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输电线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943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输电线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压输电线塔。



背景技术:

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一般指电压等级为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可以降低单位输送容量的塔材指标、基础指标、走廊宽度等,减少远距离输送时的电能损耗。对于我国能源分布及经济发展布局,采用适合于远距离输送的特高压技术势在必行。

在现有技术中,远距离输电一般都是通过高压线进行高压传输,在高压输电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系统的维护,高压线输电时,需要适时的对高压电进行释压放电处理,避免压差过大,很容易导致在高压线下方的生命体被触电,甚至被高压击穿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压输电线塔,在保证正常的输电任务的同时能够解决输电线塔防雷以及高压电安全释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压输电线塔,包括塔体、防雷装置、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塔体包括塔身、以及自上而下与所述塔身连接的顶部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所述顶部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沿塔身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顶部横担的两端设置防雷装置,所述上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上导线挂点,所述中下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中相导线挂点,在所述中下导线横担上端点和所述塔身之间设置下相导线挂点,且在所述中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在所述下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挂点、中相导线挂点和下相导线挂点成三角形分布,所述顶部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为由角钢组成的塔身桁架结构,所述塔身隔面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其中,所述顶部横担和所述上导线横担采用共面叠合结构,且所述顶部横担和所述上导线横担为一体结构,所述中相导线挂点与所述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3000m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与所述中相导线挂点的间距为4000mm,所述上导线挂点与所述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3800m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与所述塔身底部的垂直间距为20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与所述上导线挂点的垂直间距为8m;

所述防雷装置包括安全控制器,所述顶部横担的顶端的两侧安装有安全控制器,所述安全控制器的基体部分设有密封管,所述密封管中设有耐高压冲击的电感线圈,所述安全控制器的底端连接有接地线,所述接地线分别固定在所述顶部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上,所述顶部横担的上端设有避雷线,所述避雷线分为两组共有4根,其中一组避雷线位于输电线的正上方,另一组避雷线位于两根输电线的连线中点的上方,且位于中点的一组避雷线的高度低于另一组的避雷线的高度;

所述保护装置包括密封的箱体、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导管和降压电压线,所述箱体固定在所述上导线横担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点连接所述输电线,所述第一电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相互对应,且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应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10cm,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降压电压线的一端,所述导管固定在所述塔身上,且所述导管的上端抵达所述箱体,下端抵达地面,所述降压电压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导管并接地,所述导管的顶端设有弯曲管,所述弯曲管呈“n”形状,所述弯曲管一端连接所述导管的顶端,另一端朝向地面延伸。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防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塔身;2、顶部横担;3、上导线横担;4、中下导线横担;5、中轴线;6、上导线挂点;7、中相导线挂点;8、下相导线挂点;9、安全控制器;10、密封管;11、避雷线;12、箱体;13、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5、导管;16、降压电压线;17、弯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压输电线塔,包括塔体、防雷装置、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塔体包括塔身1、以及自上而下与所述塔身1连接的顶部横担2、上导线横担3和中下导线横担4,所述顶部横担2、上导线横担3和中下导线横担4沿塔身竖向中轴线5对称分布,所述顶部横担2的两端设置防雷装置,所述上导线横担3的两端设置上导线挂点6,所述中下导线横担4的两端设置中相导线挂点7,在所述中下导线横担4上端点和所述塔身1之间设置下相导线挂点8,且在所述中相导线挂点7处设置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在所述下相导线挂点8处设置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挂点6、中相导线挂点7和下相导线挂点8成三角形分布,所述顶部横担2、上导线横担3和中下导线横担4为由角钢组成的塔身桁架结构,所述塔身1隔面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其中,所述顶部横担2和所述上导线横担3采用共面叠合结构,且所述顶部横担2和所述上导线横担3为一体结构,所述中相导线挂点7与所述塔身竖向中轴线5的间距为3000m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8与所述中相导线挂点7的间距为4000mm,所述上导线挂点6与所述塔身竖向中轴线5的间距为3800m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8与所述塔身1底部的垂直间距为20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8与所述上导线挂点6的垂直间距为8m;

所述防雷装置包括安全控制器9,所述顶部横担2的顶端的两侧安装有安全控制器9,所述安全控制器9的基体部分设有密封管10,所述密封管10中设有耐高压冲击的电感线圈,所述安全控制器9的底端连接有接地线,所述接地线分别固定在所述顶部横担2、上导线横担3和中下导线横担4上,所述顶部横担2的上端设有避雷线11,所述避雷线11分为两组共有4根,其中一组避雷线位于输电线的正上方,另一组避雷线位于两根输电线的连线中点的上方,且位于中点的一组避雷线的高度低于另一组的避雷线的高度。

所述保护装置包括密封的箱体12、第一电极13、第二电极14、导管15和降压电压线16,所述箱体12固定在所述上导线横担3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13和所述第二电极14均安装在所述箱体12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电极13的一端点连接所述输电线,所述第一电极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14的一端相互对应,且所述第一电极13与所述第二电极14相对应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10cm,所述第二电极1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降压电压线16的一端,所述导管15固定在所述塔身1上,且所述导管15的上端抵达所述箱体12,下端抵达地面,所述降压电压线16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导管15并接地,所述导管15的顶端设有弯曲管17,所述弯曲管17呈“n”形状,所述弯曲管17一端连接所述导管15的顶端,另一端朝向地面延伸。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