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外墙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11613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外墙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外墙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大力开发复合型墙体材料工业化制造和应用技术。传统外墙板的施工需要经过“放线-切割-上浆-安装-调节-校正-灌浆和补浆-固定”工序复杂,且面临承重墙体与保温系统并未全部一体化施工的问题,建造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单位gdp建筑垃圾全世界第一)、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人工费用高等问题。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和钢结构构件的发展相比,装配式建筑配套的墙板材料发展相对滞后,传统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墙板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墙板,自重大,生产、运输、施工措施费用高;钢结构建筑的外墙以幕墙和砌体为主,隔墙以砌体和墙板为主,幕墙造价高,砌体墙体施工慢。装配式复合墙板可实现设计一体化、建造装配化化、性能复合化、材料一体化,是我国未来墙材的发展方向。申请号为cn201510906488《一种基于发泡水泥外保温处理的装配式复合墙板及其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复合墙板及其制造方法,对推动复合墙材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该发明产品的制作周期较长,复合墙板的重量大,对施工要求较高,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申请号为cn201610167280《用于钢结构墙体的装配式eps模块夹心保温复合墙板》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专门为钢结构房屋建筑配套使用的保温复合墙板,其强度、保温等性能较好,但该种复合墙板在安装后还需进行防水、保温、装饰等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周期长、工业化水平较低。

现阶段,市面上建筑外墙装饰一体化墙板应用较少,且传统墙板施工速度慢、综合造价高、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极易出现收缩开裂、空鼓等现象,严重影响后期使用。目前大多数墙板主要适用于建筑内隔墙,且未进行内外饰面处理,墙板与芯板结构安装完成后,仍需工地现场进行墙体基层处理及饰面装饰施工,工人认可程度低、施工工序复杂、效率低、后续工程质量问题难以追责,已不符合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部分企业近年来研发了保温装饰一体化墙板,但大部分仅可用于内隔墙,可用于外墙的装配式墙板主要是预制三明治混凝土板,该墙板质量重,吊装难度大,外叶墙易脱落,且无法提供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外墙板及其制备方法,能够让建筑内外墙装饰一体化,实现保温、防水和隔音性能,重量轻,降低了对吊装设备的要求,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外墙板,包括外侧板、内侧板以及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的多功能结构层,所述外侧板的一侧与所述多功能结构层的一侧连接,所述外侧板的另一侧复合有外饰层,所述内侧板的一侧与所述多功能结构层的另一侧连接,所述内侧板的另一侧复合有内饰层;所述多功能结构层包括承力架,在所述外侧板、所述内侧板与所述承力架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防水、隔热保温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不仅能够实现保温、防水、隔音等作用,而且能够实现保温、防水、隔音和装饰的一体化,本发明为工厂预制,能够保证质量,且质量轻,对吊装设备要求较低,施工吊装容易,提高施工效率;方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方便本发明与建筑的连接或本发明之间的连接;且所述外饰层和所述内饰层使得本发明整体性能稳定,耐冲击性能好,吸水率低,可有效避免传统墙板开裂、变形和缺棱掉角等质量通病,且本发明一次性安装完成后,无须饰面施工,节约工程造价和工期。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承力架是由多根第一骨架和多根第二骨架相互交叉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保证本发明的结构稳定性,且能够保持本发明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多根所述第一骨架均水平布置,多根所述第二骨架均竖直布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所述第一骨架和所述第二骨架的数量,以确保本发明的整体重量。

进一步,所述承力架还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与所述第一骨架或第二骨架的端头垂直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本发明的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所述第一骨架与所述第二骨架通过焊接或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所述第二骨架与所述支撑骨架之间通过焊接或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使得保证本发明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支撑骨架上设有用于施工吊装的吊装件。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施工吊装,使得施工吊装更加容易,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所述外侧板由多块板材拼接而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使得所述外侧板的尺寸精准,误差较小。

进一步,所述外侧板的所述板材与板材之间形成3-5mm的拼缝,所述拼缝填补砂浆。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控制本发明整体的平整度,提高本发明的整体质量。

