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5935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制构件配模领域,尤其是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迅猛发展,装配式建筑正逐渐替代传统建造方式,预制构件技术发展快速。

装配式建筑具有快工期、受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在实际的构件加工过程中,预制构件生产所需模板对构件外观质量、成本影响较大。模板的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抗变形能力等决定着预制构件的成型质量,模板的制作、周转分摊成本影响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

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

(1)传统金属模板造价高、通用性差。

(2)传统木模板周转率低,精度不能满足要求。

(3)传统模板不能实现自动化、数字化。

(4)人工进行木模板尺寸的切割、拼装,效率低、误差大。

(5)传统木模板易变形,影响预制构件外观质量。

(6)传统金属模板自重大、拼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传统金属模板自重大、拼装不方便、造价高、通用性差,传统木模板易变形、影响预制构件外观质量、周转率低、精度不能满足要求,人工进行木模板尺寸的切割、拼装,效率低、误差大,传统模板不能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它包括模板骨架、模板面板和预制构件模台,预制构件模台上设置有模板骨架和模板面板,模板骨架和模板面板之间通过钻尾钉连接固定;其中模板骨架由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和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组成,模板面板采用覆塑模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覆塑模板作为模板面板,保证了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覆塑模板具有表面平整、不易变形特点,提高了模板的周转率,减少分摊成本。覆塑模板具有表面塑料具有憎水性,取消模板表面脱模剂,节约成本覆塑模板。与传统构件厂相比,无需划线机设备,减少设备投资。

进一步地,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和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上预留拼装所需安装孔,钻尾钉穿过预留安装孔连接于模板骨架和模板面板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预留的安装孔快速对接拼装,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和覆塑模板的所需规格尺寸分别通过数字化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加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数字化加工保证模板尺寸的准确度及精度,减少人工投入。

进一步地,钻尾钉采用短型钻尾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穿透覆塑模板,保证了模板面板面的光滑度、平整度。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数字化机械设备,对冷弯薄壁型钢、覆塑模板材料进行数字化加工,达到快速精准配模,提高了模板的精度、减少人工使用量,提高了模板加工效率、降低模板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的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与覆塑模板的连接节点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预制构件的数字化配模模板系统包括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1、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2、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6、覆塑模板4、钻尾钉3和预制构件模台5。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1、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2、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6作为模板骨架,覆塑模板4作为模板面板,模板骨架与模板面板之间通过钻尾钉3进行连接固定,模板骨架和模板面板分别设置于预制构件模台5上。其中,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1、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2、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6通过数字化机械设备,通过导入的CAD图纸或它们所需的规格尺寸进行自动化加工。覆塑模板4根据所需模板面板尺寸采用数字化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切割。

如图3-4所示,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2预留安装孔,能够快速拼装,钻尾钉3穿过预留安装孔将竖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2与覆塑模板4进行固定,采用短型钻尾钉不穿透覆塑模板4,保证了模板面板面的光滑度、平整度。横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1、斜向C型冷弯薄壁型钢6与覆塑模板4的连接节点结构同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覆塑模板4作为面板保证了构件的外观质量;采用数字化加工保证模板尺寸的准确度及精度;模板骨架及面板采用数字化加工,减少人工投入;与传统构件厂相比,无需划线机设备,减少设备投资;利用预留的安装孔快速对接拼装,提高工作效率;覆塑模板4具有表面平整、不易变形特点,提高了模板的周转率,减少分摊成本;覆塑模板4具有表面塑料具有憎水性,取消模板表面脱模剂,节约成本。

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