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中停车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411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中停车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设计和建筑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中停车建筑。



背景技术:

受工业化革命的影响,全球绝大多数的城市人口还是住在钢筋水泥的筒子楼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高层住宅修建得越来越多,一眼望去,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建筑外墙墙面和钢筋水泥楼体林立的建筑群,使整个城市显得枯燥、干涸、没有生机。人们一旦进入到这样的建筑内,便如同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笼子里,四处面壁,与外界的阳光、空气、大自然断绝了联系,没有了街坊四邻,特别是回家停车更是麻烦和不方便,要将车辆停在没有光线、没有自然空气流动的乌黑地下室,不但耽误很长时间,而且还要呼吸诸多污浊空气,以及24小时照明、消防及排风电力耗费,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城市现有建筑问题,结合人们对居住环境、停车环境、节约能源、优质生活等诸多急切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中停车建筑,它构建单体、联体、立体的城市综合建筑体,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追求、对回家停车的方便、以及对高品质住房的向往。这种空中停车建筑,其直观形态特征在于,空中的高层住房每一个楼层的住户进户门前都是有街巷的,住房设置在街巷的两边或一边,并可以通过街巷联通,汽车是停在本楼层街巷周边的停车位上,每层建筑结构就如同一座四合院,又如同北京的胡同街巷,将住户的生活空间都以街巷串联起来,但又各自独立。这样,使住在该建筑内所有楼层的住户,回家后都如同住在地面层一样,使自家门前都有了一条街巷。街巷可供人们休闲、散步、玩耍,同时街巷周边有停车位可以停车,住户与住户之间就如同住在一个大的四合院内,又如同住在老北京的胡同街巷内,使人们有了街坊领居,使儿童有了玩耍空间,更方便了人们停车及出行。

鉴于上述思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中停车建筑。

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想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中停车建筑,包括:街巷、停车位、载车电梯、以及在街巷两边或一边建设的房屋;所述街巷一层一层往上设置,所述房屋随着街巷同步一层一层往上设置;其中,每一层街巷可以设置一层房屋、两层房屋或者多层房屋;所述停车位设置在所述街巷周边。

可选的,所述房屋随着街巷一层一层同步往上设置时,所述该层房屋住户的车辆通过载车电梯,停在该层街巷边的停车位上。

因为停车位的占地面积比房屋的占地面积小,可能多层的房屋只需要有一层街巷及停车位即可满足停车需要。

优选的,无论该层街巷的房屋修建了几层,由于空中街巷的限制,住户的车辆优选停在自己房屋所在层街巷的停车位上,次选停在离自己房屋最近一层街巷边的停车位上。

优选的,当每一层街巷设置两层房屋时,上一层住户在停车后,可以乘坐电梯或步行楼梯往上一层回到自己家里。

可选的,所述街巷的形状可根据需要变化,街巷的长度、规模、面积大小或及停车位和载车电梯的数量,与所述街巷边所建房屋的面积的大小或住户数量成正比。街巷的作用主要是将所有房屋串联在一起,同时方便住户开车出行。街巷上也可以兼顾建设有各种景观及功能建筑,如停车位、花坛、水池、绿化花园、岗亭、运动场所等。

可选的,每一层街巷边建设的房屋,根据其建筑占地或需要,可设置为:一个单元每层一户、一个单元每层两户、两个单元每层两户、两个单元每层四户、以至到两个以上单元和每个单元每层两户以上,具体规模由占地面积及规划需求决定。

可选的,可以将一个建筑单元独立建设成为一栋建筑,也可以将一个个建筑单元通过延伸建筑单元内的街巷与旁边另外的建筑单元的街巷串联起来,组成更大的空中停车建筑群。具体是否串联不同的建筑单元还是依据小区面积的大小或人们的需要做规划设计。

可选的,所述街巷可向上设置2层~60层。

可选的,所述建筑为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任何现代建筑结构。

优选的,当所述街巷层数低于4层时,仍可以设置缓坡车道,以供车辆上下楼。

可选的,所述每层街巷边所建设的房屋为:住宅、公寓、写字楼、办公楼、宾馆、酒店、饭店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传统的四合院或街巷胡同具有私密、宽敞、居家、邻里融洽、停车方便等特点,但占地面积巨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传统的四合院或街巷胡同设计为高层建筑,并在高层的四合院街巷内设置了空中停车位,并用街巷将同层的所有住户连接起来,横向实现了高层建筑之间的社区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不仅增加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而且将街巷、停车位建设到空中,进一步改善了人们的城市居住环境,节约了地下停车场24小时照明、消防及排风等设施所耗之能源,实现了高层住户如同住在地面一层四合院或地面别墅一样的居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奇数层平面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偶数层平面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街巷及停车位的平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另一种奇数层平面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另一种偶数层平面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另一种街巷及停车位的平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又一种跃层房屋的底层平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又一种跃层房屋的上层平面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又一种街巷及停车位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一种建筑群的平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东立面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西立面示意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南立面示意图;

