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楼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4742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楼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楼板作为一种分隔承重构件产生了许多种形式,例如空心楼板。空心楼板一般内设一个或几个总纵向孔道,以节省材料,并减轻重量。例如专利号是ZL01139994.5,名称为“一种现浇钢筋砼空心楼板”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浇钢筋砼空心楼板,在现浇钢筋砼肋间设置模壳构件,模壳构件为由四周侧壁和上底板构成的盆状模板,与下底板连接而成的空腔多面体结构,模壳构件的下底板为结构底板,结构底板内有钢筋或预应力钢筋、钢筋网或钢丝网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该空心楼板在混凝土楼板形成工字型混凝土承受荷载,楼板上部混凝土与下部混凝土体积相等,但是在楼板受力过程中,上部混凝土作用远大于下部,混凝土楼板达到极限受力状态时,上部混凝土受力达到受压屈服,下部混凝土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混凝土浪费,没有达到合理受力形式。

同时该楼板的保温形式需和钢筋桁架连接,在楼板中增加了连接构件,加大了施工难度,增加了工程成本。在使用过程中该楼板不能实现智能化,不能满足用户对房屋的多功能要求。

因此随着人们对房屋保温隔音、通风换气等性能要求的提高,楼板作为一种分隔承重构件也开始承担了一些其它功能。例如专利号是ZL200610070248.0,名称为“绝热保温地暖装置”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绝热保温地暖装置,该地暖装置在混凝土底板浇筑后进行安装,绝热层和保温层均设在混凝土底板上方,保温层中设置导水管,导水管与混凝土底板隔离,混凝土底板不能参与地暖的工作。

地暖的工作原理是发挥混凝土楼板的储热能力强散热慢的特点,导水管的热量传递到混凝土中,热量能够储蓄到混凝土底板中,长时间的散发到室内,保证室内温度长时间恒定。

这种绝热保温地暖装置的缺点是:

1.混凝土底板的储热能力强,散热时间长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不能达到地暖应有的效果。

2.导水管加热后,热量直接传递到室内,造成室内温度短时间提高,空气燥热,导水管停止加热后,温度迅速降低,不能实现室温均匀持久。

3、混凝土底板浇筑时板下需要设置模板以及脚手架,施工费时费力。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如何在优化楼板整体受力性能的同时,并提供保温隔音、通风换气等功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楼板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空心楼板整体受力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还解决了楼板的混凝土底板无法参与地暖调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楼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板体混凝土、底部的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埋设于板体混凝土内并且固定于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上侧的一组钢筋桁架和一组智能装置管,所述智能装置管沿板体纵向与钢筋桁架互相平行、沿板体横向间隔分布在钢筋桁架之间,所述智能装置管包括至少一个通过位于管内的阀门控制板体外的通风通水设备、通过位于管内的连接线路控制板体外的感应装置的空心管。

所述钢筋桁架和智能装置管沿板体横向交替设置。

所述智能装置管还包括普通空心管、填有混凝土的普通实心管以及填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预应力实心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所述智能装置管为方管、圆管或T形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智能装置管的底部开有连接口。

所述智能装置管与板体下侧的间距为(0-0.4)h,h为板体的厚度。

所述智能管装置的顶部设有沿板体横向设置的限位压件,所述限位压件的两端分别与该智能管装置两侧的钢筋桁架固定连接。

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纵向钢筋、下弦纵向钢筋和弯折支撑腹筋,所述限位压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弯折支撑腹筋连接,所述弯折支撑腹筋固定连接在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上。

这种智能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一,在预制构件厂加工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钢筋桁架和智能装置管,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智能装置管的种类、形状和个数,在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上固定连接钢筋桁架和智能装置管,在连接钢筋桁架之间、智能装置管的上侧固定绑扎限位压件,形成楼承板单元;

步骤二,将预制的楼承板单元运至现场,钢筋桁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楼板两侧的梁或墙上;

步骤三:根据现场安装情况,拆卸部分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并在此相应位置的智能装置管内安装阀门5和布置连接线路;

步骤四,根据需要在部分智能装置管内穿预应力钢筋,并在其中填充混凝土;

步骤五,将连接线路伸出智能楼板,并将连接线路与感应装置连接,将两者通过伸入梁或墙内;

步骤六;在楼承板单元上浇筑板体混凝土并养护;

步骤七:板体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张拉预应力钢筋,形成智能楼板。

所述步骤二中,在所述楼承板单元的下方设置支撑,其中支撑的数量和设置密度可根据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的材质及对变形量的要求而确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人们对房屋保温隔音、通风换气等性能要求的提高,提供一种智能楼板,该智能楼板在钢筋桁架楼承板中设置智能装置管,智能装置管位于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的上方,该楼板在减少楼板中的混凝土用量后,不需要的混凝土空间位置,减轻楼板质量。同时将楼板分割成T形梁,使混凝土楼板的上层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同时达到合理受力状态,优化楼板整体受力性能。楼板厚度为h,智能装置管的外径可以为(0.2-0.9)h,壁厚可以为(0.01-0.5)h。本发明的智能装置管内还可以增设预应力钢筋,进一步增强楼板的受力性能。

