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8799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其不仅是建筑施工工业化的标志,同时也为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做出不少贡献。近年来,混凝土预制构件在装置、码头及防波堤等大型工程中应用广泛。

然而,大体积复杂结构的预制构件模板结构较为复杂。为方便施工,预制模板通常采用单片定型钢模板,以保证预制构件的平整度及整体性。其侧面大片的单片定型模板多为对角模板,包含多组对向直角。因左右两侧拆模速率常常不均,在拆模过程中往往会侧移,造成较为严重的掉角问题,影响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结构完整性及表观质量。以双柱式消浪块体的预制为例,如图1所示,右侧较快,对角模板向左偏移,挤压剐蹭左右两侧对角。目前处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为拆模后进行人工修补。但这样一来,一则费时费力,二则不可避免的存在修补痕迹,对表观质量和构件使用寿命仍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能够克服块体预制拆模过程中构件对角边缘掉角严重的问题,防止混凝土预制构件因拆模造成的内边对角破损,提高混凝土预制构件表观质量和使用寿命。

一种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包括对角模板、止浆条和封膜;所述止浆条呈L形,并对称设置于所述对角模板内侧的左右对角处,且上下通长;所述封膜边缘与所述对角模板粘接并包覆于所述止浆条表面。

本新型利用止浆条控制预制构件对角大小,加大对角模板拆除过程中的活动允许距离,增加拆除移动容错率,从而解决模板拆除过程中造成构件边缘掉角、破损严重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构件表观质量和使用寿命。所述止浆条优选为弹性橡胶条。所述止浆条还能利用弹性阻力,进一步促进对角模板平行退出,保护预制构件对角不受模板剐蹭。

在本新型中,上下通长是指所述止浆条竖直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对角模板内部灌浆的竖直高度。优选的,所述封膜与所述止浆条间涂有模板油。更优选的,所述止浆条与所述对角模板间涂有模板油,所述止浆条通过所述封膜紧缚而与所述对角模板相贴。所述封膜能够大大降低粘接面积,有效促进对角模板在拆除过程中与止浆条分离,降低拆模工艺难度,利于止浆条和模板重复利用。

优选的,所述止浆条L形的两侧端部向对角模板侧凹为弧面且与对角模板相切,使预制件在此处形成弧形倒角。该特征能够进一步保证对角模板从所制得预制构件中顺利退出,不被止浆条预留空间形成的二次角所阻碍。

本实用新型所带来综合效果包括:

本新型能够克服块体预制拆模过程中构件对角边缘掉角严重的问题,防止混凝土预制构件因拆模造成的内边对角破损,提高混凝土预制构件表观质量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对向内直角预制构件拆模掉角过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横截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截面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A-A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箭头表示对角模板拆除移动方向,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防止预制构件拆模掉角的装置,如图2-3所示,包括对角模板1、止浆条2和封膜3;所述止浆条2呈L形,并对称设置于所述对角模板1内侧的左右对角11处,且上下通长;所述封膜3边缘与所述对角模板1粘接并包覆于所述止浆条2表面。

本新型利用止浆条2控制预制构件4对角大小,加大对角模板1拆除过程中的活动允许距离,增加拆除移动容错率,从而解决对角模板1拆除过程中造成所述构件4边缘掉角、破损严重的问题,提高混凝土所述构件4表观质量和使用寿命。所述止浆条2为弹性橡胶条。所述止浆条2还能利用弹性阻力,进一步促进对角模板1平行退出,保护预制构件4对角不受对角模板1剐蹭。

在本新型中,上下通长是指所述止浆条2竖直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对角模板1内部灌浆的竖直高度。所述封膜3与所述止浆条2间涂有模板油。所述止浆条2与所述对角模板1间涂有模板油,所述止浆条2通过所述封膜3紧缚而与所述对角模板1相贴。所述封膜3能够大大降低粘接面积,有效促进对角模板1在拆除过程中与止浆条2分离,降低拆模工艺难度,利于所述止浆条2和对角模板1重复利用。

所述止浆条2的L形的两侧端部21向对角模板侧凹为弧面且与对角模板相切,使预制件4在此处形成弧形倒角。该特征能够进一步保证对角模板1从所制得预制构件4中顺利退出,不被止浆条2预留空间形成的二次角所阻碍。

以上参考了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制于此,任何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