并连接主针床与之形成一体,副针床上设有沉降片槽,沉降片安装在沉降片槽中并与齿口片配合编织。
6.作为优选,连接块上设有连接块螺孔,副针床上设有副针床螺孔,固定块包括互为钝角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孔,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孔和连接块螺孔,从而固接固定块和连接块,第二固定板上设有第二孔,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孔和副针床螺孔,从而固接固定块和副针床。
7.作为优选,沉降片包括一体成型的压纱部、主体部、片踵部和弹片部,压纱部和片踵部分别位于主体部前端和后端,弹片部与主体部的前端连接并位于主体部下方向后端延伸,压纱部的厚度小于主体部的厚度,压纱部上设有压纱槽和下限位槽。
8.作为优选,主体部厚度为0.4~0.5毫米,压纱部厚度为0.12~0.2毫米。
9.作为优选,副针床设有前钢丝槽和后钢丝槽,主体部上设有前限位孔和后限位孔,前限位孔和后限位孔为长圆孔孔径大小为1.5~2.0毫米,穿过前限位孔的钢丝嵌设在前钢丝槽内配合,穿过后限位孔的钢丝嵌设在后钢丝槽内配合;弹片部与沉降片槽的槽底接触配合,片踵部伸出沉降片槽外,压纱部向下插设在齿口片间隙中并间隙配合,压纱部位于垫片上方。
10.作为优选,还包括镶片和垫片,齿口片、垫片和镶片依次排列,齿口片和镶片位于垫片的左右两侧,镶片和垫片上均设有钢丝定位孔,沉降片上设有下限位孔,钢丝穿过钢丝定位孔和下限位孔固定在主针床的钢丝定位槽内,沉降片位于垫片的上方,垫片的厚度大
于沉降片上压纱部的厚度。
11.作为优选,齿口片上设有齿口定位孔,多个齿口片通过穿过齿口定位孔的钢丝固定连接;齿口片的前端设有向后延伸的齿口支撑片,齿口支撑片的后部设有定位卡扣,主针床的前端设有与定位卡扣配合的定位凹槽。
12.作为优选,齿口片的前端设有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限位凹槽位于限位凸起的下方。
1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技术有效控制织针在成圈时发生浮纱的概率,齿口片定位槽夹持齿口支撑片使齿口片定位准确,沉降片向前或向后移动时,沉降片的压纱部支撑端始终处于齿口片和镶片之间的间隙内,沉降片与垫片位置对应且垫片厚度略大于沉降片厚度,为沉降片移动预留间隙,齿口钢丝同时穿过沉降片下限位孔和齿口片定位孔,大大增加了沉降片位移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横编织机针板主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横编织机针板爆炸图。
16.图3是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主针床侧视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副针床侧视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沉降片主视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发齿口片主视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成圈示意图ⅰ。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成圈示意图ⅱ。
23.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主针床、2—插片、3—副针床、4—连接块、5—固定块、6—沉降片、7—齿口片、8—镶片、9—垫片、10 —织针、11—插片槽、111—插片定位槽、12—钢丝定位槽、13—定位凹槽、21 —燕尾槽、31—沉降片槽、32—副针床螺孔、33—前钢丝槽、34—后钢丝槽、 41—连接块螺孔、51—第一固定板、511—第一孔、52—第二固定板、521—第二孔、61—压纱部、611—压纱槽、612—下限位槽、613—下限位孔、613’—上极限位置、613”—下极限位置、62—主体部、621—前限位孔、622—后限位孔、63—片踵部、64—弹片部、71—钢丝定位孔、72—齿口定位孔、73—齿口支撑片、74—定位卡扣、75—限位凸起、76—限位凹槽、k—纱线、k1—旧线圈、k2—新线圈、k3—抵接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5.实施例1
