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墙间错动的阻尼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0663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墙间错动的阻尼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墙间错动的阻尼墙。



背景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既具有预制装配化的技术优势,同时又存在传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薄弱、节点受力复杂的缺陷,当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有以下问题:(1)结构的整体性差,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由预制构件在现场拼装而成,如连接设计施工控制不好的话,很容易出现结构整体性和冗余度差的问题,该类震害在历次地震中屡见不鲜。(2)框架结构的耗能能力差,目前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连接上有,等效现浇连接、焊接、螺栓连接、预应力连接、后浇整体式连接等多种方式,但结构抗震性能差、耗能能力低。(3)填充墙的设计具有不好的影响和地震破坏有危害性,地震中曾出现大量框架填充墙破坏或倒塌,这使填充墙的抗震问题及其对结构设计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墙间错动的阻尼墙,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具有良好的阻尼抗震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墙间错动的阻尼墙,包括结构相同的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右端块、多块第一标准块、多块第二标准块、左端块、结构相同的左连接柱和右连接柱;

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均包括一体形成且相互错开的后连接板和前连接板,后连接板相对前连接板向下和向右突出,后连接板形成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板和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板,前连接板相对后连接板向上和向左突出,前连接板形成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板和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板;

右端块包括一体形成的后板和前板,后板相对前板向下突出,后板形成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板,前板相对后板向上、向左和向右突出,前板形成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板、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板和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板;

左端块包括一体形成的后板和前板,后板相对前板向下和向右突出,后板形成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板和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板,前板相对后板向左和向上突出,前板形成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板和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板;

左连接柱和右连接柱均包括一体形成的后立柱和前立柱,后立柱和前立柱的一端平齐,后立柱的宽度大于前立柱的宽度,后立柱相对前立柱向上和向下突出,后立柱形成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柱和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柱,左连接柱的后立柱相对左连接柱的前立柱形成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柱,右连接柱的后立柱相对右连接柱的前立柱形成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柱;

第一标准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紧固螺栓孔,第一标准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松动螺栓孔;第二标准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松动螺栓孔,第二标准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紧固螺栓孔;右端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紧固螺栓孔,右端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松动螺栓孔;左端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松动螺栓孔,左端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紧固螺栓孔;

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均呈L型结构,第二标准块的上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二标准块的下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二标准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相邻第一标准块的右突出板上,第二标准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相邻第一标准块的左突出板上;第一标准块的上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一标准块的下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右端块的上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右端块的下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右端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最右边第二标准块的右突出板上,右端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右连接柱的后立柱上;左端块的上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左端块的下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左端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左连接柱的后立柱上;左端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最左边第一标准块的左突出板上。

进一步的是:径向松动螺栓的直径小于松动螺栓孔的内径。这样可使径向松动螺栓沿着上下左右(即螺栓的径向方向)的方向晃动,而前后方向则固定。

进一步的是: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的右端面设有橡胶垫。橡胶垫能保证连接的紧密性,减少缝隙。

进一步的是:所有的右突出板和下突出板的端面上设有黏弹性材料层。黏弹性材料层能产生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剪切力,从而产生阻尼现象。

进一步的是:右端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右连接柱的左突出柱和上突出柱,左端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左连接柱的右突出柱和上突出柱。

进一步的是:黏弹性材料层的端面上设有黏弹性材料钉,黏弹性材料层与相应的右突出板或下突出板一体浇筑而成。黏弹性材料钉能加强连接。

总的说来,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预制阻尼墙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阻尼墙结构化,得以工业化生产,从而减少了现场湿作业施工量,有利于缩短工期、控制施工质量,而且标准化生产的阻尼墙既便于修缮更换,也便于节能和建筑构件拆除后的重复利用。

(2)采用预制阻尼墙可避免普通填充墙竖向布置不均匀导致的结构薄弱层,另外预制阻尼墙与预制混凝土框架梁柱之间可通过可靠的连接构造来保证在地震中的协同受力,增强结构抗震整体性。

(3)当地震作用较大时,阻尼墙可通过相邻墙板单元(标准块)之间的往复相对位移,迫使减震层(黏弹性材料层)产生剪切滞回变形而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整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改善结构抗震性能,而且预制阻尼墙本身也不易产生破坏或倒塌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平面图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立体图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装配好一半后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装配好后的示意图。

