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437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位停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



背景技术:

现有的停车场一个车位只能停一辆车,空间利用率不高,并且当停车场的车辆停车较多时,车辆开进开出较为困难,停车技术欠佳的人员还会使车辆撞击别人车辆,造成双方车辆的损伤。由于车辆均停在地面,车辆处于不安全位置,容易受到第三方操作或者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解决了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本发明提供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包括支架、设于支架的第一车位、第二车位、升降系统;

第一车位、第二车位竖向排布设置并与升降系统连接,升降系统控制沿支架做升降运动;

当第一车位上升到最高点时,底部与地面齐平,下降到最低点时,顶部与地面齐平;

当第二车位上升到最高点时,底部到地面的距离可容纳第一车位,下降到最低点时,底部与第一车位的顶部贴合。

本发明提供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可使原来一个车位同时停置两辆车依然腾出原有车位成为通道路面,并且使车辆处于安全位置,不易受到第三方操作或者破坏,车辆停放进出方便,安全系数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包括两根主立柱、设于主立柱底部的底板、分别与主立柱相对应并设于底板的第一螺杆;

第一螺杆、主立柱、底板形成可容纳第一车位并顶部开口的腔腹。

如此,底板可以使得支架安装于地面时增加平衡度,同时第一螺杆和主立柱可以使得第一车位在支架上平稳升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升降系统包括:

第二螺杆和第三螺杆,第二螺杆、第三螺杆均设于主立柱,第二螺杆套设于第三螺杆外部且相互不干涉,两者同一方向的一端均延伸出主立柱顶部,第三螺杆的另一端伸出第二螺杆并延伸至主立柱底部;

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两者均设于主立柱顶部,分别驱动第二螺杆、第三螺杆转动;

传动机构,分别设于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螺杆之间、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三螺杆之间、第二螺杆和第一螺杆之间,实现上述三组部件之间的联动;

推力球轴承,分别与第二螺杆的两端、第三螺杆位于主立柱底部的一端配合,其外圈均与主立柱侧壁紧密配合,设于第二螺杆的推力球轴承对应的主立柱内壁设有凸缘,凸缘与推力球轴承底部抵接。

如此,第二螺杆和第三螺杆的嵌套设置,可以节省空间,同时通过传动机构,第三螺杆伸出第二螺杆外部的部分和第二螺杆形成第一车位和第二车位的升降行程,结构简单;通过螺纹的配合实现升降,升降过程平稳无晃动,安全系数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螺杆与第二螺杆重叠部分为光滑表面。

如此,可以减小置于第三螺杆内的第二螺杆的直径,从而减小第三螺杆的直径,减少占用主立柱的空间,节省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腔腹包括皮带轮腔腹或者链轮、皮带腔腹或者链齿;

腔腹皮带轮腔腹或者链轮设于第二螺杆腔腹、第三螺杆腔腹延伸出主立柱腔腹顶部的一端、第三螺杆腔腹位于主立柱腔腹底部的一端、第一驱动机构腔腹和第二驱动机构腔腹的输出端、第一螺杆腔腹固定在底板腔腹的一端,腔腹皮带腔腹或者齿链与设于第一驱动机构腔腹和第二螺杆腔腹的皮带轮腔腹或者链轮、第二驱动机构腔腹和第三螺杆腔腹延伸出主立柱腔腹顶部的皮带轮腔腹或者链轮、第一螺杆腔腹和第三螺杆腔腹位于主立柱腔腹底部一端的皮带轮腔腹或者链轮配合。

如此,传动机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车位为框架结构,包括第一停车托板、第一支撑立柱,顶盖板;

第一支撑立柱分别固定于第一停车托板四周,顶盖板固定于第一支撑立柱并与第一停车托板相对应;

第一支撑立柱与第一螺杆、第三螺杆一一对应并且螺纹配合,第一支撑立柱靠近第二车位的一端往另一端方向延伸设置可容纳第二螺杆的第一空缺。

如此,可以使第一车位平衡升降,避免车位内部的车在升降中移位;第一空缺可以使第一支撑柱避开第二螺杆继续上升至最高设定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车位为框架结构,包括:

第二停车托板和第二支撑立柱,第二支撑立柱固定于第二停车托板的一侧并与第二螺杆螺纹配合,第二支撑立柱靠近第一车位的一端往另一端方向延伸设置可容纳第三螺杆的第二空缺;

第三支撑立柱和连杆,第三支撑立柱铰接于第二停车托板的另一侧并与第二支撑立柱相对应,连杆一端铰接于第三支撑立柱、另一端铰接于主立柱;

配套的弧形齿条和齿轮,主立柱侧壁设有供弧形齿条穿过的通孔,齿轮在通孔相对应的位置与第二螺杆配合固定,弧形齿条的一端与连杆靠近第三支撑立柱的一端铰接,另一端穿过通孔与齿轮啮合,齿轮的位置高于弧形齿条与连杆铰接的位置。

