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阶梯贴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2376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阶梯贴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板贴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阶梯贴板结构。



背景技术:

阶梯是别墅等大户型或跃层建筑在装修时必不可少的结构,现有的装饰型阶梯一般采用铁制或者大理石质的材质制作,但是对于现在装修越来越追求森系自然的风格来说这两种材质显然不是特别合适,所以需要设置木质地板将房间的地板的风格尽显连续延生,但是现有的地板直接用到阶梯表面的表贴设计上是不可行的,因为现有的地板在追求表面效果的时候往往在溅水后容易变化,日常生活中容易滑倒,清晰阶梯打扫时更加容易出事故,同时阶梯的连接上一般使用踢脚线,阶梯的踢脚线主要有明示阶梯位置,且保护阶梯的过渡边不被损坏才设置的,对于木质阶梯踢脚线的设置尤为重要,现有的踢脚线主要是采用90°的弯折长条板通过铆钉固定在阶梯的过渡边上,这种结构的踢脚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器指示阶梯位置的作用很小,同时也能难清理,如果设置具一定高凸结构的踢脚线的话在应对人体上台阶时对踢脚线的冲击能力是很弱的,致使踢脚线很容易在使用一年左右的时候就损坏,或者脱落,从而使得明示阶梯的效果更加差,在阶梯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明示阶梯位置的话更加容易发生滑倒或者跌落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阶梯贴板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地板表面以及踢脚线的结构进行设计起到了地板表面不积水、将水引流且还能明示阶梯位置的效果从而杜绝阶梯滑倒跌落等事故的发生,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结构与防滑结构是结合的所以外观上具有很高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阶梯贴板结构,包括板体以及踢脚线,所述的板体包括包括平贴板与竖贴板,所述平贴板与所述竖贴板互相垂直且至多一个侧边相贴,所述踢脚线分别与所述平贴板以及所述竖贴板连接;

所述平贴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竖贴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槽,所述踢脚线的两侧边分别卡入所述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内,所述踢脚线的卡入部分的内侧表面至所述的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环氧胶封胶槽,所述踢脚线的卡入部分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外侧壁贴合,所述踢脚线内侧壁与所述平贴板的端部以及所述竖贴板的端部之间形成容腔,所述容腔内设置有一个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分别于所述踢脚线的内侧壁、所述平贴板的端部以及所述竖贴板的端部贴合,所述支撑体外部的所述容腔形成硅胶填充部,所述硅胶填充部内的硅胶填充于所述支撑体与所述踢脚线之间;