26.一种横编织机针板,包括主针床1、插片2、副针床3、连接块4、固定块5、沉降片6和齿口片7,齿口片7安装在主针床1前端,插片2安装在主针床1的插片槽11上,插片槽11根据排列的间距不同可适用于多种不同的针型,插片槽11设有多个且平行设置,插片槽11内设于插片定位槽111,插片2上设有与插片定位槽111配合的插片凸起,相邻插片2的间隙形成针槽并容纳织针10,插片2上设有燕尾槽21,相邻插片2均匀排列形成燕尾槽21,连接块4为
燕尾块并与燕尾槽21配合,多个固定块5通过螺钉与连接块4固接,副针床3与固定块5固接并连接主针床1与之形成一体,副针床3上设有沉降片槽31,沉降片6安装在沉降片槽31中并与齿口片7配合编织。
27.连接块4上设有连接块螺孔41,副针床3上设有副针床螺孔32,固定块5 包括互为钝角的第一固定板51和第二固定板52,第一固定板51上设有第一孔 511,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孔511和连接块螺孔41,从而固接固定块5和连接块4,第二固定板52上设有第二孔521,螺钉依次穿过第二孔521和副针床螺孔32,从而固接固定块5和副针床3。
28.沉降片6包括一体成型的压纱部61、主体部62、片踵部63和弹片部64,压纱部61和片踵部63分别位于主体部62前端和后端,弹片部64与主体部62 的前端连接并位于主体部62下方向后端延伸,压纱部61的厚度小于主体部62 的厚度,压纱部61上设有压纱槽611和下限位槽612。
29.主体部62厚度为0.4~0.5毫米,压纱部61厚度为0.12~0.2毫米。
30.副针床3设有前钢丝槽33和后钢丝槽34,主体部62上设有前限位孔621 和后限位孔622,前限位孔621和后限位孔622为长圆孔孔径大小为1.5~2.0毫米,穿过前限位孔621的钢丝嵌设在前钢丝槽33内配合,穿过后限位孔622的钢丝嵌设在后钢丝槽34内配合;弹片部64与沉降片槽31的槽底接触配合,片踵部63伸出沉降片槽31外,弹片部64抵触沉降片槽31底部且预留一定弹力,片踵部63受到按压压力超过弹力时,弹片部64通过形变方式抵消压力,并通过弹片部64预留一定弹力沉降片6向后位移,外力撤销后在弹力的作用下弹片部64恢复原来的形状和曲率,使沉降片6向前位移处于下压状态,压纱部61 向下插设在齿口片7间隙中并间隙配合,压纱部61位于垫片9上方。
31.实施例2
3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还包括镶片8和垫片9,齿口片7、垫片9和镶片8依次排列,齿口片7、垫片9和镶片8采用sk5材料,齿口片7、垫片9和镶片8位于主针床1头部的插片2下方,齿口片7和镶片8位于垫片9的左右两侧,镶片8和垫片9上均设有钢丝定位孔71,沉降片6上设有下限位孔613,钢丝穿过钢丝定位孔71和下限位孔613固定在主针床1的钢丝定位槽12内,沉降片6位于垫片9的上方,垫片9的厚度大于沉降片6上压纱部61的厚度,为沉降片6位移预留间隙。
33.沉降片6的压纱部61穿插在齿口片7和镶片8之间且齿口片钢丝同时穿过钢丝定位孔71和压纱部61上的下限位孔613,下限位孔613的上极限位置613’宽度小于下极限位置613”宽度,沉降片6位移发生偏位时更小的上极限位置 613’可以矫正沉降片6位移角度。压纱槽611位于下限位槽612上方,下限位孔613位于压纱槽611和下限位槽612之间。
34.实施例3
35.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齿口片7上设有齿口定位孔72,多个齿口片7 通过穿过齿口定位孔72的钢丝固定连接,齿口钢丝穿过齿口定位孔72使多枚齿口片7连成一体;齿口片7的前端设有向后延伸的齿口支撑片73,齿口支撑片73的后部设有定位卡扣74,主针床1的前端设有与定位卡扣74配合的定位凹槽13,主针床1的定位凹槽13夹持齿口支撑片73使齿口片7定位准确。
36.齿口片7的前端设有限位凸起75和限位凹槽76,限位凹槽76位于限位凸起75的下方。
37.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