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建筑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583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住,理所当然指的是住房,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对于住房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能遮风挡雨,人们不仅要求住房稳固、舒适,更要求住房美观、具有特色。对于房屋的屋面而言,排水系统的先进与否,将直接决定整个房屋是否实用和美观,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檐口部位留出排水沟,也叫做天沟,然后在天沟的某个部位连通PVC管,PVC管从屋顶顺着墙面延伸到墙根处,这种排水系统所存在的弊端是,天沟里的杂物(例如树叶等)随着水进入到排水管道后,可能会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排水结构,能解决现有技术中杂物进入到排水管造成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房屋建筑排水结构,包括接水箱,所述接水箱的底部连通排水管,所述接水箱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排污口,所述接水箱内设有倾斜设置的过滤板,且所述过滤板靠近所述第一排污口的一侧位于水平最低端,所述过滤板的侧边与所述接水箱的内壁抵接,所述过滤板的周边设有向上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污口对应设置的第二排污口,所述第二排污口的侧壁与所述过滤板的水平最低端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过滤板的下表面中部上连接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顶端与所述过滤板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并伸出所述接水箱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接水箱的顶部与房屋的天沟连通,天沟内的杂物在雨水的作用下被带入到过滤板的上表面,当杂物沉积到一定的数量后,通过操作杆顶起过滤板,使得第二排污口的底壁高于所述第一排污口的底壁,由于过滤板倾斜设置,且位于第二排污口的侧边处于水平低端,在雨水的冲击作用下,沉积在过滤板上的杂物从第一排污口排出,实现过滤板的冲洗,避免杂物进入到排水管内造成堵塞,也避免了杂物堆积过多影响过滤板的过滤。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过滤板的底部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设有球型槽;所述操作杆为螺纹杆,所述操作杆与所述接水箱的底部螺纹连接,所述操作杆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球型孔相匹配的球型块,所述球型块活动卡设在所述球型槽内,所述球型块可在所述球型槽内转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以上结构,在转动操作杆时,能带动过滤板顶起或向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接水箱的底部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密封设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上设有与所述操作杆相匹配的螺纹孔,所述操作杆的底端穿过并伸出所述螺纹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接水箱的底部设置橡胶块,操作杆穿过橡胶块且与橡胶块螺纹连接,提高了密封性,避免了水从螺纹处流出。

进一步,所述接水箱的底部设有向上凸出所述接水箱的底部上表面的凸台,所述固定孔设在所述凸台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接水箱底部设置凸台,固定孔设在凸台上,雨水不会在凸台上沉积,进一步避免了雨水从操作杆与橡胶块之间流出。

进一步,所述操作杆的底端设有用于转动所述操作杆的操作把手。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操作把手的设置方便了操作人员转动操作杆。

进一步,所述接水箱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接水箱上移距离的上限位块,所述上限位块设在所述过滤板的上方,所述挡板的顶部抵接所述上限位块时,所述第二排污口的底壁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排污口的底壁水平高度,或所述第二排污口的底壁的水平高度与所述第一排污口的底壁的水平高度相同。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限位块的设置能限定过滤板的上移距离,能方便调节第二排污口的高度以实现第二排污口的底壁高于第一排污口的底壁,方便进行排除杂物。

进一步,所述接水箱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接水箱下移距离的下限位块,所述下限位块设在所述过滤板的下方,所述过滤板的端部底面抵接所述下限位块时,所述第二排污口的底壁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排污口的底壁的水平高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下限位块的设置能限定过滤板的下移距离,并且在过滤板不被顶起时对过滤板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接水箱,2、排水管,3、第一排污口,4、过滤板,5、挡板,6、第二排污口,7、操作杆,8、固定块,9、球型槽,10、球型块,11、固定孔,12、橡胶块,13、螺纹孔,14、凸台,15、操作把手,16、上限位块,17、下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接水箱1,所述接水箱1的底部连通排水管2,所述接水箱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排污口3,所述接水箱1内设有倾斜设置的过滤板4,且所述过滤板4靠近所述第一排污口3的一侧位于水平最低端,所述过滤板4的侧边与所述接水箱1的内壁抵接,所述过滤板4的周边设有向上延伸的挡板5,所述挡板5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污口3对应设置的第二排污口6,所述第二排污口6的侧壁与所述过滤板4的水平最低端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过滤板4的下表面中部上连接操作杆7,所述操作杆7的顶端与所述过滤板4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并伸出所述接水箱1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过滤板4的底部设有固定块8,所述固定块8内设有球型槽9;所述操作杆7为螺纹杆,所述操作杆7与所述接水箱1的底部螺纹连接,所述操作杆7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球型孔相匹配的球型块10,所述球型块10活动卡设在所述球型槽9内,所述球型块10可在所述球型槽9内转动。通过以上结构,在转动操作杆7时,能带动过滤板4顶起或向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接水箱1的底部设有固定孔11,所述固定孔11内密封设有橡胶块12,所述橡胶块12上设有与所述操作杆7相匹配的螺纹孔13,所述操作杆7的底端穿过并伸出所述螺纹孔13。通过在接水箱1的底部设置橡胶块12,操作杆7穿过橡胶块12且与橡胶块12螺纹连接,提高了密封性,避免了水从螺纹处流出。

优选的,所述接水箱1的底部设有向上凸出所述接水箱1的底部上表面的凸台14,所述固定孔11设在所述凸台14上。接水箱1底部设置凸台14,固定孔11设在凸台14上,雨水不会在凸台14上沉积,进一步避免了雨水从操作杆7与橡胶块12之间流出。

优选的,所述操作杆7的底端设有用于转动所述操作杆7的操作把手15。操作把手15的设置方便了操作人员转动操作杆7。

优选的,所述接水箱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接水箱1上移距离的上限位块16,所述上限位块16设在所述过滤板4的上方,所述挡板5的顶部抵接所述上限位块16时,所述第二排污口6的底壁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排污口3的底壁水平高度,或所述第二排污口6的底壁的水平高度与所述第一排污口3的底壁的水平高度相同。上限位块16的设置能限定过滤板4的上移距离,能方便调节第二排污口6的高度以实现第二排污口6的底壁高于第一排污口3的底壁,方便进行排除杂物。

优选的,所述接水箱1的内壁上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接水箱1下移距离的下限位块17,所述下限位块17设在所述过滤板4的下方,所述过滤板4的底部抵接所述下限位块17时,所述第二排污口6的底壁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排污口3的底壁的水平高度。下限位块17的设置能限定过滤板4的下移距离,并且在过滤板4不被顶起时对过滤板4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

工作原理:将接水箱1的顶部与房屋的天沟连通,天沟内的杂物在雨水的作用下被带入到过滤板4的上表面,雨水从排水管2中排出;当杂物沉积到一定的数量后,通过操作杆7顶起过滤板4,使得第二排污口6的底壁高于所述第一排污口3的底壁,由于过滤板4倾斜设置,且位于第二排污口6的侧边处于水平低端,在雨水的冲击作用下,沉积在过滤板4上的杂物从第一排污口3排出,实现过滤板4的冲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对天沟中流入的积水进行过滤,避免杂物过多对排水管2造成堵塞,当过滤后沉积的杂物过多时,顶起过滤板4,通过雨水将杂物从第一排污口3排出,实现对过滤板4的冲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