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14525阅读:37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



背景技术:

后张法预应力梁是在构件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在预留孔道中穿入预应力筋并进行张拉,再利用锚具把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的端部,依靠构件端部的锚具将预应力筋的预张拉力传递给混凝土构件,使其产生预压应力,因此,在拆除后张法预应力梁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断裂的预应力筋及锚具会在预应力的作用下向端部弹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对后张法预应力梁进行了支撑及端部加固后,先切断梁内的钢绞线,再将预应力释放后的后张法预应力梁凿除,操作简单易行,而且保障了施工安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步骤如下:

s1:在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与原结构柱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斜撑;

s2:待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采用端盖包裹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悬挑端部;

s3:在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悬挑端部且与埋设的钢绞线相对应的位置钻孔,切断所述钢绞线后再凿除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内的预埋钢筋呈钝角设置,它由植入段和埋设段组成,若干所述预埋钢筋的植入段植入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或所述原结构柱内,所述预埋钢筋的埋设段设置于待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斜撑内,支模浇筑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使得所述预埋钢筋的埋设段锚固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内。

优选的,所述预埋钢筋的植入段垂直于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或所述原结构柱。

优选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斜撑的预埋钢筋与所述原结构柱内的主筋偏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端盖由贴合于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端面的底板,及围合于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侧面的侧板制成一体,所述端盖的侧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端盖采用厚度不小于3mm的钢板制成。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采用水钻在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端部打若干孔洞,所述孔洞的位置对应所述钢绞线的埋设位置,切断所述钢绞线后,利用人工风镐凿除所述后张法预应力梁。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的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首先,在后张法预应力梁与原结构柱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斜撑,它对后张法预应力梁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接着,将后张法预应力梁的端部用端盖包裹并固定,由于切割后的钢绞线及锚具会向梁端部弹射,端盖能够避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悬挑端部因受力崩裂而向四周迸溅,最后,在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悬挑端部钻孔以切断其内部埋设的钢绞线,安全释放预应力后再凿除后张法预应力梁,该拆除方法是在对后张法预应力梁进行了支撑及端部加固后,先切断梁内的钢绞线,再将预应力释放后的后张法预应力梁凿除,操作简单易行,而且保障了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张法预应力梁与钢筋混凝土斜撑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张法预应力梁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斜撑与原结构柱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后张法预应力梁10;端盖11;膨胀螺栓12;钢绞线15;孔洞16;原结构柱20;钢筋混凝土斜撑30;预埋钢筋31;植入段31a;埋设段31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施例以某地铁车站改建项目为例,如图1所示,后张法预应力梁10与原结构柱20垂直设置,后张法预应力梁10的横断面尺寸均为500mm×1000mm,混凝土强度为c40,梁内配筋为上排4根φ28mm主筋、下排8根φ28mm主筋,箍筋为φ10mm钢筋,箍筋间距为100mm~200mm,2根φ16mm腰筋,间距200mm,主筋、箍筋及腰筋均采用三级钢制成,梁内的预应力筋为2×7фs15.2(即2根,每根7股钢绞线,每股钢绞线直径d=15.20mm),预应力筋采用抗拉强度标准值fptk=1860mpa的高强低松弛钢绞线,单根截面积为140mm2,弹性模量es=1.95x105mpa。

下面结合图1和图4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在拆除后张法预应力梁10之前,在后张法预应力梁10与原结构柱20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斜撑30;

s2:待钢筋混凝土斜撑30的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采用端盖11包裹后张法预应力梁10的悬挑端部;

s3:在后张法预应力梁10的悬挑端部且与埋设的钢绞线15相对应的位置钻孔,切断钢绞线15后再凿除后张法预应力梁10。

本发明的一种后张法预应力梁的拆除方法,首先,在后张法预应力梁10与原结构柱20之间浇筑钢筋混凝土斜撑30,它对后张法预应力梁10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接着,将后张法预应力梁10的端部用端盖11包裹并固定,由于切割后的钢绞线15及锚具会向梁端部弹射,端盖11能够避免后张法预应力梁10的悬挑端部因受力崩裂而向四周迸溅,最后,在后张法预应力梁10的悬挑端部钻孔以切断其内部埋设的钢绞线15,安全释放预应力后再凿除后张法预应力梁10,该拆除方法是在对后张法预应力梁10进行了支撑及端部加固后,先切断梁内的钢绞线15,再将预应力释放后的后张法预应力梁10凿除,操作简单易行,而且保障了施工安全。

上述步骤s1中,钢筋混凝土斜撑30内的预埋钢筋31通过植筋方式分别与后张法预应力梁10和原结构柱20连接,钢筋混凝土斜撑30内的预埋钢筋31呈钝角设置,它由植入段31a和埋设段31b组成,具体施工过程详述如下:若干预埋钢筋31的植入段31a植入后张法预应力梁10或原结构柱20内,预埋钢筋31的埋设段31b设置于待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斜撑30内,支模浇筑钢筋混凝土斜撑30,使得预埋钢筋31的埋设段31b锚固于钢筋混凝土斜撑30内,实现钢筋混凝土斜撑30与后张法预应力梁10、原结构柱20之间的稳固连接。

其中,植入段31a垂直于后张法预应力梁10或原结构柱20,从而增大了钢筋混凝土斜撑30与后张法预应力梁10及原结构柱20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斜撑30与原结构柱20之间,以及钢筋混凝土斜撑30与后张法预应力梁10之间分别设置9根预埋钢筋31,并呈3排3列布设,以满足构件之间连接强度的要求,当然,也可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调整预埋钢筋31的数量。

如图4所示,钢筋混凝土斜撑30的预埋钢筋31与原结构柱20内的主筋偏位设置,避免预埋钢筋31植筋时与原结构柱20的主筋相碰,本实施例中钢筋混凝土斜撑30边缘相对于原结构柱20边缘偏移距离d约90mm。

上述钢筋混凝土斜撑30采用混凝土强度c35的细石混凝土浇筑而成,截面尺寸350mm×350mm,钢筋混凝土斜撑30内的主筋采用φ22mm钢筋,共8根,箍筋采用φ8mm钢筋,相邻两根箍筋间距100mm,主筋和箍筋均由三级钢制成。

步骤s2中,端盖11由贴合于后张法预应力梁10端面的底板,及围合于后张法预应力梁10侧面的侧板制成一体,且端盖11采用厚度不小于3mm的钢板制成,端盖11的侧板通过m12膨胀螺栓12固定于后张法预应力梁10侧面。

步骤s3中,采用水钻在后张法预应力梁10端部打若干孔洞16,孔洞16位置对应钢绞线15的埋设位置,以便于通过孔洞16切断钢绞线15,本实施例中,后张法预应力梁10端部打3个直径100mm的孔洞16,最后,利用人工风镐凿除后张法预应力梁10。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