进一步,所述多功能结构层的厚度范围为50-150mm;所述外侧板的厚度范围为50-100mm,所述外侧板的高度和长度的范围均为1000-600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好的防水、隔热、保温效果;所述装配式外墙板的厚度、高度和长度在这个范围值内,可达到相应的传热系数和隔声要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外墙板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外墙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制备外侧板、内侧板和承力架;

步骤二:将所述外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承力架固定连接;

步骤三:在所述外侧板与所述承力架限定形成的空腔内填充防水、隔热保温材料,形成所述多功能结构层;

步骤四:形成所述多功能结构层后,将所述内侧板的一侧与所述承力架固定连接;

步骤五:所述外侧板的另一侧与外饰层进行复合,所述内侧板的另一侧与内饰层进行复合。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工厂预制,能够保证质量;所述多功能结构层与所述外侧板的紧密结合,与传统墙板比,基本杜绝了墙体渗漏等问题,整板防水、隔声性能优异、保温性能突出;所述外饰层和所述内饰层使得本发明整体性能稳定,且本发明一次性安装完成后,无须饰面施工,节约工程造价和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保温隔热和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部分结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外侧板,2、内侧板,3、承力架,31、第一骨架,32、第二骨架,33、支撑骨架,4、外饰层,5、内饰层,6、吊装件,7、第一锚钉,8、第二锚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包括外侧板1、内侧板2以及外侧板1与内侧板2之间的多功能结构层,外侧板1的一侧与多功能结构层的一侧连接,外侧板1的另一侧复合有外饰层4,内侧板2的一侧与多功能结构层的另一侧连接,内侧板2的另一侧复合有内饰层5;外侧板1所在的一侧为室外侧,内侧板1所在的一侧为室内侧;本发明的外饰层4和内饰层5均在工厂内一次加工制作完成,与传统墙板比,产品质量有可靠保证,一次性安装完成后,无须饰面施工,节约工程造价和工期。

所述多功能结构层包括承力架3,在外侧板1、内侧板2与承力架3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有防水、隔热保温材料;所述防水、隔热保温材料复合于外侧板1、内侧板2和承力架3之间,能够实现所述防水、隔热保温材料与主体结构同寿命。

外侧板1的材料可以为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发泡水泥板、陶粒混凝土板、发泡陶瓷板、微晶玻璃板、硅钙板或其它复合板等,外侧板1具有强度较高、质量轻、弹性模量小、体积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可有效降低墙板自重、提高墙板热工性能和抗震性能。

外侧板1采用第一锚钉7固定在承力架3上;外侧板1也可以采用螺栓或金属连接件等固定在承力架3上;外侧板1的长度和宽度根据本发明整体的尺寸确定,外侧板1由多块相同材质的板材按设计尺寸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工艺拼接而成,使得外侧板1尺寸精准,误差较小;外侧板1的所述板材与板材之间形成3-5mm的拼缝,所述拼缝填补砂浆,所述砂浆为粘结砂浆,使得所述拼缝密实,可有效控制本发明整体的平整度,提高本发明的整体质量。

内侧板2可以是纸面石膏板、蒸压加气混凝土薄板、发泡水泥板、grc板、免漆板、硅钙板或其它复合板等无机板材,内侧板的厚度10-100mm,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实际设计情况定,内侧板2通过第二锚钉8固定在承力架3上,内侧板2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承力架3上。

外侧板1和内侧板2所选择的板材,具体根据实际设计需要选择,比如根据保温要求、防火要求、造价选择。

外饰层4为本发明的装饰层,使得实现保温轻质墙板与装饰一体化,使得安装完成后,无需再次加工;外饰面4可以为第一涂料、面砖饰面、石材饰面、仿石材饰面、透光板、清水板、木纹板或金属板等;所述第一涂料可以为自清洁纳米涂层、饰面砂浆、真石漆或柔性饰面块材等。

