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清水混凝土模板。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清水混凝土由于具有成型面优良,节省工期、节约成本等优点,正越来越多地被推广应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而随着建筑的多样化,斜梁、斜柱的设计已经很普遍,对于斜梁斜柱的施工,一般是将多块模板连接,而清水混凝土技术的关键在于接缝质量,现在的斜梁、斜柱使用清水模板进行施工是常会遇到模板对接不好而导致的错台及漏浆的问题,影响了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清水混凝土模板,设置有倾斜边框和非倾斜边框,实现水平、垂直、倾斜无缝对接,解绝了接缝错台、漏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清水混凝土模板,包括模板主体,模板主体上固定有模板框体,模板框体包括边框和内框,所述边框包括竖直边框和斜梁侧边框;竖直边框的截面为方形,竖直边框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凹槽;斜梁侧边框的截面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所述平行四边形的倾斜角度等于斜梁的倾斜角度;
所述模板主体包括直墙柱模板主体和斜梁侧模板主体,直墙柱模板主体的边缘固定有竖直边框,中部固定有内框,通过使用夹具夹紧两相邻直墙柱模板上竖直边框的固定凹槽以固定相邻直墙柱模板;斜梁侧模板主体的上下边缘均水平固定有斜梁侧边框,中部固定有内框。
优选的,所述固定凹槽为竖直的通槽,竖直边框朝向其相邻内框的一侧壁为其内侧壁,所述固定凹槽设置于竖直边框的内侧壁上,两相邻直墙柱模板拼接时,使用夹具将两固定凹槽夹紧固定。
优选的,所述框体与模板的接触面为框体底面,框体底面宽度大于框体宽度,设置为固定边,可以使用自攻螺丝将框体通过固定边固定在模板主体上。
优选的,所述边框设置有单侧固定边。
优选的,所述内框设置有双侧固定边。
优选的,模板为15mm厚的木板。
优选的,模板为18mm厚的木板。
优选的,边框和内框均为铝型材框。
相邻直墙柱模板对接时使用夹具夹于固定凹槽将两直墙柱模板固定;相邻两斜梁侧模板对接时,两斜梁侧边框紧密贴合,避免漏浆或错台;两模板垂直拼接时,将一侧模板按照模板厚度企口,然后将另一侧模板加工时预留该企口宽度,嵌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清水混凝土模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用这种清水模板,倾斜侧模板的边框具有与斜梁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侧模板拼接时,相邻的倾斜侧模板边框可以紧密贴合并易于固定,放置斜梁侧模板拼接浇注时错台或漏浆;
相邻的直墙柱模板可通过竖直边框上的固定凹槽夹紧固定,实现相邻直墙柱模板的紧密贴合,防止漏浆;
垂直拼接时,一侧模板按模板厚度企口,按照企口宽度进行嵌入连接,保证紧密连接,避免漏浆;实现水平、垂直及倾斜模板的连接,保证清水混凝土接缝质量及垂直、平整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直墙柱模板剖面图;
图2是斜梁侧模板剖面图;
图3是斜梁侧边框示意图;
图4是竖直边框示意图;
图5是内框示意图;
图6是直墙柱模板连接固定示意图;
图7是模板垂直拼接的示意图。
是本实用新型清水模板平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直墙柱模板主体,2、斜梁侧模板主体,3、斜梁侧边框,4、竖直边框,5、内框,6、固定凹槽,7、框体底面,8、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清水混凝土模板,包括模板主体,模板主体上固定有模板框体,模板框体包括边框和内框,所述边框包括竖直边框4和斜梁侧边框3;
所述模板主体包括直墙柱模板主体1和斜梁侧模板主体2,直墙柱模板主体1的边缘固定有竖直边框4,中部固定有内框5。竖直边框4的截面为方形,竖直边框4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凹槽6;所述固定凹槽6为竖直的通槽,竖直边框4朝向其相邻内框5的一侧壁为其内侧壁,所述固定凹槽6设置于竖直边框4的内侧壁上,通过使用夹具8夹紧两相邻直墙柱模板主体1上竖直边框4的固定凹槽6以固定相邻直墙柱模板。
斜梁侧模板主体2的上下边缘均水平固定有斜梁侧边框3,中部固定有内框5。斜梁侧边框3的截面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所述平行四边形的倾斜角度等于斜梁的倾斜角度;
所述框体与模板的接触面为框体底面7,框体底面7宽度大于框体宽度,设置为固定边,可以使用自攻螺丝将框体通过固定边固定在模板主体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边框设置有单侧固定边;所述内框5设置有双侧固定边。
边框和内框均为铝型材框。
本实施方式中,模板为15mm厚的木板,使用自攻螺丝将上述固定边固定在模板上。
相邻直墙柱模板对接时使用夹具8夹于固定凹槽6将两直墙柱模板固定;相邻两斜梁侧模板对接时,两斜梁侧边框3紧密贴合,避免漏浆或错台;两模板垂直拼接时,将一侧模板按照模板厚度企口,然后将另一侧模板加工时预留该企口宽度,嵌入连接。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