如此,通过第二支撑立柱和第三螺杆的配合,可实现第二车位的升降;弧形齿条和齿轮的配合,将第三支撑立柱一侧的偏重往第二支撑立柱方向拉拢,使第二车位处于平衡状态;第二空缺的设置可以使第二支撑立柱避开第三螺杆继续下降至最低设定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底板、第一停车托板、顶盖板、第二停车托板相对于地面平行设置。

如此,当第一车位、第二车位上升或者下降时,第一停车托板、顶盖板、第二停车托板能与地面齐平,便于车辆无阻碍的开进或者开出车位,第一停车托板能够与底板平行贴合,使汽车受力均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杆上设有状态指示灯。

如此,可通过状态指示灯了解智能车位的目前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第一车位和第二车位处于停放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弧形齿条和齿轮的安装细节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弧形齿条和齿轮配合的截面示意图;

图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第一车位上升至地面原车位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的第二车位下降至地面原车位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7,不阻碍通道的智能停车位,包括支架1、设于支架1的第一车位2、第二车位3、升降系统4。其中,第一车位2、第二车位3竖向排布设置并与升降系统4连接,由升降系统4控制沿支架1做升降运动,当第一车位2上升到最高点时,底部与地面齐平,下降到最低点时,顶部与地面齐平,当第二车位3上升到最高点时,底部到地面的距离可容纳第一车位2,下降到最低点时,底部与第一车位2的顶部贴合。

本发明通过将原车位设置发明提供的智能停车位,可使原来一个车位同时停置两辆车依然腾出原有车位成为通道路面,并且使车辆处于安全位置,不易受到第三方操作或者破坏,车辆停放进出方便,安全系数高。

具体的,支架1包括两根主立柱11、设于主立柱11底部的底板12、分别与主立柱11相对应并设于底板12的第一螺杆13,第一螺杆13、主立柱11、底板12形成可容纳第一车位2并顶部开口的腔腹14。这样,底板12固定在主立柱11底部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支架1安装更稳固,腔腹14设置开口的可以便于第一车位2做升降运动。

具体的,升降系统4包括第一驱动机构41、第二驱动机构42、第二螺杆43、第三螺杆44、传动机构45、推力球轴承46。其中,第二螺杆43、第三螺杆44均设于主立柱11,第二螺杆43套设于第三螺杆44外部且相互不干涉,两者同一方向的一端均延伸出主立柱11顶部,第三螺杆44的另一端伸出第二螺杆43并延伸至主立柱11底部,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驱动机构42均设于主立柱11顶部,分别驱动第二螺杆43、第三螺杆44转动,传动机构45分别设于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螺杆43之间、第二驱动机构42和第三螺杆之间44、第二螺杆42和第一螺杆13之间,实现上述三组部件之间的联动,推力球轴承46分别与第二螺杆43的两端、第三螺杆44位于主立柱11底部的一端配合,其外圈均与主立柱11侧壁紧密配合,设于第二螺杆43的推力球轴承46对应的主立柱11内壁设有凸缘111,凸缘111与推力球轴承46底部抵接。

本发明采用第二螺杆43套设于第三螺杆44外部,可以节省占用主立柱11的空间;第一驱动机构41通过传动机构45与第二螺杆43联动并驱动第二螺杆43转动,第二驱动机构42通过传动机构45与第三螺杆44联动并驱动第三螺杆44转动;推力球轴承46的底部由凸缘111或者主立柱11作为支撑,上部与第二螺杆43或者第三螺杆44的螺纹相抵,这样可以使得第二螺杆43、第三螺杆44与主立柱11侧壁隔开并固定于主立柱11内,而第二螺杆43或者第三螺杆44不会从推力球轴承46的内圈滑落,实现第二螺杆43和第三螺杆44的固定以及顺溜转动;两根主立柱11之间的第二螺杆43和第三螺杆44的联动同样通过传动机构45实现联动,实现升降系统4的运转。

在本实施例里中,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驱动机构42可以采用电机。

其中,第三螺杆44与第二螺杆43重叠部分为光滑表面。这样可以减小第三螺杆44嵌于第二螺杆43内部的直径,从而减少第二螺杆43的直径,可以减少成本。

进一步的,传动机构45包括皮带轮451或者链轮、皮带452或者链齿。其中,皮带轮451或者链轮设于第二螺杆43、第三螺杆44延伸出主立柱11顶部的一端、第三螺杆44位于主立柱11底部的一端、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驱动机构42的输出端、第一螺杆13固定在底板12的一端,皮带452或者齿链与设于第一驱动机构41和第二螺杆43的皮带轮451或者链轮、第二驱动机构42和第三螺杆43延伸出主立柱11顶部的皮带轮451或者链轮、第一螺杆13和第三螺杆44位于主立柱11底部一端的皮带轮451或者链轮配合。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配套使用的皮带轮451和皮带452、链轮和齿链。

