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6628阅读:3874来源:国知局
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用具,特别涉及一种脚手架。



背景技术:

脚手架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包括门式钢管脚手架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等,其中门式钢管脚手架因为架体小、重量轻、移动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仓库、图书馆和生产车间等地方。

门式脚手架主要包括两个类门型的支撑架以及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架顶端上的踩踏板,两个支撑架相应的侧边之间以及支撑架自身的两个侧边之间设置有固定装置。在作业人员使用这种脚手架工作时,首先将脚手架挪移到预定的位置上,然后爬上踩踏板进行工作,其中,脚手架上大都未设置用于作业人员爬上踩踏板的装置,所以作业人员大都是通过借助支撑架上的一些支撑部位沿竖直方向爬上踩踏板或借助一些外部设备(如凳子等)爬上踩踏板,而门式脚手架一般重量较轻,当作业人员借助支撑架以竖直方向爬上踩踏板时,工作人员的所处位置远离脚手架的中心,脚手架很容易因作业人员攀爬时的拉力过大而导致不稳定,从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手架,其具有能使作业人员较为安全的攀爬上踩踏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脚手架,包括两个类门型的支撑架以及固定连接于两个支撑架顶部的踩踏板,所述踩踏板的中部开设有矩形通孔,矩形通孔的边沿上铰接有用于遮挡通孔的盖板,所述脚手架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两个支撑架之间的直梯,所述支撑架包括外框、位于外框内侧的内框,外框和内框通过连杆固定连接,内框的下方竖直向下连接有两个第一铰接板,第一铰接板上开设有第一铰接孔,直梯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方杆以及连接于两根方杆之间的连杆,方杆的两端开设有连接孔,第一铰接孔以及连接孔中穿设有销轴,销轴的尾端连接有弹簧卡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脚手架时,打开弹簧卡销,抽出销轴,将直梯当前端支撑到地面上,然后工作人员可以踩着直梯,推开盖板,进而登上踩踏板。相比现有的脚手架攀登方式,人距离脚手架的中心较近,同时不需要向脚手架的侧边施加拉力,人对支撑架的施力近似于垂直于踩踏板,攀登时脚手架较为稳定,攀登较为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踩踏板的四角下方分别设置有固定件用于与支撑架连接,固定件包括开口朝上的用于卡套于外框上的“U”型锁环、竖直设置在踩踏板上的螺纹杆以及配合螺纹杆的蝶形螺母,锁环的一端与踩踏板铰接且另一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在螺纹杆上的第一固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远距离运输脚手架或存放脚手架时,可以将踩踏板拆除,然后将两个支撑架拆开叠放,运输、存放均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框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有刹车滑轮,支撑杆位于刹车滑轮的上方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套设于支撑杆上的固定管、一端铰接于固定管侧边的固定杆以及一端铰接于固定杆中部且另一端铰接于支撑杆下方的连接杆,连接杆铰接支撑杆的一端位于固定管下方,固定管的侧边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中配合有顶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管沿支撑杆向上移动时,固定杆背离支撑杆的一端将逐渐靠向地面,当固定杆的端部抵接地面时,通过顶丝将固定管固定在支撑杆上,此时固定杆可起到支撑脚手架的作用,同时增加脚手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该脚手架可较安全的用于光滑地面作业。

当固定管沿支撑杆向下移动时,固定杆背离支撑杆的一端将背离地面向上移动。当固定杆移动到其行程的底端时,固定杆背离支撑杆的一端将脱离地面,并且,固定杆背离支撑杆的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三铰接板的高度,此时脚手架可通过刹车滑轮被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背离支撑杆的一端设置为楔形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楔形端更容易陷入地面中,对脚手架的支撑作用较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个剪刀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剪刀撑进一步提高了两个支撑架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整个脚手架的稳定性,使用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脚手架时,打开弹簧卡销,抽出销轴,将直梯当前端支撑到地面上,然后工作人员可以踩着直梯,推开盖板,进而登上踩踏板。相比现有的脚手架攀登方式,人距离脚手架的中心较近,同时不需要向脚手架的侧边施加拉力,人对支撑架的施力近似于垂直于踩踏板,攀登时脚手架较为稳定,攀登较为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脚手架的轴测图;

图2是脚手架的部分爆炸视图一;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脚手架的部分爆炸视图二;

图5是图4中的B部放大图;

图6是脚手架另一个角度的轴测图;

图7是脚手架的部分爆炸视图三;

