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用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2627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模板用拼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模板用拼板。



背景技术:

在浇筑混凝土时,一般需要用模板作为支架,现有的模板组都是通过多块模板拼接而成的,这种模板的截面呈四方向,拼接后相邻模板之间通过侧面接触拼接,当在构造成的模板形成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会承受较大的横向力,模板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相邻模板之间会形成缝隙,混凝土容易从缝隙泄漏出来,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建筑的质量,另一方面会浪费混凝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在浇筑混凝土时减小拼板的变形,减小混凝土从相邻拼板之间漏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模板用拼板。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建筑模板用拼板,包括拼板本体,在拼板本体的一侧靠近拼板本体内侧设有第一抵挡边,第一抵挡边的外侧形成有第一抵挡槽;在拼板本体的另一侧靠近拼板本体的外侧设有第二抵挡边,第二抵挡边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抵挡槽,第一抵挡边与第二抵挡槽的厚度一致。

上述结构,将多个建筑模板用拼板拼接后,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会卡置到相邻拼板的第二抵挡槽内,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由相邻的第二抵挡边抵挡;其中一拼板的第二抵挡边会卡置到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槽内,其中一拼板的第二抵挡边抵挡住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当在多个拼板拼接形成的模板内灌注混凝土时,由于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与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相互作用,因此,拼板不容易变形,让拼板与拼板之间的接触更加的紧密,同时,相邻拼板之间连接的路径增长,因此,灌注的混凝土不容易从相邻拼板之间漏出,提高了浇筑体的质量,减小了混凝土的浪费。

进一步的,第一抵挡边与第一抵挡槽的厚度比例为1:1,第二抵挡边与第二抵挡槽的厚度比例为1:1。采用这种比例关系,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的受力均匀,拼板更加不容易变形。

进一步的,在第一抵挡边的侧边设有第一卡槽,在第二抵挡槽内设有能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二凸块;在第二抵挡边的侧边设有第二卡槽,在第一抵挡槽内设有与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在拼接拼板时,让相邻拼板的第二凸块卡入到其中一拼板的第一卡槽内,让其中一拼板的第一凸块卡入到相邻拼板的第二卡槽内,使得拼板与拼板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同时,进一步增大了拼板之间的混凝土泄漏出来的路径。

进一步的,第一卡槽为燕尾槽,第二卡槽为燕尾槽,采用燕尾槽,在卡槽与凸块之间会产生横向的拉力,使得拼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拼板也更加不容易变形。

进一步的,在拼板本体的内侧设有相互平行上下延伸的凸筋,这样,不仅能提高拼板的强度,而且当灌注混凝土时,相邻凸筋之间形成的凹槽对混凝土具有导流的作用,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向下流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拼板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拼板拼接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拼板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拼板拼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模板用拼板包括拼板本体1,在拼板本体1的一侧靠近拼板本体1内侧设有第一抵挡边11,第一抵挡边11的外侧形成有第一抵挡槽12;在拼板本体1的另一侧靠近拼板本体1的外侧设有第二抵挡边13,第二抵挡边13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抵挡槽14,第一抵挡边11与第一抵挡槽12的厚度比例为1:1,第二抵挡边13与第二抵挡槽14的厚度比例为1:1,第一抵挡边的长度与第一抵挡边的厚度相同,第二抵挡边的长度与第二抵挡边的厚度相同,采用这种比例关系,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的受力均匀,拼板更加不容易变形;在拼板本体1的内侧设有相互平行上下延伸的凸筋15。

上述结构,如图2所示,将多个建筑模板用拼板拼接后,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会卡置到相邻拼板的第二抵挡槽内,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由相邻的第二抵挡边抵挡;其中一拼板的第二抵挡边会卡置到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槽内,其中一拼板的第二抵挡边抵挡住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当在多个拼板拼接形成的模板内灌注混凝土时,由于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与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相互作用,因此,拼板不容易变形,让拼板与拼板之间的接触更加的紧密,同时,相邻拼板之间连接的路径增长,因此,灌注的混凝土不容易从相邻拼板之间漏出,提高了浇筑体的质量,减小了混凝土的浪费。另外,采用凸筋15结构,不仅能提高拼板的强度,而且当灌注混凝土时,凸筋之间形成的凹槽对混凝土具有导流的作用,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向下流动。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一种建筑模板用拼板包括拼板本体1,在拼板本体1的一侧靠近拼板本体1内侧设有第一抵挡边11,在第一抵挡边11的侧边设有第一卡槽111,第一卡槽111为燕尾槽;第一抵挡边11的外侧形成有第一抵挡槽12,在第一抵挡槽12内设有与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121;在拼板本体1的另一侧靠近拼板本体1的外侧设有第二抵挡边13,在第二抵挡边13的侧边设有第二卡槽131,第二卡槽为燕尾槽;第二抵挡边13的内侧形成有第二抵挡槽14,在第二抵挡槽14内设有能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二凸块141;第一抵挡边11与第一抵挡槽12的厚度比例为1:1,第二抵挡边13与第二抵挡槽14的厚度比例为1:1,第一抵挡边的长度与第一抵挡边的厚度相同,第二抵挡边的长度与第二抵挡边的厚度相同,采用这种比例关系,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的受力均匀,拼板更加不容易变形;在拼板本体1的内侧设有相互平行上下延伸的凸筋15。

上述结构,如图4所示,将多个建筑模板用拼板拼接后,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会卡置到相邻拼板的第二抵挡槽内,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由相邻的第二抵挡边抵挡;其中一拼板的第二抵挡边会卡置到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槽内,其中一拼板的第二抵挡边抵挡住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同时,相邻拼板的第二凸块卡入到其中一拼板的第一卡槽内,让其中一拼板的第一凸块卡入到相邻拼板的第二卡槽内,使得拼板与拼板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当在多个拼板拼接形成的模板内灌注混凝土时,由于其中一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与相邻拼板的第一抵挡边和第二抵挡边相互作用,因此,拼板不容易变形,让拼板与拼板之间的接触更加的紧密,同时,相邻拼板之间连接的路径更加的长,因此,灌注的混凝土不容易从相邻拼板之间漏出,提高了浇筑体的质量,减小了混凝土的浪费。另外,采用凸筋15结构,不仅能提高拼板的强度,而且当灌注混凝土时,凸筋之间形成的凹槽对混凝土具有导流的作用,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向下流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