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8508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免维护、成本低的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隔震”,即隔离地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之间以及上部建筑层间设置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已被理论和国内外实发地震所证实。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基础三部分。隔震包括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基础隔震技术是用水平力很“柔”的隔震元件将上部建筑与基础隔离,由于隔震层的刚度很小。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承受地震动引起的位移运动,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传输,而上部结构只作近似平动,从而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术,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可靠的保证。

隔震缝是设置隔震装置的整个隔震层或隔震层外围挡墙与上部结构间的空隙,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各部位在地震时相互撞击引起破坏而设置的。现有技术中,隔震建筑物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之间的隔震缝往往是直观外露的,容易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如砂、石、垃圾等侵入,会增加地震时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间的摩擦力,减低隔震效果;雨水入侵,以及空气和湿气的对流,会加速隔震胶垫的老化;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儿童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起居民不安全感心理压力;施工过程中容易误将砖石和砂浆等封填隔震缝,使上下连为一体,从而使隔震作用失效,进而对上部结构乃至建筑物整体结构带来巨大的危害。

当然,现有技术中为满足隔震缝外观隐蔽性的需求,增强建筑的美感,虽有在隔震缝上设置封缝板的技术手段,但其结构要么直接硬性遮挡,既影响地震时隔震建筑的运动,而且地震时由于隔震缝失去遮挡功能会影响人员疏散的安全性,地震后也不能自动恢复遮挡功能,需要重新安装;另外,也有采用复杂连接结构来实现地震时相互滑动的封缝结构,虽然地震时不影响隔震建筑的运动和人员疏散,而且地震后也能自动恢复遮挡功能,但结构复杂却造成安装及维护复杂、可靠性差、成本高,使得其应用范围比较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免维护、成本低的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第一目的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折叠胶帘、上支架、下支架,所述折叠胶帘包括折叠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折叠部之折叠方向的两端并分别与上支架、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折叠部能在连接部的带动下折叠或拉伸,所述上支架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位移量确认、安装结构确认、封缝结构加工、安装步骤,具体包括:

A、位移量确认:测量建筑隔震缝高度及宽度,确认建筑隔震缝的最大位移量,折叠胶帘的最大拉伸长度应不小于建筑隔震缝最大位移量的两倍且最小压缩长度应小于建筑隔震缝高度,折叠胶帘的宽度应不小于建筑隔震缝的单边宽度;

B、安装结构确认:确认建筑隔震缝的结构及封缝结构的安装方式,从而确认折叠胶帘与上支架、下支架的连接方式;

C、封缝结构加工:根据A步骤及B步骤的确认结果进行折叠胶帘及与上支架、下支架的连接加工;

D、安装:根据B步骤确认结果,将C步骤加工的封缝结构之上支架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之外立面或底面固定连接,将下支架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之外立面或顶面固定连接,或将下支架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上的挡墙之外立面、顶面或内墙面固定连接。

本发明采用具有弹性及密封性能好的折叠胶帘配合上支架及下支架形成封缝结构设置在隔震缝的外围,整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免维护、成本低,既能防止日常杂物侵入及施工时误封填隔震缝影响隔震功能,而且还能避免日常雨水入侵、空气及湿气对流加速隔震胶垫的老化或氧化,且能在地震来临时不阻碍隔震缝间隙的自由拉伸、折叠及人员的安全疏散,而地震后能依靠自身弹性恢复遮挡功能。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中确认过程快速、加工简单、安装便捷,可根据隔震缝高度及最大位移量形成一系列的封缝结构,利于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既能提供生产效率和供货速度,又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免维护、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7为本发明之封缝结构的折叠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之施工方法中封缝结构加工的多个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折叠胶帘,1a-折叠部,1b-连接部,1c-转角部,2-上支架,3-下支架,4-隔震层,5-隔震缝,6-隔震胶垫,7-挡墙,8-上部结构,9-下部基础,10-台阶,11-膨胀螺栓,12-搭接面,13-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7所示,本发明的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包括折叠胶帘1、上支架2、下支架3,所述折叠胶帘1包括折叠部1a、连接部1b,所述连接部1b设置于折叠部1a之折叠方向的两端并分别与上支架2、下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折叠部1a能在连接部1b的带动下折叠或拉伸,所述上支架2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固定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折叠部1a沿折叠的垂直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角部1c,所述连接部1b设置于折叠部1a之转角部1c沿折叠的垂直方向之两侧。