图5是第一标准块第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标准块第二方向的示意图。

图7是第二标准块第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第二标准块第二方向的示意图。

图9是右端块第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10是右端块第二方向的示意图。

图11是左端块第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12是左端块第二方向的示意图。

图13是左连接柱和右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上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紧固螺栓和径向松动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右突出板或下突出板与黏弹性材料层的装配图。

图17是右突出板或下突出板与黏弹性材料层的爆炸图。

图18是黏弹性材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上连接梁,2为下连接梁,3为右端块,4为左端块,5为第一标准块,6为第二标准块,7为左连接柱,8为右连接柱,9为径向松动螺栓,10为紧固螺栓,11为紧固螺栓孔,12为松动螺栓孔,13为黏弹性材料层,14黏弹性材料钉,1-1为上连接梁的水平板,1-2为上连接梁的竖直板,3-1为右端块的前板,3-2为右端块的上突出板,3-3为右端块的右突出板,3-4为右端块的左突出板,3-5为右端块的后板,3-6为右端块的下突出板,4-1为左端块的前板,4-2为左端块的上突出板,4-3为左端块的左突出板,4-4为左端块的后板,4-5为左端块的右突出板,4-6为左端块的下突出板,5-1为第一标准块的前连接板,5-2为第一标准块的上突出板,5-3为第一标准块的左突出板,5-4为第一标准块的后连接板,5-5为第一标准块的右突出板,5-6为第一标准块的下突出板,6-1为第二标准块的前连接板,6-2为第二标准块的上突出板,6-3为第二标准块的左突出板,6-4为第二标准块的后连接板,6-5为第二标准块的下突出板,6-6为第二标准块的右突出板,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均包括一体形成且相互错开的后连接板和前连接板,7-1为左连接柱的前立柱,7-2为左连接柱的右突出柱,7-3为左连接柱的上突出柱,7-4为左连接柱的下突出柱,8-1为右连接柱的前立柱,8-2为右连接柱的左突出柱,8-3为右连接柱的上突出柱,8-4为右连接柱的下突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结合图1至图18所示,一种利用墙间错动的阻尼墙,包括结构相同的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右端块、多块第一标准块、多块第二标准块、左端块、结构相同的左连接柱和右连接柱。

对于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而言,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均包括一体形成且相互错开的后连接板和前连接板,后连接板和前连接板是一个整体,为描述方便,将其分成了后连接板和前连接板;后连接板相对前连接板向下和向右突出,后连接板相对前连接板而言,后连接板形成了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板和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板,前连接板相对后连接板向上和向左突出,前连接板相对后连接板而言,前连接板形成了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板和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板;可以看成,后连接板和前连接板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板,前连接板相对后连接板向左上角错开了一段距离。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是相同的结构,区别在于其设置的紧固螺栓孔和松动螺栓孔的位置不一样。

对于右端块而言,将右端块分成后板和前板两部分来描述,右端块包括一体形成的后板和前板,后板相对前板向下突出,后板相对前板而言,后板形成了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板,前板相对后板向上、向左和向右突出,前板相对后板而言,前板形成了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板、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板和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板。

对于左端块而言,左端块也包括一体形成的后板和前板,后板相对前板向下和向右突出,在左端块中,后板相对前板而言,后板形成了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板和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板,前板相对后板向左和向上突出,前板相对后板而言,前板形成了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板和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板;

左连接柱和右连接柱是完全相同的两根柱子,对称地布置。左连接柱和右连接柱均包括一体形成的后立柱和前立柱,后立柱和前立柱的一端平齐,即对于左连接柱而言,后立柱的左端和前立柱的左端平齐,对于右连接柱而言,后立柱的右端和前立柱的右端平齐。后立柱的宽度大于前立柱的宽度。后立柱相对前立柱向上和向下突出,后立柱形成向上突出的上突出柱和向下突出的下突出柱,左连接柱的后立柱相对左连接柱的前立柱形成了向右突出的右突出柱,右连接柱的后立柱相对右连接柱的前立柱形成了向左突出的左突出柱。

