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0737发布日期:2023-03-10 21:46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


背景技术:

2.在冬季面料中,针织面料比较常见,其具有柔软保暖的特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消费者对针织面料的质量、样式、色泽等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针织面料有利用组织结构的工艺在针织组织结构肌理表现中形成凹凸立体抽条效果,起到一种视觉引导作用,突出了服装的流线动感效果。但是人体产生的汽态和液态汗水极不容易穿过厚重的服装散入空气,往往集聚在服装内侧,渐渐的会使人感到湿冷。冬季需要一种在更轻更薄的情况下却可以实现更强的发热和保暖效果的功能面料。因此引入了一些混纺功能纱,如高吸湿发热功能性纱线。但是在前期织造试验中,按照常规情况上机织造,由于混纺纱线不平衡内部应力较大,以及需要保障面料的保暖特性和凹凸面料的立体纹路的视觉效果,导致的织物紧密程度因素的影响,面料经常会发生布面线圈歪斜情况。
3.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提供一种平衡保暖性能、织物强度、柔软度以及凹凸面料立体纹路效果的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线圈歪斜平整的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形成的凹凸立体抽条视觉效果流畅。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以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尼龙纤维纱,氨纶/尼龙纤维包芯纱为原料,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所述最小循环结构单元由八路纱线组成,八路纱线中至少有两路的尼龙纤维纱为s捻,其余的尼龙纤维纱为z捻,每路纱线采用正反线圈纵行不同组合配置方式的罗纹组织编织而成,所述正反线圈纵行不同组合配置方式为:
6.正面线圈*1+反面线圈*1;
7.或正面线圈*1+反面线圈*2;
8.或正面线圈*2+反面线圈*2;
9.或正面线圈*4+反面线圈*3。
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选择不同的纤维种类混纺,通过采用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尼龙纤维纱,氨纶/尼龙纤维包芯纱为原料,在保障发热保暖面料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中和了纱线捻度活性,平衡织物强度、柔软度和保暖性能,从整体上减低纱线捻度活性,减低织物纵行的歪斜角,以及采用在八路纱线中至少有两路的尼龙纤维纱为s捻,其余的尼龙纤维纱为z捻,来抵消纱线的残余扭矩的对线圈歪斜的影响。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的超细
旦抗起球腈纶纤维的单丝横截面为哑铃型。
12.其哑铃型为不规则哑铃型,使得纤维之间留有孔隙,孔隙能储存较多静止空气,有较好的蓬松性和保暖性,纤维单丝之间有明显的毛细管区,水分芯吸效应明显,人体产生的湿气易于排出,湿气疏导速度快不会感到湿冷。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的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的单丝横截面包括第一段线型部、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所述第一段线型部、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依次连接构成呈“z”型,所述第一段线型部和第二段线型部之间的夹角为85
°‑
115
°
,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之间的夹角为85
°‑
115
°

