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柱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6643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立柱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托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柱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托架又叫框架或者支撑体,其一般由支架、立柱、横梁和挂件组成,面板通过支撑体固定于主体支撑(例如水泥墙体),进而形成具有架空空间的贴面墙,这样在架空空间内可以填充填充物,由于填充物与支撑体的可分离性,即可保证支撑体具有良好的耐用性,也可使得填充物具有很好的可变换性,当然也可更换不同厚度及不同性能的面板,这些都将使得贴面墙具有使用寿命长、耗能少、施工简单等特点,因为被广泛应用。

在支撑体的搭建过程中,根据不同房屋实际高度需要经常调节立柱相对主体支撑的位置,例如需要左右移动立柱或者上下移动立柱,现有技术中,一般在立柱上或者支架上设置多个横向和/或纵向的条形调节孔,固定螺钉通过在该条形调节孔内移动,进而调节立柱的位置,但是由于在立柱上设置条形调节孔容易导致立柱的结构强度不够,因此条形调节孔经常是开设于支架上,但是由于条形调节孔多为横向和/或纵向设置,这使得立柱只能在横向和/或纵向方向上移动,这使得立柱在其调节方向上受到限制,进而使得立柱的适用性较差,另外设置过多的条形调节孔,尤其是横向和纵向交错设置,将使的支架的结构强度降低,进而影响整个支撑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平面内360度自由调节立柱的立柱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立柱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件和设于支架的主调节孔,调节件内置于主调节孔且能够相对其转动,调节件开设有贯穿该调节件的副调节孔,螺栓穿设于副调节孔内且可沿其移动。

其中,副调节孔为条形调节孔,条形调节孔的一端位于调节件的中部,条形调节孔的另一端延伸至调节件的外周面。

其中,调节件设有凸块和凸沿,凸块内置于主调节孔内且能够相对其转动,凸沿抵接位于主调节孔周围的支架的固定面。

其中,凸沿的抵接面设有第一卡槽,支架的固定面设有第一卡凸,第一卡凸卡在第一卡槽内以使调节件不能相对主调节孔转动。

其中,第一卡凸和第一卡槽的延伸方向均与调节件转动的切线垂直。

其中,主调节孔的内壁面设有第二卡槽,调节件的外周面设有第二卡凸,第二卡凸卡在第一卡槽内以使调节件不能相对调节孔转动。

其中,第二卡凸和第二卡槽的延伸方向均与调节件转动的切线垂直

其中,还包括防滑块,防滑块设有供螺栓穿过的防滑孔,螺栓依次穿设于防滑孔、副调节孔和立柱的固定孔以使立柱固定于支架。

其中,防滑块接触调节件的一面设有第三卡槽,调节件设有第三卡凸,第三卡凸卡在第三卡槽内以使螺栓不能沿副调节孔移动。

其中,第三卡凸和第三卡槽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螺栓沿副调节孔移动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立柱调节装置,其结构包括调节件和设于支架的主调节孔,调节件内置于主调节孔,且调节件能够在主调节孔转动,调节件开设有贯穿该调节件的副调节孔,螺栓穿设于副调节孔内且可沿其移动,这样在对立柱进行调节时,可根据需要转动主调节孔内的调节件到任意位置,这样就使得随调节件转动的副调节孔可停留在转动平面的任意方向,再结合螺栓能够沿副调节孔移动,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转动平面内的任意方向上调节立柱的位置,增强立柱的适用性,进而增加立柱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的安装于立柱的立柱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立柱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防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立柱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立柱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的防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

1-立柱、11-固定孔;

2-支架、21-主调节孔、22-第一卡凸、23-第二卡槽;

3-调节件、31-副调节孔、32-凸块、33-凸沿、34-第一卡槽、35-第三卡凸、36-第二卡凸;

4-防滑块、41-防滑孔、42-第三卡槽、43-防滑槽;