第一标准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沿着横向方向排列的紧固螺栓孔,横向方向即左右方向,第一标准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沿着横向方向排列的松动螺栓孔;第二标准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沿着横向方向排列的松动螺栓孔,第二标准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沿着横向方向排列的紧固螺栓孔;右端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沿着横向方向排列的紧固螺栓孔,右端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松动螺栓孔;左端块的上突出板设有多个松动螺栓孔,左端块的下突出板设有多个紧固螺栓孔。

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均呈L型结构,为描述方便,将上连接梁分成竖直板和水平板来描述,将下连接梁也分成竖直板和水平板来描述。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均包括竖直板和水平板,上连接梁的水平板在上连接梁竖直板上端的前面,下连接梁的水平板在下连接梁竖直板下端的后面。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依次交替的排列并连接在一起,具体的,对于相邻的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而言,第二标准块的上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二标准块的下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二标准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相邻第一标准块的右突出板上,第二标准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相邻第一标准块的左突出板上;第一标准块的上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一标准块的下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第一标准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相邻第二标准块的右突出板上,第一标准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相邻第二标准块的左突出板上。右端块的上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右端块的下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对于右端块和最右边的第二标准块而言,右端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最右边第二标准块的右突出板上;右端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右连接柱的后立柱上。左端块的上突出板通过径向松动螺栓连接在上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左端块的下突出板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在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左端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左连接柱的后立柱上;对于左端块和最左边的第一标准块而言,左端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最左边第一标准块的左突出板上。

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的竖直板上均设有相应的松动螺栓孔,所有的径向松动螺栓的直径小于松动螺栓孔的内径。这样可使径向松动螺栓沿着上下左右(即螺栓的径向方向)的方向晃动,而前后方向则固定。即第一标准块的上端是固定死的,第一标准块的下端可上下左右的晃动,第二标准块的下端是固定死的,第二标准块的上端可上下左右的晃动。

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的右端面设有橡胶垫,即对于第一标准块而言,后连接板的右端面和前连接板的右端面均设有橡胶垫,对于第二标准块而言,后连接板的右端面和前连接板的右端面也都设有橡胶垫。橡胶垫能保证连接的紧密性,减少缝隙。

所有的右突出板和下突出板的端面上设有黏弹性材料层。黏弹性材料层能产生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剪切力,从而产生阻尼现象。黏弹性材料层的端面上设有黏弹性材料钉,黏弹性材料层与相应的右突出板或下突出板一体浇筑而成,浇筑完成后,黏弹性材料钉则位于右突出板和下突出板内,黏弹性材料钉能加强连接。

右端块的右突出板紧靠在右连接柱的左突出柱和上突出柱,右端块的右突出板的上端进一步地向右突出一部分,该部分紧靠在右连接柱的上突出柱;左端块的左突出板紧靠在左连接柱的右突出柱和上突出柱,左端块的左突出板的上端进一步地向左突出一部分,该部分紧靠在左连接柱的上突出柱。

本发明的安装情况,第一标准块、第二标准块、左端块、右端块拼接好后,所有的上突出板形成了一整个长板,通过紧固螺栓或径向松动螺栓与上连接梁的竖直板连接,,所有的下突出板也形成了一整个长板,通过紧固螺栓或径向松动螺栓与下连接梁的竖直板连接。当阻尼墙发生左右上下方向的位移时,相邻的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会相互挤压,从而起到阻尼效果,如第一标准块的右端面会挤压第二标准块的左端面;同时因为所有的右突出板和下突出板上设有黏弹性材料层,即在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相互挤压的过程中,黏弹性材料层会产生弹性形变,从而能起到更好的阻尼效果;另外,径向松动螺栓的直径小于松动螺栓孔的内径,使得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像单摆似的,可以左右上下方向的晃动,即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只是一端固定,另一端可晃动,从而保证了阻尼现在的产生。第一标准块上端固定,下端活动,第二标准块则下端固定,上端活动,第一标准块和第二标准块这样交替的排列,阻尼效果更好。本发明的标准块、端块等可以在工厂预先加工而成,即标准块、端块等都是预制的,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标准块、端块的材质可以选用混泥土。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