图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北立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2A的楼体横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中停车建筑图2A的楼体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街巷

2、停车位

3、载车电梯

4、房屋

5、绿化花园

6、电梯及楼梯平台

7、楼梯

8、载人电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1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空中停车建筑的一种街巷布局的奇数层平面示意图,这幅平面图直观地展示了在一个街巷平面层上包括:街巷1、停车位2、载车电梯3、以及在街巷两边或一边建设的房屋4,楼梯7和载人电梯8。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所示的这些街巷和停车位是公共的。从示意图中列有楼梯7和载人电梯8可以看出,这些设施是供行人上下的,那么所述街巷1和停车位2是一层一层往上设置,所述房屋4也是随着街巷和停车位的往上设置而同步于每一层街巷设置两层房屋。此平面图标注了停车位有23个,但这一个奇数层的建筑平面只规划了六户房屋,加上偶数层上下两层共有12户房屋,按一户平均需要1.5个停车位的需求计算,理论上停车位的数量完全能满足本层街巷内奇数层和偶数层上下两层房屋所有住户的停车需求。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房屋的数量和停车位的数量。

而载人电梯8和载车电梯3可以分开设置,也是为了实现专梯专用及人车分流。住户的车辆是通过载车电梯3提升至住户所住楼层的街巷,然后再通过街巷停在该层街巷边的停车位上。

参见图1B,此为空中停车建筑图1A奇数层的上一层偶数层房屋平面示意图,这个平面层没有街巷和停车位。可以理解为该层街巷设置有两层房屋,而该偶数层平面层为该层街巷的第二层房屋,即偶数层。

在图1B中,所有的房屋4的外围都设计修建有绿化花园5和电梯及楼梯平台6,绿化花园5的设计是为了提高房屋的品质,也可以为楼房提供绿化效果。电梯及楼梯平台6可以相当于同一单元住户的电梯间,也可以作为住户跨越街巷的消防通道以及停车后回家的入户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图1B只反映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具体实施时,也可以为每个单元设置单独的楼梯及载人电梯,从而不再需要几个单元共用楼梯和载人电梯,可以不再规划设置行人天桥或电梯及楼梯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不限定在一个平面层的街巷两边所修建的房屋数量、层数和类型,任何实施者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中停车建筑上的房屋数量及层数可做任何增减,以及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中停车建筑上的房屋类型仍可做任何修改,或者还包括对街巷的形状、公共区域的增减、公共区域的用途、楼梯和电梯的数量以及位置的修改,但其技术皆视同来源于本实施例公开。

参见图1A,图1B、在本实施例中,当一层街巷设置两层房屋时,下一层房屋为奇数层,上一层房屋为偶数层,当然也可直接设置为跃层(如图3A和图3B所示)。如果直接设计为跃层,该层街巷的层高则以9米左右为宜,以便使跃层可以修建独立屋顶(如图8所示)。

参见图1C,此为空中停车建筑一种街巷及停车位布局平面示意图,街巷1和停车位2、以及载车电梯3是该空中停车建筑的主要结构内容,停车位是设置在街巷的两边。而载车电梯3的出口有较宽的空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汽车方便进出载车电梯3,同时也给住户留有宽裕的车辆行使空间。图中的街巷和停车位的规划合理,路线通畅,载车电梯数量也充裕。

参见图2A,图2B,图2C,此三图描述了空中停车建筑另一种平面布局示意图。此类图增加了更多的街巷和房屋,增加的车位也是围绕在街巷的两边和房屋旁边,同时也增加了载车电梯。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看到,所述街巷的长度以及停车位的数量,与所述街巷边所建房屋的面积或住户的数量成正比。即在每一层街巷边建设的房屋,可以根据其建筑占地或需要设置为:一个单元每层一户、一个单元每层两户、两个单元每层两户、两个单元每层四户、以至到两个以上单元和每个单元每层两户以上,并且每一个单元仍可用街巷联接为一个空中整体(如图4所示)。