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柱调节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如图1和图2所示,其结构包括调节件3和主调节孔21,主调节孔21为圆孔,调节件3内置于主调节孔21且能够相对其转动,调节件3开设有贯穿其上下面的副调节孔31,副调节孔31为条形调节孔,条形调节孔的一端位于调节件3的中部,条形调节孔的另一端延伸至调节件3的外圆周面,螺栓5穿设于副调节孔31内且可沿其移动。主调节孔21开设于支架2上,具体的,支架2具有开口凹槽,立柱1卡在开口凹槽内,开口凹槽的两侧壁均开设有所述主调节孔21,立柱1对应主调节孔21处开设有固定孔11,螺栓5依次穿设于副调节孔31和固定孔11内即可实现立柱1与支架2的固接。

如图1和图3所示,调节件3设有凸块32和凸沿33,凸块32内置于主调节孔21内且能够相对主调节孔21转动,凸沿33抵接位于主调节孔21周围的支架2的固定面,也即是凸沿33抵接环绕主调节孔21的开口凹槽的侧壁的外面。在对立柱1进行调节时,可根据需要转动主调节孔21内的调节件3到任意位置,这样就使得随调节件3一起转动的副调节孔31可停留在转动平面的任意方向,待副调节孔31转动到需要的方位后,螺栓5插入副调节孔31内并能够沿副调节孔31来回移动,这样即可调节该方向上立柱1相对支架2的位置,到调整到位后,旋紧螺钉使其末端旋入支架2的固定孔11内,即可将调整好的立柱1固定于支架2上,这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转动平面内的任意方向上调节立柱1的位置,增强立柱1的适用性,进而增加立柱1的使用范围,而且调整快速方便,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在将调整好的立柱1固定于支架2上后,为防止调节件3在主调节孔21转动,凸沿33的抵接面设有多个均匀环形排布的第一卡槽34,支架2的固定面设有与第一卡槽34对应的第一卡凸22,第一卡槽34和第一卡凸22的形状均为齿牙形,待调节件3转动到位后,第一卡凸22卡在第一卡槽34内,以防调节件3相对主调节孔21转动,这样可有效增强立柱1调节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增强立柱1调节后的稳定性,第一卡凸22和第一卡槽34的延伸方向均与调节件3转动的切线垂直。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待立柱1调节好,螺栓5将立柱1固定在支架2上后,为防止螺栓5沿副调节孔31移动,在螺栓5的螺帽与调节件3之间设有防滑块4,为增强防滑效果,防滑块4设有供螺栓5穿过的防滑孔41,防滑块4接触调节件3的一面设有多个均匀排布的第三卡槽42,调节件3设有与第三卡槽42对应的第三卡凸35,第三卡槽42和第三卡凸35的形状均为齿牙形,待螺栓5将立柱1固定在支架2上时,将第三卡凸35卡在第三卡槽42内,然后螺栓5依次穿设于防滑孔41、副调节孔31和立柱1的固定孔11,进而将立柱1固定于支架2。进一步增强螺栓5固定的稳定性,第三卡凸35和第三卡槽42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螺栓5沿副调节孔31移动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支架2还设有多个固定孔11和常规的调节孔,以增强立柱1与支架2固接的牢固性。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柱调节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二,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方案,采用实施例1进行解释,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将调整好的立柱1固定于支架2上后,为防止调节件3在主调节孔21转动,主调节孔21的内壁面设有多个均匀环形排布的第二卡槽23,调节件3的外周面设有与第二卡槽23对应的第二卡凸36,第二卡槽23和第二卡凸36的形状均为齿牙形,待调节件3转动到位后,第二卡凸36卡在第二卡槽23内,以防调节件3相对主调节孔21转动,这样可有效增强立柱1调节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进一步增强立柱1调节后的稳定性,第二卡凸36和第二卡槽23的延伸方向均与调节件3转动的切线垂直。

如图5至图7所示,待立柱1调节好,螺栓5将立柱1固定在支架2上后,为防止螺栓5沿副调节孔31移动,在螺栓5的螺帽与调节件3之间设有防滑块4,防滑块4为长条形块,防滑块4的长度大于主调节孔21的直径,使得防滑块4的两端卡在位于主调节孔21周围的立柱上。为增强防滑效果,防滑块4设有供螺栓5穿过的防滑孔41,防滑块4接触调节件3的一面设有多个均匀排布的防滑槽43。待螺栓5将立柱1固定在支架2上时,螺栓5依次穿设于防滑孔41、副调节孔31和立柱1的固定孔11,进而将立柱1固定于支架2。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