内饰层5与外饰层4类似,可采用第二涂料、面砖饰面、石材饰面、金属板等作为内饰层5;所述第二涂料可以为腻子、饰面砂浆、真石漆、柔性饰面块材。

承力架3是由多根第一骨架31和多根第二骨架32相互交叉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承力架3可以为任意对墙体起到支撑作用的网状结构。本实施例优选将多根第一骨架31和多根第二骨架32相互垂直设置。为了使支撑强度更高,可将多根第一骨架31均水平布置,多根第二骨架32均竖直布置,第一骨架31与第二骨架32通过焊接或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承力架3还包括支撑骨架33,支撑骨架33与第一骨架31或第二骨架32的端头垂直连接,支撑骨架33要比第一骨架31和第二骨架32粗;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骨架33为两根,且两根支撑骨架33水平布置,且分别与第二骨架32的两端头垂直连接,支撑骨架33与第二骨架32之间通过焊接或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除此之外,支撑骨架33也可以是竖直布置,且与第一骨架31的两端头垂直连接,支撑骨架33与第一骨架31之间通过焊接或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

多根第一骨架31、多根第二骨架32和支撑骨架33均为金属制造。

多根第二骨架32间隔设置,多根第二骨架32间隔设置在第一骨架31上;多根第一骨架31之间的间距、多根第二骨架32之间的间距和承力架3的厚度可根据实际工程要求确定,在满足本发明各项性能指标前提下,控制骨架数量,以控制本发明的整体重量;当外侧板1长2000mm时,多根第一骨架31之间的间距和多根第二骨架32之间的间距为500mm。

所述隔热保温材料可以为聚氨酯、发泡混凝土、岩棉板或防水涂料(涂膜)等保温、隔声、防水材料,有效提高墙板整体防水、保温和隔声性能;多功能结构层的厚度范围为50-150mm,具体厚度根据保温要求定,通过本发明装配式外墙板的传热系数要求计算确定。

支撑骨架33上设有用于施工吊装的吊装件6,吊装件6与支撑骨架33为一体化连接。

外侧板1的厚度范围为50-100mm,外侧板1的高度和长度的范围均为1000-6000mm,也就是说,单块本发明装配式外墙板的高度和长度的范围均为1000-6000mm,本发明的单位面密度在50-120kg/m2,所述单位面密度是指定厚度的物质单位面积的质量。

本发明装配式外墙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制备外侧板1、内侧板2和承力架3。

步骤二:将外侧板1的一侧与承力架3的一侧通过第一锚钉7、螺栓或/和金属连接件固定连接。

步骤三:在外侧板1与承力架3限定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所述防水、隔热保温材料,形成所述多功能结构层。

当本发明所述隔热保温材料采用难燃发泡聚氨酯时,用聚氨酯均匀喷涂于外侧板1与承力架3限定出的空隙中,与外侧板1紧密结合,使本发明满足防水、防渗的要求;因发泡聚氨酯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可大幅提升本发明整体热工性能;同时,与聚氨酯复合后,本发明整体隔声性能更优异。

喷涂发泡聚氨酯,所述发泡聚氨酯在外侧板1与承力架3限定出的空隙中边喷涂边发泡,可通过调整喷涂时间控制所述发泡聚氨酯的发泡厚度。

当所述隔热保温材料采用岩棉板时,先在外侧板1内侧均匀喷涂防水材料,如有机硅纳米防水剂、砂浆防水剂等作防水处理形成防水层,再均匀填充所述岩棉做保温层,所述岩棉板和所述防水层复合后,大幅度提高本发明的整体保温隔热和防水性能。

所述多功能结构层采用保温、防水、隔音工艺,与外侧板1紧密结合,与传统墙板比,基本杜绝了墙体渗漏等问题,隔声性能优异、保温性能突出。

步骤四:形成所述多功能结构层后,将内侧板2的一侧与承力架3的另一侧通过第二锚钉7、螺栓或/和金属连接件固定连接,形成封闭的墙板结构。

步骤五:外侧板1的另一侧复合外饰层4,内侧板2的另一侧复合内饰层5;在外侧板1的另一侧按外墙饰面做法的相关标准规范加工形成外饰层4,在内侧板2的另一侧按照建筑内墙构造做法加工形成内饰层5,即可完成本发明装配式外墙板成品,提高产品质量,防止外饰层4和内饰层5的空鼓、开裂、脱落。

若外侧板1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外饰层4采用涂料饰面,施工顺序为:3-5mm专用抹面砂浆复合一层耐碱玻纤网格布—批刮腻子—打磨找补—涂刷封闭底漆—涂刷面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