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700076发布日期:2023-10-11 23:35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面料及其制作方法,属于纺织领域。


背景技术:

1、梭织物由多根经纱和多根纬纱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交织而成,通过变换不同的组织结构可以做成不同风格的织物,从而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例如,传统牛仔织物由靛蓝染色的经纱与本白的纬纱按照斜纹组织结构进行交织而成,在织物的表面体现一定的纹路感。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装的追求不仅仅是款式的设计,更多注重服装的多样穿着效果或者功能性。设计不同结构的织物或者采用新型的功能纱线,运用到服装中可赋予服装不同发的风格和功能。在现有技术的多层组织结构中,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通过组织接结点上下相连,但为了顾及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原本设计的结构,能够设置的接结点数量有限。其中,接结点是指里组织的纬纱与表组织的经纱交叠,或者表组织的纬纱与里组织的经纱交叠,通常在一个最小组织循环中只能设置1至3个接结点。接结点过多会造成织造时开口不清、容易断头等问题,影响面料质量且织造效率低,接结点较少则会导致上下层衔接少,容易被拉扯撕开。在这些限制下,双层织物的连接方式十分有限,且这些连接方式仍有不足,例如现有技术中的双层织物在进行上下连接时,接结点的设计会扰乱上下层织物的纹路,在织物上会出现规则的条痕或者露白,影响面料外观,并且织物上下层之间的连接强力低,导致面料整体强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面料及其制作方法,使得面料表面难以看到接结点,且面料整体强度较高。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层面料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表经和表纬织出表组织,利用里经和里纬织出里组织,利用纬向的引线与所述表经、所述里经上下交叠;所述引线比所述表纬及所述里纬更细,所述表纬和所述里纬的数量均为所述引线的数量的2至4倍,所述引线含有10%-20%的涤锦复合丝;所述表纬和所述里纬为棉纱;织造完成后,对布坯进行碱处理。

4、本技术提供的双层面料制作方法中,利用引线连接表组织和里组织,引线比表纬、里纬都更细,且引线的数量少,容易被表纬、里纬、表经、里经等纱线遮挡,在面料正面不容易看到引线,引线相当于额外引入的第三种纬纱,因此连接强度更高,也不影响表组织自身的纹路,不影响里组织自身的纹路。在碱处理过程中,棉纱中的蜡质被除去,棉纤维溶胀,降低表组织和里组织的缩水率,同时,涤锦复合丝在碱处理的作用下收缩,与引线相比,其他纱线相对蓬松,进一步增强对引线的遮盖作用,并且收缩后的引线强度进一步增加,综合使得面料表面不容易看到引线,面料整体的强度较高,该连接方式不会扰乱表组织和里组织的纹路。

5、进一步地,所述引线的支数为所述表纬及所述里纬的支数的3至8倍,所述引线的捻系数比所述表纬及所述里纬的捻系数高15%-30%。

6、引线越细越容易被其他纱线遮盖,但表组织和里组织的连接力就越弱,引线的支数为表纬及里纬的3至8倍时,对引线的遮盖效果更好,并且引线具有一定强度,同时引线的捻系数比表纬及里纬的捻系数高15%-30%,能够进一步提高引线的强度。捻度高的纱线手感差,但引线较少,且比表纬、里纬都更细,又因碱处理后的收缩变得比表纬、里纬与经纱交织得更紧,因此穿着时很难触碰到引线,引线不影响面料的手感。

7、更进一步地,所述引线的支数为30s-65s,所述引线的捻系数为4.5-5.5,强度较高,在面料被撕拉时能提供较大的强力,使面料不容易发生纰裂。

8、进一步地,所述引线与所述表经上下交叠时,形成的经组织点不少于纬组织点;所述引线与所述里经上下交叠时,形成的经组织点不少于纬组织点。

9、引线与表经、里经形成经组织点时,经纱直接叠在引线上,对引线的遮盖作用最强,使引线形成的经组织点不少于纬组织点,有利于面料表面更难发现引线。

10、更进一步地,所述引线与所述表经形成纬组织点处,经向上总是存在相邻的所述表纬与所述表经形成纬组织点;所述引线与所述里经形成纬组织点处,经向上总是存在相邻的所述里纬与所述里经形成纬组织点。

11、引线在其形成的经组织点处直接被经纱覆盖,而引线在其形成的纬组织点处,引线在表经、里经之上,此时需要借助表纬、里纬遮盖,令引线的纬组织点附近总是存在其他纬纱的纬组织点,能够使引线隐藏在表纬或里纬之下,实现对引线的完全遮挡。

12、进一步地,所述碱处理的步骤包括:用5g/l-10g/l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织造得到的布坯10min-20min,处理温度为60℃-75℃;

13、在所述碱处理的步骤之后,还存在液氨整理。

14、在碱处理过程中,碱液对棉纱的渗透速度较慢,如果在碱处理中使棉纱充分溶胀,则棉纱外层易被碱液损伤。液氨整理同样能够使棉纱溶胀,渗透速度快,且不会损伤棉纤维,而且可以改进其耐磨和撕破强力。在碱处理过程中,选用比常规煮炼更少的时间和更低的温度,仅满足涤锦复合丝收缩的要求即可,棉纱初步溶胀,在后续进行液氨整理,使棉纱充分溶胀,使面料的整体强度更高。

15、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碱处理和所述液氨整理的步骤之间,以及在所述液氨整理的步骤之后,均对面料进行热风拍打,热风温度为90℃-120℃,能够消除棉纤维的内应力,进一步降低织物的缩水率,使织物保持稳定的尺寸,不会轻易发生变形。

16、更进一步地,所述热风拍打分为四段处理,拍打频率恒定,第一段,热风温度120℃,拍打速度为250m/min;第二段,热风温度110℃,拍打速度为350m/min;第三段,热风温度100℃,拍打速度为450m/min;第四段,热风温度90℃,拍打速度为550m/min。

17、从第一段至第四段,拍打的温度越来越低,拍打间隔的距离越来越大,相当于对棉纤维进行“退火”,更好地消除棉纤维的内应力,有利于在减低缩水率从而提高织物强度的同时,保持织物相对柔软。

18、进一步地,在所述碱处理的步骤之前,还存在对布坯进行双面烧毛的步骤。

19、烧毛处理能够除去布坯表面的毛羽,提高碱处理中碱液的渗透速度。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层面料,由第一方面所述的制作方法制成,表组织和里组织连接强度较高,表组织和里组织可织出的纹路设计比现有技术中的双层织物更加多样化。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引线连接表组织和里组织,引线比表纬、里纬都更细,且引线的数量少,容易被表纬、里纬、表经、里经等纱线遮挡,在面料正面不容易看到引线,引线相当于额外引入的第三个系统的纬纱,因此连接强度更高,也不影响表组织自身的纹路,不影响里组织自身的纹路。在碱处理后,棉纱中的蜡质大部分被除去,棉纤维溶胀,降低表组织和里组织的缩水率,同时,涤锦复合丝在碱处理的作用下收缩,与引线相比,其他纱线相对蓬松,进一步增强对引线的遮盖作用,并且收缩后的引线强度进一步增加,综合使得面料表面不容易看到引线,表组织和里组织的连接力强。

22、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