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806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铝合金模板用于工程安装时,为规避混凝土地面成型高低不平所引起的安装不便和拆除不便等问题,会在设计和安装铝合金墙面模板的过程中,预留出内墙铝合金模板的底端与已成型的混凝土地面之间的应有间隙。由此,内墙铝合金模板的底端成为自由端,在浇注混凝土时容易移位。故,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内墙铝合金模板进行支撑,保证其位置不变。而且,内墙铝合金模板安装后,难以保证墙面的垂直度,需要对内墙铝合金模板进行后续的垂直度调校。

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的墙面模板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斜撑杆2、第二斜撑杆3以及安装底座1,安装底座1通过螺栓方式与预埋于混凝土地面或楼面的预埋件配合固定于混凝土地面或楼面(未图示)上,第一斜撑杆2设有两个第一调节把手221,第二斜撑杆3设有两个第二调节把手321,第一斜撑杆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23抵持固定于内墙铝合金模板(未图示)上,第二斜撑杆3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33抵持固定于内墙铝合金模板上。

该墙面模板支撑装置可以对内墙铝合金模板进行支撑,亦可对其垂直度进行调节。但是该墙面模板支撑装置,零部件较多,安装使用效率较低;重量较重,超过20公斤,搬运不便且成本较高;安装占用场地较大,占用操作空间,操作工人来往容易被磕绊,安全隐患较多。从而,相关技术的墙面模板支撑装置存在安装使用效率较低、搬运困难、成本较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的不足。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使用效率较高、搬运简便、成本较低以及安全隐患低的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

本发明一种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杆组件,所述底座包括底板,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副杆、主杆、第二副杆、套环以及销钉,所述第一副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主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副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副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第二副杆的另一端固定有轴向与所述第二副杆的轴向垂直的所述套环,所述销钉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副杆上,所述销钉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副杆的方向垂直延伸,所述销钉于其径向开设有销片槽。

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销轴以及固定于所述底板上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支撑杆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副杆的轴向与所述第一副杆的轴向垂直的套筒,所述套筒位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销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管、套筒、第二套管以将所述第一副杆铰接于所述底板上。

优选的,所述主杆呈中空状,所述主杆于其周壁开设有若干圆孔。

优选的,所述圆孔的数目为2,分别位于与所述主杆轴向垂直的不同平面内。

优选的,所述圆孔的数目为4,沿所述主杆的轴向两两对称。

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由所述底板部分向上凸起形成的拆卸槽。

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贯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套筒与所述拆卸槽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副杆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为30-40°。

优选的,所述底座和支撑杆组件均由合金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贯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拆卸槽两侧的两组钉孔,供水泥钢钉插设以固定所述底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提供的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所使用的零部件大大减少,极大地提高了安装使用的效率,能快速实现安装和拆卸;大大减轻了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重量,相对于相关技术的墙面模板支撑装置其重量可由超过20公斤减轻至2公斤,搬运极其简便,成本显著降低;占用空间减少,操作人员往来被磕绊的机率明显降低,有效降低了工地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的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照图2-图4所示,本发明一种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5,包括底座7和支撑杆组件6。底座7包括底板71,支撑杆组件6包括第一副杆61、主杆62、第二副杆63、套环65以及销钉66。第一副杆61的一端铰接于底板7上,主杆62的两端分别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未图示),主杆62的一端与第一副杆61的另一端螺纹连接,第二副杆63的一端与主杆6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第二副杆63的另一端固定有轴向与第二副杆63的轴向垂直的套环65,销钉66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副杆63上,销钉66的另一端朝远离第二副杆63的方向垂直延伸,销钉66于其径向开设有销片槽661。

底板71整体呈板状,固定于混凝土地面9上。第一副杆61、主杆62、第二副杆63、套环65以及销钉66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支撑杆组件6,并铰接于底板71上。其中,主杆62通过设置于其两端的螺纹分别与设置螺纹的第一副杆61和第二副杆63连接,但并未对螺纹的具体设置形式进行限定。如,主杆62设置内螺纹,则第一副杆61和第二副杆62均设置外螺纹;主杆62设置外螺纹,则第一副杆61和第二副杆62均设置内螺纹;主杆62一端设置内螺纹,另一端设置外螺纹,则第一副杆61和第二副杆62分别设置成内螺纹或外螺纹进行配合。销钉66固定于第二副杆63的靠近套环65的一端并与套环65相互平行。

主杆62两端设置的螺纹旋向相反,则可通过主杆62的旋转调整支撑杆组件6的长度;支撑杆组件6的一端通过第一副杆61铰接于底板71上,另一端通过套环65或销钉66固定于墙面模板8上。整块墙体模板的安装由若干块墙面模板8并排安装固定而成,墙面模板8的一侧板(未图示)上设置的边孔81与其相邻墙面模板8的侧板上设置的边孔81相互对齐,从而将销钉66穿过相邻两墙面模板8的相邻两侧板上的两相邻边孔81,再用销片(图未示)穿过销片槽66进行卡固,即实现了对墙面模板8的支撑。旋转主杆62调节支撑杆组件6的长度即可实现对墙面模板8的垂直度调校。而在承受压力较大的位于墙体中部墙面模板8处或不便于直接使用所述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墙体边角墙面模板8处,还可将支撑杆组件6置于某一墙面模板8的两侧板之间,套环65对齐边孔81,借助穿过边孔81及套环65的钢管或钢棍将多块墙面模板8串联成一整体,从而显著提高了单块墙面模板8的承压能力,还提高了所述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兼容性,可应用于所有的墙面模板8的支撑和垂直度调校。

