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组合帐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9435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组合帐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帐篷,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组合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外出旅游露营逐渐成为首选的休闲方式。在外出旅游露营时,人们通常会需要更换衣物,但人们外出时采用的多人大型帐篷,每次有人需要更衣时,其他人员需要离开帐篷,使更衣显得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组合帐篷,所述多功能组合帐篷能够经过变换组合形成可供更衣的独立空腔。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组合帐篷,包括顶篷布、连接于顶篷布侧边的三个侧篷布和一个篷布门,每个所述侧篷布通过支撑杆组件实现支撑与合拢,其中与篷布门相邻的侧篷布为第一侧篷布,与篷布门相对的为第二侧篷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组合帐篷还包括与第一侧篷布内侧贴合设置的第一内篷布,所述第一侧篷布的上边沿与第一内篷布的上边沿通过缝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篷布在靠近篷布门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靠近第一内篷布的上边沿且与第一内篷布的上边沿平行,所述第一内篷布设有可控制开口开闭的固定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内篷布在靠近篷布门的一侧设有可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当开口打开时,两个所述第一内篷布通过翻折使连接结构相互配合,从而两个所述第一内篷布与第二侧篷布围成独立空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功能组合帐篷通过固定结构将开口开启后,将两第一内篷布沿着开口方向翻折,使两个第一内篷布上的连接结构相互配合并固定,从而使两个第一内篷布与第二侧篷布围成独立空腔,供人们换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结构在开口两端缝制连接的第一拉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链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不影响多功能组合帐篷的整体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结构为第二拉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链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不影响多功能组合帐篷的整体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功能组合帐篷还包括底部为倒锥体的移动支撑杆,所述第一内篷布在连接结构侧设有可供移动支撑杆穿设的支撑杆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支撑杆的设置有利于将内篷布固定支撑,使内篷布不会发生瘫倒。同时,移动支撑杆的底端为倒椎体,有利于移动支撑杆插入到地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支撑杆的侧壁设有环形凹槽以及卡接在环形凹槽中的橡胶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圈的设置增加了移动支撑杆和支撑杆套之间的摩擦力,使内篷布不会从移动支撑杆中滑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功能组合帐篷还包括与第二侧篷布内侧贴合设置的第二内篷布,所述第二侧篷布的上边沿与第二内篷布的上边沿通过缝制固定连接,所述侧篷布均设有网状通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状通风孔的设置能够加强多功能组合帐篷的通风性能合采光性能,之后在第二侧篷布上缝制第二内篷布,当两个第一内篷布翻折后相互配合连接时,两个第一内篷布与第二内篷布围成独立空腔,以供更衣使用,防止漏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内篷布和第二内篷布上边沿的一面均设有卡接块,所述第一内篷布和第二内篷布上边沿的另一面设有可供卡接块卡接的弹性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块和弹性环的设置方便了将内篷布卷起固定在侧篷布上端,增加了多功能组合帐篷的采光面积和通风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内篷布和第二内篷布底端与地面相触且第一内篷布和第二内篷布底部设有开口朝上的隔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端开口的隔袋的设置能够方便将一些沙填充到隔袋中,用来增加折叠帐篷与地面的固定能力,增加了折叠帐篷的抗风吹倒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袋内设有可装沙子的沙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沙袋装沙再将沙袋装入隔袋中,方便了隔袋的清理,沙袋中装沙较隔袋中装沙清理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上述多功能组合帐篷能够通过内篷布的翻折组合为野外更衣提供独立空间,同时整个操作过程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功能组合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侧篷布与顶篷布连接配合示意图;

图3为多功能组合帐篷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多功能组合帐篷将第二内篷布卷起后的内部正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为移动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内篷布和第二内篷布配合围成独立空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篷布;2、侧篷布;21、第一侧篷布;22、第二侧篷布;3、篷布门;4、支撑杆组件;5、网状通风孔;6、第一内篷布;61、开口;62、第一拉链;63、第二拉链;64、支撑杆套;65、隔袋;66、沙袋;7、第二内篷布;81、卡接块;82、弹性环;9、移动支撑杆;91环形凹槽;92、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组合帐篷,包括顶篷布1、连接于顶篷布1侧边的侧篷布2和篷布门3。每个所述侧篷布2通过支撑杆组件4实现支撑与合拢,其中与篷布门3相邻的侧篷布2为第一侧篷布21,与篷布门3相对的侧篷布2为第二侧篷布22。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正方形的顶篷布1,其中顶篷布1的三个侧边缝制有侧篷布2,相邻侧篷布2间也缝制连接固定,顶篷布1的另一个侧面缝制有篷布门3,篷布门3与相邻两侧的侧篷布2通过拉链连接方式连接,且拉链的连接头固定在篷布门3上端。同时侧篷布2和篷布门3均设有网状通风孔5。

如图1、图3、图4所示,多功能组合帐篷还包括与第一侧篷布21内侧贴合设置的第一内篷布6,第一侧篷布21的上边沿与第一内篷布6的上边沿通过缝制固定连接,第一内篷布6在靠近篷布门3的一端设有开口61,开口61靠近第一内篷布6的上边沿且与第一内篷布6的上边沿平行,第一内篷布6设有可控制开口61开闭的固定结构。两个所述第一内篷布6在靠近篷布门3的一侧设有可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多功能组合帐篷还包括与第二侧篷布22内侧贴合设置的第二内篷布7,所述第二侧篷布22的上边沿与第二内篷布7的上边沿通过缝制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当开口61打开时,两个所述第一内篷布6翻折后通过第二拉链63相互配合连接,两个第一内篷布6与第二内篷布7围成独立空腔。

如图5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为在开口6两端缝制连接的第一拉链62,连接结构为第二拉链63。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上端的一面设有卡接块81,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上端的另一面设有可供卡接块81卡接的弹性环82。

如图3和图7所示,多功能组合帐篷还包括底部为倒锥体的移动支撑杆9,所述第一内篷布6在第二拉链63旁设有可供移动支撑杆9穿设的支撑杆套64。其中移动支撑杆9的侧壁设有环形凹槽91以及卡接在环形凹槽91中的橡胶圈92,以增加移动支撑杆9和支撑杆套64之间的摩擦力。

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与地面相触且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上的隔袋65,同时在隔袋65中设有可装沙子的沙袋66。

在使用已经安装完的多功组合帐篷经过组合形成独立空腔的步骤如下:首先,将第一内篷布6的开口61处的第一拉链拉62开,将第一拉链61拉至自己需要的位置;其次,将第一内篷布6沿着开口方向翻折,将两个第一内篷布6通过第二拉链63连接配合,使第一内篷布6与第二内篷布7围成独立空腔;最后,将第一内篷布6的支撑杆套64中的移动支撑杆9插入地面,将独立空腔稳定,同时,在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底端设置的隔袋65以及隔袋65中的沙袋66也加强了独立空腔的稳定性。

当不需要使用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时,可以将隔袋65中的沙袋66取出后,将两第一内篷布6和第二内篷布7向上卷起,并通过卡接块81和弹性环82的设置将内篷布固定在第一侧篷布21和第二侧篷布22的上端,增加了多功能组合帐篷的采光面积和通风面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