参见图3A,图3B,图3C,此为空中停车建筑又一种跃层房屋的平面示意图,图中建筑结构技术原理和图1A、图1B、图1C、图2A、图2B、图2C的建筑结构技术原理一样,但这是一个高端的跃层房屋及街巷和停车位规划图,图中的载人电梯7都是私家所有,一般可以理解为,住户坐电梯刷卡后,只能去往自家楼层,从而保证了住户的隐私及安全。所以在该图3A、图3B和图3C设计方案里,除了公共的街巷以外,再没有电梯及楼梯平台6,而住户家的楼下院内都有双停车位,完全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住房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下一层街巷与上一层街巷的建筑高度以8米~9米为宜,以利于建设隔开或半隔开的跃层房屋的独立屋顶。而当建设平层建筑房屋时,其街巷层的建筑高度一般为3米~16米,即每层街巷如建设一层房屋时,以3米~3.6米为宜,建设两层以上房屋时,以6米~7.2米为宜,以此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本公开技术时,不应该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具体数字所限定,仅取决于建筑设计及使用的需要。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当所述街巷层数低于4层时,可以采用车辆坡道上下车辆。

继续参见图1A,图3A,从图上标注的地图方位,可以看到载车电梯是设置在楼体的西面位置,这是因为载车电梯的轿厢是个封闭的箱体,如果设置在东面或者南面,势必造成阻挡日照的结果。同理,图2A中的空中停车建筑中设计的载车电梯位置,理应设计在西面。但是,在具体实施时,电梯的方位应不受此说明限制,应该根据具体的地表特征及参考周边环境后做出规划设计,载车电梯可以是设置在任何方位。

参见图4,这个为空中停车建筑一种建筑群即建筑小区的平面示意图,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一张完整的社区平面规划图。经由街巷1把几个相对独立的带有停车位设施的几个单元楼连接起来,实现了同层互通,扩大了生活空间,组建了更大的社区文化圈。本示意图只在一个单元楼群里标注了街巷1、停车位2、载车电梯3、房屋4、载人电梯8的具体位置,这些标注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主要内容。但本实施例中的建筑单元楼体的数量以及本实施例中的布局形状,仍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多种改变。

通过参照图1A~图1C、图2A~图2C、图3A~图3C、图4,可以更丰富地看到一个个“四合院式”或“街巷式”的建筑,经由街巷1连接起来,并一层一层往上设置出无数个单元空间。这些丰富的设计、人性化的道路交通及停车位设施、艺术的建筑平面布局、丰富的建筑功能设施,使开车的人们可以直接将车开进载车电梯3里,并通过载车电梯3升到所要去的街巷层,再通过街巷1将车开到自家房屋4旁边的停车位2上。不开车的时候,行人是通过载人电梯8出入家门,人车分流,安全高效。站在街巷中央,犹如站在“四合院”的大院里,处处显现出一种浓郁、古朴及街邻的生活气息。休闲的时候,可以通过街巷串门做客,也仍可以在街巷内散步、游玩等。

参见图5A,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东立面示意图。

参见图5B,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西立面示意图。

参见图5C,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南立面示意。

参见图5D,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北立面示意图。

综合参考图5A、图5B,图5C,图5D,这只是本设计的一种优选方位布局图,只是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不同的平面布局,会有不同的立面效果,这里不再出图一一赘述。

参见图6,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1A的楼体横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7,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2A的楼体横截面示意图;

参见图8,这是空中停车建筑图2A的楼体横截面示意图。

综合参考图6、图7、图8,从三图中可以看到其中一层街巷层的具体结构布局,展示了在一个街巷平面层上包括:街巷1、停车位2、载车电梯3、以及在街巷两边或一边建设的房屋4。本实施例全是以每层街巷层建设两层房屋或跃层房屋而示意的,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个街巷层中所建设房屋的上下层之间的关系。其它,如每层街巷建设一层房屋或两层以上房屋则没有做出示意图,但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根据本示例,都能很好理解并实施,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图1A、图1B、图2A、图2B、图3A、图3B,以及图4的这些平面布局,以及图5A、图5B、图5C、图5D、图6、图7、图8这些图例,仅仅是为了表达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原理,并不是本实用新型仅有的布局,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以及结构原理,可以设置出无数种平面布局和立面布局来。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每层街巷边所建设的房屋为:住宅、公寓、写字楼、办公楼、宾馆、酒店、饭店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