安装时先将底板71固定于混凝土地面9上,然后将第一副杆61铰接于底板71上,再将固定于第二副杆63上的销钉66穿过两相邻墙面模板的两个边孔81,最后使用主杆62将第一副杆61和第二副杆63连接起来形成预定的支撑斜角,插上销片,完成安装;使用时,旋转主杆62,实现支撑杆组件6长度的伸缩,完成对墙面模板8的垂直度调校;拆卸时,旋转主杆62,使第二副杆63脱离主杆62的连接,拔出销片,拆下第二副杆,旋转主杆62,脱离与第一副杆61的连接,拆离底板71,完成拆卸。

由此,本申请提供的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所使用的零部件大大减少,极大地提高了安装使用的效率,能快速实现安装和拆卸;大大减轻了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重量,相对于相关技术的墙面模板支撑装置其重量可由超过20公斤减轻至2公斤,搬运极其简便,成本显著降低;占用空间减少,操作人员往来被磕绊的机率明显降低,有效降低了工地的安全风险。

本实施方式中,底座7还包括销轴73以及固定于底板71上的第一套管721和第二套管722。支撑杆组件6还包括固定于第一副杆61的轴向与第一副杆61的轴向垂直的套筒64。套筒64位于第一套管721和第二套管722之间,销轴73依次穿过第一套管721、套筒64、第二套管722以将第一副杆61铰接于底板71上。由此,可快速将第一副杆61铰接于底板71上,同时,可预先将第一副杆61铰接于底板71上以形成一个整体,直接用于安装,从而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如将销轴73插上后,其一端顶抵第一套管721,另一端伸于第二套管722外,即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底板71上,无需在安装现场对第一副杆61和底板71进行铰接安装。

更为具体地,主杆62呈中空状,主杆62于其周壁开设有若干圆孔621。由此,可使用安装现场的如钢管一类的物件穿过圆孔621伸入主杆62内充当旋转手柄,通过操持钢管实现旋转主杆62,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该圆孔621以位于主杆62所设的两段螺纹之间为佳,以避免主杆62与第一副杆61、第二副杆63螺纹连接时,钢管一类的物件插入主杆62内可能会造成干涉。

更为具体地,圆孔621的数目为2,分别位于与主杆62轴向垂直的不同平面内。即两个圆孔621的设置并不在主杆62的同一横截面内,而是相互错开的。由此,进一步提高操纵主杆62的便利性,如钢管一类的物件可快速寻找到圆孔621,同时可以根据圆孔621离混凝土地面9的实际高度情况选择合适的圆孔621。

当然,本申请并未对圆孔的数目进行具体限定,所提供的仅是在不影响主杆62强度的前提下对圆孔数目设置的较佳实施例。如,圆孔621的数目还可为4,且沿主杆62的轴向两两对称。即四个圆孔621分为两组,每组两个圆孔621,在同一组的两个圆孔621位于主杆62的一横截面内。由此,如钢管一类的物件可一次穿过一组圆孔621,通过双手握持进一提高操纵主杆62的便利性,旋转精度更为可控。

更为具体地,底座7还包括由底板71部分向上凸起形成的拆卸槽713。底板71的部分向上凸起而成,当底板71固定于混凝土地面9时,该凸起与混凝土地面9之间可形成用于拆卸底板71的拆卸槽713。该拆卸槽713的横截面呈弧形。当拆卸底板71时,可将钢钎伸入拆卸槽713内,撬动钢钎使底板71脱离混凝土地面9。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拆卸效率。

更为具体地,底座7还包括贯穿设置于底板71上的定位孔711,定位孔711位于套筒64与拆卸槽713之间。该定位孔711可应用于预埋了预埋件于混凝土地面9内的底板71的固定,预埋件一端收容固定于混凝土地面9内,另一端穿过定位孔711伸出于底板71上方,并可通过螺栓或销片的方式卡固底板71。而定位孔711设于拆卸槽713与套筒64之间,则有利于底板71受力的平衡,防止其旋转,影响其支撑效果。

更为具体地,第一副杆61与底板71之间的夹角为30-40°。由此,支撑效果更好,垂直度调校次数更少,使用效率更高。

更为具体地,底座7和支撑杆组件6均由合金钢制成。由此,确保了建筑用墙面模板支撑装置的强度。

更为具体地,底座7还包括贯穿设置于底板71上且位于拆卸槽713两侧的两组钉孔712,供水泥钢钉74插设以固定底板71。由此,底板71的固定效果更好。所述通过水泥钢钉74或预埋件实现对底板71的固定,择一即可,定位孔711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固定底板71的适配度,主要通过水泥钢钉74实现对底板71的固定,有预埋件可以利用时,则可省去水泥钢钉固定这一方式,利用现有预埋件对底板71进行固定。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安装使用效率较高、搬运简便、成本较低以及安全隐患低。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