所述的板体上设置防滑峰、导流槽以及下水槽;所述的防滑峰与所述的导流槽延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设置,所述的下水槽设在所述板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且所述导流槽与所述下水槽联通;所述的导流槽的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导流峰,所述导流峰位于所述板体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向所述下水槽倾斜形成导流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防滑峰包括引流面,所述引流面的底边与所述导流槽的槽口连接,所述的引流面的顶边高于所述导流槽的槽口使所述引流面倾斜于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中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下水槽的底部为所述引流面倾斜方向相同的下水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板体还包括踢脚线安装部,所述踢脚线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板体宽度方向上一端部,该端部位于所述下水斜面的最低处所在端部,且所述踢脚线安装部的长度与所述导流槽的长度相同,所述的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的第二连接槽均设置在所述踢脚线安装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多个所述的导流峰按照高度由低到高延,所述的踢脚线安装部与高度最高的所述防滑峰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导流峰的高度等于一侧的所述防滑峰的顶点至该所述导流峰所对应的所述导流槽的底部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的第二连接槽均包括槽体、设置在槽体侧壁上的卡口,所述的踢脚线的插入所述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的部分为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口配合的卡体;所述槽体的深度大于所述插入部的长度,所述槽体的宽度大于所述插入部的厚度;所述的踢脚线的上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环氧胶封胶槽内填充环氧胶的注胶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外侧壁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外侧壁均包括直插段以及弯曲段;所述的第二连接槽的直插段的延伸线与所述竖贴板的表面呈15°~20°夹角;所述的第一连接槽的直插段的延伸线与所述平贴板的表面呈15°~20°夹角;所述的第一连接槽的弯曲段向所述平贴板外表面方向弧形弯曲,所述的第二连接槽的弯曲段向所述竖贴板的外表面方向弧形弯曲。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支撑体包括与所述所述平贴板的端部以及所述竖贴板的端部接触的平面部、与所述踢脚线内侧壁接触的弧面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弧面部之间的内陷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内陷部上设置有用于漏过硅胶的漏胶孔;所述踢脚线上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容腔内注入硅胶的硅胶注入口,所述硅胶注入口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漏胶孔的上方且中心对齐,所述硅胶注入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漏胶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有效杜绝阶梯滑倒跌落事故发生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扣合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板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板体;1-1-防滑峰;1-2-导流槽;1-3-下水槽;1-2-1-导流峰;1-2-2-导流斜面;1-1-1-引流面;1-3-1-下水斜面;1-4-踢脚线安装部;1a-平贴板;1b-竖贴板;2-踢脚线;1a-1-第一连接槽;1b-1-第二连接槽;3-环氧胶封胶槽;4-硅胶注入口;5-支撑体;6-槽体;7-卡口;8-插入部;9-注胶口;10-硅胶填充部;11-卡体;6-1-直插段;6-2-弯曲段;5-1-平面部;5-2-弧面部;5-3-内陷部;5-4-漏胶孔;12-扣合盖;12-1-第一插部;12-2-第二插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包括板体1以及踢脚线2,板体1包括包括平贴板1a与竖贴板1b,平贴板1a与竖贴板1b互相垂直且至多一个侧边相贴,踢脚线2分别与平贴板1a以及竖贴板1b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平贴板1a与竖贴板1b,平贴板1a与竖贴板1b通过踢脚线2连接,其特征在于:平贴板1a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槽1a-1,竖贴板1b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槽1b-1,踢脚线2的两侧边分别卡入第一连接槽1a-1以及第二连接槽1b-1内,踢脚线2的卡入部分的内侧表面至第一连接槽1a-1以及第二连接槽1b-1的内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环氧胶封胶槽3,踢脚线2的卡入部分的外侧表面与第一连接槽1a-1以及第二连接槽1b-1的外侧壁贴合,踢脚线2内侧壁与平贴板1a的端部以及竖贴板1b的端部之间形成容腔,容腔内设置有一个支撑体5,支撑体5分别于踢脚线2的内侧壁、平贴板1a的端部以及竖贴板1b的端部贴合,支撑体5外部的容腔形成硅胶填充部10,硅胶填充部10内的硅胶填充于支撑体5与踢脚线2之间。支撑体5包括与平贴板1a的端部以及竖贴板1b的端部接触的平面部5-1、与踢脚线2内侧壁接触的弧面部5-2以及设置在平面部5-1与弧面部5-2之间的内陷部5-3。内陷部5-3上设置有用于漏过硅胶的漏胶孔5-4。踢脚线2上设置有用于向容腔内注入硅胶的硅胶注入口4,硅胶注入口4设置于至少一个漏胶孔5-4的上方且中心对齐,硅胶注入口4的开口面积小于漏胶孔5-4。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槽1a-1以及第二连接槽1b-1均包括槽体6、设置在槽体6侧壁上的卡口7,踢脚线2的插入第一连接槽1a-1以及第二连接槽1b-1的部分为插入部8,插入部8上设置有与卡口7配合的卡体11。槽体6的深度大于插入部8的长度,槽体6的宽度大于插入部8的厚度。踢脚线2的上设置有用于向环氧胶封胶槽3内填充环氧胶的注胶口9。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连接槽1a-1的外侧壁以及第二连接槽1b-1的外侧壁均包括直插段6-1以及弯曲段6-2。第二连接槽1b-1的直插段6-1的延伸线与竖贴板1b的表面呈15°~20°夹角;第一连接槽1a-1的直插段6-1的延伸线与平贴板1a的表面呈15°~20°夹角。第一连接槽1a-1的弯曲段6-2向平贴板1a外表面方向弧形弯曲,第二连接槽1b-1的弯曲段6-2向竖贴板1b的外表面方向弧形弯曲。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扣合盖12,扣合盖12设置在踢脚线2长度方向两端,且扣合盖12上设置有与支撑体5连接的第一插部12-1以及与踢脚线2连接的第二插部12-2,扣合盖12的盖体面积大于踢脚线2的径向截面积。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板体1,板体1上设置防滑峰1-1、导流槽1-2以及下水槽1-3;防滑峰1-1与导流槽1-2延板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设置,下水槽1-3设在板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且导流槽1-2与下水槽1-3联通;导流槽1-2的中部设置有凸起的导流峰1-2-1,导流峰1-2-1位于板体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向下水槽1-3倾斜形成导流斜面1-2-2;多个导流峰1-2-1按照高度由低到高延。防滑峰1-1包括引流面1-1-1,引流面1-1-1的底边与导流槽1-2的槽口连接,引流面1-1-1的顶边高于导流槽1-2的槽口使引流面1-1-1倾斜于板体1的宽度方向中线;下水槽1-3的底部为引流面1-1-1倾斜方向相同的下水斜面1-3-1。导流峰1-2-1的高度等于一侧的防滑峰1-1的顶点至该导流峰1-2-1所对应的导流槽1-2的底部距离,这样保证了顶部处于同一平面,消除绊倒人的可能,且相当于加强筋的导流峰可以加强防滑峰之间的强度。导流斜面1-2-2与下水斜面1-3-1连接,这样更加有效的进行导流,彻底消除积液积物平面。导流斜面1-2-2在板体1宽度方向上与下水斜面1-3-1成斜率相同的倾斜度倾斜设置,这样使得衔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进行导流,彻底消除积液积物平面。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踢脚线安装部1-4,踢脚线安装部1-4设置于板体1宽度方向上一端部,该端部位于下水斜面1-3-1的最低处所在端部,且踢脚线安装部1-4的长度与导流槽1-2的长度相同。踢脚线安装部1-4与高度最高的防滑峰1-1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一些重要的尺寸为下水斜面1-3-1的最低处底边至板体1地面的距离大于2mm,如果小于2mm怎底板太薄容易折断和损坏。防滑峰1-1的高度为5mm~1mm,如果超于5mm则防滑的效果反而变成了绊倒的诱因,如果低于1mm则引流效果形同虚设。相邻防滑峰1-1的高度差为0.5mm~1mm,差距超过1mm则容易绊倒,小于0.5mm则防滑的效果下降。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