所述上支架2及下支架3为板状结构,所述上支架2和/或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或垂直,所述上支架2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之外立面或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之外立面或顶面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上支架2和/或下支架3设置于折叠胶帘1的折叠部1a一侧且沿折叠方向相向延伸并与对应的支架顶端形成间隙。

所述上支架2及下支架3为板状结构,所述上支架2和/或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垂直,所述上支架2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之底面固定连接和/或下支架3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之顶面固定连接。

所述上支架2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所述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垂直,所述上支架2与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外立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与隔震缝的下部基础顶面固定连接。

所述上支架2及下支架3为板状结构,所述上支架2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垂直,所述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所述上支架2与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与隔震缝的挡墙内墙面固定连接。

所述上支架2通过膨胀螺栓或建筑密封胶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架3通过膨胀螺栓或建筑密封胶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固定连接。

如图6所示,所述上支架2通过压条13用膨胀螺栓压紧并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固定连接,和/或下支架3通过压条13用膨胀螺栓压紧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固定连接。

所述压条13沿折叠胶帘1的折叠垂直方向间隔1~2m设置一根。

所述连接部1b与上支架2、下支架3分别通过硫化或胶粘固定连接。

所述折叠胶帘1内沿折叠方向设置有帘线、帘布和/或钢丝。

所述上支架2和/或下支架3为镀锌钢板或不锈钢钢板。

所述折叠胶帘1为天然橡胶、高阻尼橡胶或硅橡胶等硫化橡胶。

本发明的简单可靠的建筑隔震缝用封缝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包括位移量确认、安装结构确认、封缝结构加工、安装步骤,具体包括:

A、位移量确认:测量建筑隔震缝高度及宽度,确认建筑隔震缝的最大位移量,折叠胶帘1的最大拉伸长度应不小于建筑隔震缝最大位移量的两倍且最小压缩长度应小于建筑隔震缝高度,折叠胶帘1的宽度应不小于建筑隔震缝的单边宽度;

B、安装结构确认:确认建筑隔震缝的结构及封缝结构的安装方式,从而确认封缝结构中折叠胶帘1与上支架2、下支架3的连接方式;

C、封缝结构加工:根据A步骤及B步骤的确认结果进行折叠胶帘1及与上支架2、下支架3的连接加工;

D、安装:根据B步骤确认结果,将C步骤加工的封缝结构之上支架2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之外立面或底面固定连接,将下支架3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之外立面或顶面固定连接,或将下支架3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上的挡墙之外立面、顶面或内墙面固定连接。

所述C步骤中折叠胶帘1在宽度方向上于建筑隔震缝的转角处的对应位置设置转角部1c,所述转角部1c沿折叠方向的两端不与上支架2、下支架3连接。

所述D步骤中上支架2和/或下支架3长度不够时,在上支架2和/或下支架3上用压条13并通过膨胀螺栓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固定连接,和/或下支架3上用压条13并通过膨胀螺栓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所述C步骤中,根据A步骤确定的隔震缝单边宽度,将多个折叠胶帘1沿折叠方向的垂线相互用胶黏剂搭接且多个上支架2、下支架3用胶黏剂或焊接搭接形成所需宽度。

所述多个折叠胶帘1沿折叠方向的垂线相互用胶黏剂搭接时,折叠胶帘1之搭接面磨去部分胶层并清除干净后再用胶黏剂搭接。

本发明工作原理:

本发明采用具有弹性及密封性能好的折叠胶帘配合上支架及下支架形成封缝结构,通过设置在隔震缝的外围,既能防止日常杂物侵入及施工时误封填隔震缝影响隔震功能,而且还能避免日常雨水入侵、空气及湿气对流加速隔震胶垫的老化或氧化,且能在地震来临时不阻碍隔震缝间隙的自由拉伸、折叠及人员的安全疏散,而地震后能依靠自身弹性恢复遮挡功能,整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免维护、成本低。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中确认过程快速、加工简单、安装便捷,可根据隔震缝高度及最大位移量形成一系列的封缝结构,利于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既能提供生产效率和供货速度,又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折叠部沿折叠垂直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转角部,连接部设置于折叠部之转角部沿折叠垂直方向的两侧,从而既能使封缝结构紧密与建筑隔震缝的转角贴合密封,又便于施工,而且还能尽可能减少封缝结构的接头,有利于简化施工和提高建筑隔震缝的美观。进一步,上支架及下支架为板状结构,上支架和/或下支架与折叠胶帘的折叠方向平行或垂直,上支架与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外立面或底面固定连接,下支架与隔震缝的下部基础或挡墙的外立面、下部基础的顶面、挡墙顶面或内墙面固定连接,从而能够扩大本发明封缝结构的适用面。更进一步,上支架和/或下支架设置于折叠胶帘的折叠部一侧且沿折叠方向相向延伸并与对应的支架顶端形成间隙,当安装后上、下支架设于折叠胶帘的外侧时,通过延伸上支架和/或下支架,对折叠胶帘形成遮挡,既美化建筑物外观,而且还能够对折叠胶帘形成保护,有效延长本发明的封缝结构的寿命。更进一步,上支架和下支架通过膨胀螺栓或建筑密封胶与隔震缝之上部结构、下部基础及挡墙固定连接,既连接牢固可靠、便于施工,而且也便于隔震胶垫检修时的反复拆装。更进一步,上支架通过压条用膨胀螺栓压紧与建筑隔震缝的上部结构固定连接,和/或下支架通过压条用膨胀螺栓压紧与建筑隔震缝的下部基础及挡墙固定连接,能够在上支架或下支架长度不够不便于与隔震缝连接时、空间局限不便于操作时,可有效缓解安装难度。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免维护、成本低的特点。

实施例1

如图1和8所示,隔震缝用封缝结构施工方法如下:

S100:测量隔震缝5高度及宽度,确认隔震缝5的最大位移量,折叠胶帘1的最大拉伸长度应不小于隔震缝最大位移量的两倍且最小压缩长度应小于隔震缝高度,折叠胶帘1的宽度应不小于隔震缝5的单边宽度;

S200:隔震缝5由上部结构8及下部基础9上的挡墙7构成,封缝结构安装于上部结构8和挡墙7的外立面,从而确认封缝结构中上支架2、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连接;

S300:根据S100及S200结果进行封缝结构的加工;

S350:根据S100确定的隔震缝单边宽度,将多个折叠胶帘1沿折叠方向的垂线相互用胶黏剂搭接,在搭接前将折叠胶帘1之搭接面12磨去部分胶层并清除干净,多个上支架2、下支架3分别对应用胶黏剂或焊接搭接形成所需宽度。

S400:根据S200结果,将S350加工的封缝结构之上支架2与隔震缝5之上部结构8的外立面用膨胀螺栓11固定连接,将下支架3与隔震缝5之下部基础9上挡墙7的外立面用建筑密封胶固定连接。

实施例2

如图3、7和8所示,隔震缝用封缝结构施工方法如下:

S100:测量隔震缝5高度及宽度,确认隔震缝5的最大位移量,折叠胶帘1的最大拉伸长度应不小于隔震缝最大位移量的两倍且最小压缩长度应小于隔震缝高度,折叠胶帘1的宽度应不小于隔震缝5的单边宽度;