14.采用“z”型的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使得纤维在混纺过程中,纤维单丝之间堆叠形成多个孔隙,第一段线型部和第二段线型部之间的夹角为85
°‑
115
°
,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之间的夹角为85
°‑
115
°
,纤维单丝之间的孔隙更大,并且相对封闭,能够储存更多的静止空气,具有良好的蓬松性和保暖性,纤维单丝之间形成整齐通畅的毛细管区,水分芯吸效应良好,人体产生的湿气更易于排出。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例为60/40。
16.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具有良好的保温导湿性能,粘胶纤维结构疏松,具有吸湿性,将两者的混纺比例设置为60/40,得到高吸湿发热功能性纱线。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八路纱线其中:
18.第一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
19.第二路为氨纶/尼龙包芯纱;
20.第三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
21.第四路为两条尼龙纤维纱;
22.第五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
23.第六路为氨纶/尼龙包芯纱;
24.第七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
25.第八路为尼龙纤维纱。
26.通过在八路纱线中不同路的纱线采用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尼龙纤维纱,氨纶/尼龙纤维包芯纱不同种类的纤维配合,其中四路采用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混纺,另外四路添加尼龙纤维和氨纶/尼龙纤维增加织物的耐磨度和强度,并保障发热保暖面料的基本功能,从整体上减低纱线捻度活性,减低织物纵行的歪斜角。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八路纱线其中:
28.第一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29.第二路为氨纶/尼龙包芯纱,所述氨纶/尼龙包芯纱为s捻;
30.第三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31.第四路为两条尼龙纤维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32.第五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33.第六路为氨纶/尼龙包芯纱,所述氨纶/尼龙包芯纱为s捻;
34.第七路为尼龙纤维纱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35.第八路为尼龙纤维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s捻。
36.通过在6路尼龙纤维纱中采用两路s捻和四路和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混纺的所述氨纶/尼龙包芯纱为s捻为z捻,另外两路氨纶/尼龙包芯纱为s捻,来抵消纱线的纱线之间的不平衡应力的对线圈歪斜的影响。
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氨纶/尼龙耐磨包芯纱为以15d的尼龙为中芯纱线,以10d氨纶为包绕纱螺旋包绕形成。
38.使得氨纶/尼龙耐磨包芯纱具有高弹耐磨的特性。
3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氨纶/尼龙耐磨包芯纱包括15d的尼龙为第一尼龙芯线,以及复合氨纶包绕纱,该复合氨纶包绕纱由位于中部的3d的第二尼龙芯线和包绕在第二尼龙芯线的5d的氨纶芯线组成,所述氨纶/尼龙耐磨包芯纱以第二尼龙芯线为中芯纱线,经两条复合氨纶包绕纱螺旋包绕形成。
40.进一步的增加了包芯纱的强度和弹性,以及耐磨性能。
附图说明
4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示意图;
4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示意图;
4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示意图;
4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示意图;
45.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面料实物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面料实物图,5c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面料实物图,5d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面料实物图;
4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横截面示意图;
4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横截面示意图;
4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氨纶/尼龙包芯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0.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
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3.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4.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1公开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
55.一种发热保暖的凹凸肌理立体面料,包括若干最小循环结构单元,最小循环结构单元由八路纱线组成,八路纱线其中:
56.第一路为10d/15d尼龙纤维纱和80nm混纺比例60/40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57.第二路为10d/15d氨纶/尼龙包芯纱,氨纶/尼龙包芯纱为s捻;
58.第三路为40d/36f尼龙纤维纱和80nm混纺比例60/40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所述尼龙纤维纱为z捻;
59.第四路为两条40d/36f尼龙纤维纱,尼龙纤维纱为z捻;
60.第五路为40d/36f尼龙纤维纱和80nm混纺比例60/40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尼龙纤维纱为z捻;
61.第六路为10d/15d氨纶/尼龙包芯纱,氨纶/尼龙包芯纱为s捻;
62.第七路为40d/36f尼龙纤维纱和80nm混纺比例60/40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尼龙纤维纱为z捻;
63.第八路为40d/36f尼龙纤维纱,s捻。
64.其中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粘胶纤维混纺纱的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的单丝横截面为不规则哑铃型,如图6所示。
65.每路纱线采用正反线圈纵行不同组合配置方式的罗纹组织编织而成,其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为:正面线圈*1+反面线圈*1。
66.实施例2相对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为:正面线圈*1+反面线圈*2。
67.实施例3相对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为:正面线圈*2+反面线圈*2。
68.实施例4相对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正反线圈纵行配置方式为:正面线圈*4+反面线圈*3。
69.实施例1-4的编织面料的正反线圈纵行配置示意图,分别如图1-4所示。其实施例1-4的编织面料成品图如图5a-d所示。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制备的面料,其凹凸面料的立体纹路的线圈整齐,整体上线圈歪斜角度小。
70.实施例5相对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的单丝横截面不同,如
图7所示,超细旦抗起球腈纶纤维的单丝横截面包括第一段线型部、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第一段线型部、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依次连接构成呈“z”型,第一段线型部和第二段线型部之间的夹角为85
°‑
115
°
,第二段线型部和第三段线型部之间的夹角为85
°‑
115
°
,其单丝纤维间的孔隙大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71.实施例6相对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氨纶/尼龙包芯纱的规格结构不同,其结构如图8所示,氨纶/尼龙耐磨包芯纱包括15d的尼龙为第一尼龙芯线,以及复合氨纶包绕纱,该复合氨纶包绕纱由位于中部的3d的第二尼龙芯线和包绕在第二尼龙芯线的5d的氨纶芯线组成,氨纶/尼龙耐磨包芯纱以第二尼龙芯线为中芯纱线,经两条复合氨纶包绕纱螺旋包绕形成。
7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