图8是图7中的C部放大图。

图中,1、支撑架;11、外框;12、内框;121、铰接板;1211、第一铰接孔;14、支撑杆;141、第三铰接板;2、踩踏板;21、固定件;211、锁环;212、螺纹杆;213、蝶形螺母;214、通孔;2141、凸边;215、盖板;3、剪刀撑;4、直梯;41、连接孔;5、销轴;51、弹簧卡销;6、固定装置;61、固定管;610、第二铰接板;612、固定孔;613、顶丝;62、固定杆;621、第三铰接孔;63、连接杆;7、刹车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同1所示,一种脚手架,包括两个类门型的支撑架1以及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架1顶部的踩踏板2,其中,两个支撑架1相应的竖直方向的边之间通过剪刀撑3可拆卸连接,两个支撑架1之间还可拆卸连接有一个直梯4。

如图2-3所示,支撑架1包括门型的外框11和内框12,外框11和内框12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其中,内框12的水平方向的边上固定连接两个类矩形的第一铰接板121,两个第一铰接板121的板面垂直于所在边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一铰接板121上均设置有第一铰接孔1211。上述直梯4包括两个方杆以及固定连接两个方杆的连杆,两个方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孔41,直梯4的两个方杆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同一支撑架1上的两个第一铰接板121之间的距离,直梯4两端分别通过穿设于第一铰接孔1211和连接孔41的销轴5连接两个支撑架1,其中销轴5配套设置有用于固定销轴的弹簧卡销51。当使用该脚手架时,可通过拆卸其中的一根销轴5,并使该销轴5所对应的直梯4的端部落地,工作人员便可通过蹬踩直梯4爬上踩踏板2;或者,将两根销轴5全部拆卸,即可单独使用直梯4。直梯4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脚手架的适用范围。

如图4-5所示,踩踏板2为矩形结构,踩踏板2的下表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固定件21,固定件21包括沿踩踏板2长度方向排布的“U”型的锁环211和螺纹杆212,其中锁环211的一端与踩踏板2的下表面铰接,另一端一体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孔2111,螺纹杆212沿垂直于所在面的方向固定设置在踩踏板2的下表面,在锁环211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固定孔2111可套入螺纹杆212,然后通过蝶形螺母213使锁环211和螺纹杆212固定连接。固定件21用于扣住支撑架1的外框11的顶边,从而使踩踏板2与支撑架1固定连接。

如图6所示,踩踏板2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一个矩形的通孔214以及与通孔214适配的盖板215,其中通孔214的长度方向与踩踏板2的长度方向平行,通孔214的长度与踩踏板2的长度相同。通孔214其中一个长度方向的边上设置有凸边2141,另一个长度方向的边通过合页铰接盖板215。当盖板215盖在通孔214上时,盖板215的自由端搭在凸边2141上,并且,盖板215的上表面与踩踏板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个平面。

当直梯4单端落地时,工作人员可通过直梯4穿过通孔214蹬上踩踏板2,并且在工作人员蹬上踩踏板2的过程中,直梯4与支撑架1和地面组成三角支撑结构,使工作人员可以更稳定的蹬上踩踏板2。

如图7-8所示,两个支撑架1的外框11的竖直方向的边命名为支撑杆14,支撑杆14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刹车滑轮7,支撑杆14靠近刹车滑轮7的部位设置有固定装置6,固定装置6包括套设在支撑杆14上的固定管61,与固定管61侧面铰接的固定杆62,以及连接固定杆62与支撑杆14的连接杆63。

其中,固定管61的侧边设置有第二铰接板610,固定管61上相对第二铰接板的位置上设置有螺纹孔,螺纹孔中配合有顶丝613,当拧紧顶丝613时,可使顶丝613紧紧抵住支撑杆14的侧面,从而使固定管61与支撑杆14固定连接。固定杆62一端与第二铰接板610铰接,另一端设置为楔形端。固定杆62上还设置有一个第三铰接孔621,支撑杆14上设置有与第三铰接孔621对应的第三铰接板141,连接杆63的一端与第三铰接孔621铰接,另一端与第三铰接板141铰接,并且连接杆63的长度大于第三铰接孔621与第二铰接板610之间的距离。

当固定管61沿支撑杆14向上移动时,固定杆62的楔形端将逐渐靠向地面,当固定杆62的楔形端抵接地面时,通过顶丝613将固定管61固定在支撑杆14上,此时固定杆62可起到支撑脚手架的作用,同时,楔形端的设置可增加脚手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该脚手架可较安全的用于光滑地面作业。

当固定管61沿支撑杆14向下移动时,固定杆62的楔形端将背离地面向上移动。当固定杆62移动到其行程的底端时,楔形端将脱离地面,并且,楔形端的高度大于第三铰接板141的高度。此时脚手架可通过刹车滑轮7被移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