S200:隔震缝5由上部结构8及下部基础9构成,封缝结构安装于上部结构8的外立面和下部基础9的顶面,从而确认封缝结构中上支架2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连接,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垂直连接;

S300:根据S100及S200结果进行封缝结构的加工;

S350:根据S100确定的隔震缝总周长,加工折叠部1a总宽度大于隔震缝的总周长,在折叠胶帘1之折叠部1a对应建筑隔震缝转角处设置转角部1c,转角部1c沿折叠方向两端不与上支架1、下支架2连接,将转角部1c两侧的上支架2、下支架3分别与连接部1b用胶黏剂或硫化连接。

S400:根据S200结果,将S350加工的封缝结构之上支架2与隔震缝5之上部结构8的外立面用膨胀螺栓11固定连接,将下支架3与隔震缝5之下部基础9的顶面用建筑密封胶固定连接,将折叠胶帘1的接头沿折叠方向的垂线相互用胶黏剂搭接,在搭接前将折叠胶帘1之搭接面12磨去部分胶层并清除干净,上支架2、下支架3分别对应用胶黏剂或焊接搭接。

实施例3

如图4和8所示,隔震缝用封缝结构施工方法如下:

S100:测量隔震缝5高度及宽度,确认隔震缝5的最大位移量,折叠胶帘1的最大拉伸长度应不小于隔震缝最大位移量的两倍且最小压缩长度应小于隔震缝高度,折叠胶帘1的宽度应不小于隔震缝5的单边宽度;

S200:隔震缝5由上部结构8及下部基础9上的挡墙7构成,其中隔震缝5外立面设置有台阶10、幕墙或上部结构8及下部基础9外立面贴有瓷砖,处于空间局限或美观需要,封缝结构安装于上部结构8的底面和挡墙7的内墙面,从而确认封缝结构中上支架2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或垂直连接,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连接;

S300:根据S100及S200结果进行封缝结构的加工;

S350:根据S100确定的隔震缝单边宽度,将多个折叠胶帘1沿折叠方向的垂线相互用胶黏剂搭接,在搭接前将折叠胶帘1之搭接面12磨去部分胶层并清除干净,多个上支架2、下支架3分别对应用胶黏剂或焊接搭接形成所需宽度。

S400:根据S200结果,将S350加工的封缝结构之上支架2与隔震缝5之上部结构8的外立面用建筑密封胶固定连接,将下支架3与隔震缝5之下部基础9上挡墙7的外立面用建筑密封胶固定连接。

实施例4

如图5和8所示,隔震缝用封缝结构施工方法如下:

S100:测量隔震缝5高度及宽度,确认隔震缝5的最大位移量,折叠胶帘1的最大拉伸长度应不小于隔震缝最大位移量的两倍且最小压缩长度应小于隔震缝高度,折叠胶帘1的宽度应不小于隔震缝5的单边宽度;

S200:隔震缝5由上部结构8及下部基础9上的挡墙7构成,封缝结构安装于上部结构8和挡墙7的外立面,从而确认封缝结构中上支架2、下支架3与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平行连接,其中在安装后保证上支架2沿折叠胶帘1的折叠方向向下支架3延伸并与下支架3的端面形成间隙;

S300:采用镀锌钢板作为上支架2及下支架3材料,采用硫化橡胶作为折叠胶帘1的材料,根据S100及S200结果进行封缝结构的加工;

S350:根据S100确定的隔震缝单边宽度,将多个折叠胶帘1沿折叠方向的垂线相互用胶黏剂搭接,在搭接前将折叠胶帘1之搭接面12磨去部分胶层并清除干净,多个上支架2、下支架3分别对应用胶黏剂或焊接搭接形成所需宽度。

S400:根据S200结果,将S350加工的封缝结构之上支架2与隔震缝5之上部结构8的外立面用膨胀螺栓11固定连接,将下支架3与隔震缝5之下部基础9上挡墙7的外立面用建筑密封胶固定连接;上支架2的延伸段对折叠胶帘1形成遮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