本发明的免拆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在施工过程中起自承重作用,板下不需要设置模板以及脚手架。同时由于智能装置管与免拆底模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可拆除局部底模,对部分智能装置管进行维修改造,可实现利用楼板的内部空间,在部分智能装置管中布置管线,设置通风及通水的控制阀门,实现室内外换气的功能,完成楼板对温度、湿度、通风的控制,可自动感应楼板的温度、湿度、噪声,自动控制建筑物的温度、湿度、通风、隔声。智能装置管设置连接口,在指定位置与楼板上表面连接,在楼板中构建地下管线通道及线路接口,方便工程管线的布置,简化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工作。

本发明的施工方法还具有操作简单, 易学易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施工方法步骤二完成的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施工方法步骤三完成的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施工方法步骤四完成的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施工方法步骤七完成的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楼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楼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板体混凝土、2-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3-钢筋桁架、3.1-上弦纵向钢筋、3.2-下弦纵向钢筋、3.3-弯折支撑腹筋、4-智能装置管、4.1-空心管、4.2-普通实心管、4.3-预应力实心管、4.4-内设阀门的空心管、5-阀门、6-连接口、7-限位压件、8-预应力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4所示,一种智能楼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板体混凝土1、底部的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埋设于板体混凝土内并且固定于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上侧的一组钢筋桁架3和一组智能装置管4,所述智能装置管4沿板体纵向与钢筋桁架3互相平行、沿板体横向间隔分布在钢筋桁架3之间,所述智能装置管4包括至少一个通过位于管内的阀门5控制板体外的通风通水设备、通过位于管内的连接线路控制板体外的感应装置的空心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任何可靠方式实现阀门5与通风通水设备的连接。通过控制阀门5,可实现智能装置管4中通风或通水,完成对温度及通风的控制。

所述钢筋桁架3和智能装置管4沿板体横向交替设置。

本实施例中,智能装置管4全部为方管,包括普通空心管4.1、内设阀门的空心管4.4、填有混凝土的普通实心管4.2以及填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预应力实心管4.3,每个预应力实心管4.3内设有一根预应力钢筋8。

其中普通空心管4.1的底部开设置连接口6,在指定位置与楼板上表面连接,在楼板中构建地下管线通道及线路接口。

所述智能装置管与板体下侧的间距为0-0.4h,h为板体的厚度。

所述智能管装置的顶部设有沿板体横向设置的限位压件7,所述限位压件的两端分别与该智能管装置两侧的钢筋桁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桁架3包括上弦纵向钢筋3.1、下弦纵向钢筋3.2和弯折支撑腹筋3.3,所述限位压件7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弯折支撑腹筋3.3连接,所述弯折支撑腹筋3.3固定连接在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上。

实施例二,参见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智能装置管4全部为圆管,并且没有设置普通空心管4.1。

实施例三,参见图6所示,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智能装置管4全部为T形管,并且没有设置普通空心管4.1。

实施例一的智能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步骤一,在预制构件厂加工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钢筋桁架3和智能装置管4,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智能装置管4的种类、形状和个数,在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上固定连接钢筋桁架3和智能装置管4,在连接钢筋桁架3之间、智能装置管4的上侧固定绑扎限位压件7,形成楼承板单元;

步骤二,将预制的楼承板单元运至现场,钢筋桁架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楼板两侧的梁或墙上,并实现与墙或梁的可靠连接;

步骤三,根据现场安装情况,拆卸部分自承式压型钢板底模2,并在此相应位置的智能装置管内安装阀门5和布置连接线路;

步骤四,根据需要在部分智能装置管内穿预应力钢筋,并在其中填充混凝土;

步骤五,将连接线路伸出智能楼板,并将连接线路与感应装置连接,将两者通过伸入梁或墙内;

步骤六,在楼承板单元上浇筑板体混凝土1并养护;

步骤七,板体混凝土1达到要求强度后,张拉预应力钢筋,形成智能楼板。

为了降低底板的变形,在步骤二中还可以增加在楼承板单元的下方设置支撑,其中支撑的数量和设置密度可根据底板的材质及对变形量的要求而确定。

同时作为优选,为了降低底板的变形,还在步骤一中还可以选择木模板、铝模板、铝木模板、木塑模板等常用模板作为底模,底模与钢筋桁架之间用连接件连接,形成悬挂模板。连接件在混凝土浇筑后达到规定强度后可拆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