具体的,第一车位2为框架结构,包括第一停车托板21、第一支撑立柱22,顶盖板23。其中,第一支撑立柱22分别固定于第一停车托板21四周,顶盖板23固定于第一支撑立柱22并与第一停车托板21相对应,第一支撑立柱22与第一螺杆13、第三螺杆44一一对应并且螺纹配合,第一支撑立柱22靠近第二车位3的一端往另一端方向延伸设置可容纳第二螺杆43的第一空缺221。

第一支撑立柱22分别与支架1上的第一螺杆13、主立柱11内的第三螺杆44对应并螺纹配合,使得第一车位2的四周均与支架1配合并联动,当第二驱动机构42驱动第三螺杆44转动,第三螺杆44通过传动机构45带动第一螺杆13转动,与第一螺杆13和第三螺杆44螺纹配合的第一支撑立柱22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实现第一车位2的平稳升降。在第一支撑立柱22上设置第一空缺221,可以使第一支撑立柱22上升时避开第二螺杆43的螺纹继续上升,达到设定的最高位置。

具体的,第二车位3为框架结构,包括第二停车托板31、第二支撑立柱32、第三支撑立柱33、连杆34、以及配套的弧形齿条35和齿轮36。其中。第二支撑立柱32固定于第二停车托板31的一侧并与第二螺杆43螺纹配合,第二支撑立柱32靠近第一车位2的一端往另一端方向延伸设置可容纳第二螺杆43的第二空缺321,第三支撑立柱33铰接于第二停车托板31的另一侧并与第二支撑立柱32相对应,连杆34一端铰接于第三支撑立柱33、另一端铰接于主立柱11,主立柱11侧壁设有供弧形齿条35穿过的通孔112,齿轮36在通孔112相对应的位置与第二螺杆43配合固定,弧形齿条35的一端与连杆34靠近第三支撑立柱33的一端铰接,另一端穿过通孔112与齿轮36啮合,齿轮36的位置高于弧形齿条35与连杆34铰接的位置。

第二支撑立柱32与第二停车托板31连接固定后并与第二螺纹杆43螺纹配合,第一驱动机构41驱动第二螺杆43转动,与第二螺杆43配合的第二支撑立柱32带动第二停车托板31做升降运动,实现第二车位3的升降。第三支撑立柱33铰接于第二停车托板31与第二支撑立柱32相对应的另一侧,并通过连杆34与主立柱11相连,弧形齿条35和齿轮36的配合使得在第二螺杆43的转动下带动齿轮36转动,与齿轮36啮合的弧形齿条35拉动连杆34使第二停车托板31远离主立柱11的一侧向主立柱11靠拢,实现第二停车托板31的平衡;将齿轮36设于主立柱11内部,可以利用主立柱11的侧壁对弧形齿条35进行固定,避免弧形齿条35脱离齿轮36,与主立柱11铰接的连杆34可以对弧形齿条35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弧形齿条35下滑导致减小齿条和齿轮36啮合部分的接触面积;第二支撑立柱32设置第二空缺321可以使第二支撑立柱32避开第二螺杆43继续上升至设定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车位2和第二车位3为框架结构是为了便于车辆开入和开出,同时在升降过程中使第一停车托板21和第二停车托板31内的车辆处于平衡升降状态。

为了可以判断第一车位2和第二车位3的升降工作状态情况,在第二车位3的连杆34上设有状态指示灯5,这样通过观察状态指示灯5则可以判断车位是否出现故障。

其中,底板12、第一停车托板21、顶盖板23、第二停车托板31相对于地面平行设置。

这样可以使得第一车位2和第三车位3在升降到地面时能与地面齐平,便于汽车的开入与开出。

工作原理:在原有的车位开设可容纳支架1的底板12的深坑,其深度为当第一车位2下降与底板12贴合时,第一车位2的顶盖板23能与地面齐平,这样顶盖板23可以将深坑开口平铺使原车位形成通道道路。初始时,第一车位2位于深坑内,启动第一驱动机构41驱动第二螺杆43运转使第二车位3下降至地面与第一车位2的顶盖板23贴合,车辆开入或开出第二车位3后上升,此时第二车位3底部和地面之间留有可容纳第一车位2的空间,第一车位2上升至地面,车辆开入或者开出第一车位2,第一车位2下降至最低点即深坑88中,此时第一车位2处于地面下方,第二车位3处于高处,两者处于安全位置,车辆不易受到第三方操作或者破坏。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