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255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塔架作为一种新兴结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现有技术针对混凝土塔架模具部分尚未有成熟定型的模具样式,现有的混凝土塔架模具一般包括内模、外模、顶模及底模,在此顶模及底模也可以称之为端模,顶模部分包括一顶板及用于增强顶板刚度的两个竖向环形钢板,两个竖向环形钢板垂直安装在顶板上,以防止顶板变形,顶板上需要开孔用来排气或者放置其他构件,但是由于两个竖向环形钢板具有一定的厚度占据了顶板的位置,影响顶板上设置开孔或放置其他构件,且采用环形钢板加固的方式因整个侧壁为整体的钢板,使得钢材上存在浪费,施工不便。

底模部分,在浇筑时,需要预先浇筑混凝土平台作为底模,待混凝土平台凝结后才可进行浇筑,耽误现场的施工时间,在更换场地时混凝土平台不能一起运走,且难以保证加工后的混凝土塔架两端的平整度。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能够增大环形板的利用空间,节约材料及施工时间,施工方便,易于搬运,保证加工后混凝土塔架两端的平整度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端模结构,包括:环形板,包括内环侧边、外环侧边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环形桁架结构体,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环形桁架结构体包括第一环形桁架及第二环形桁架,第一环形桁架临近内环侧边设置,第二环形桁架临近外环侧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表面为平面,环形板上设置有通孔,通孔贯穿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端模结构进一步包括加劲肋,加劲肋连接于第一环形桁架及第二环形桁架,或者连接于第一环形桁架、第二环形桁架及环形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加劲肋包括横向加劲肋及纵向加劲肋,横向加劲肋的两端连接在第一环形桁架与第二环形桁架之间,纵向加劲肋分别连接于环形板及横向加劲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环形桁架与第二环形桁架通过连接部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环形桁架及第二环形桁架垂直于环形板的第二表面设置,第一环形桁架与第二环形桁架之间进一步设置有支撑部件,支撑部件为单斜杆支撑、交叉杆支撑或人字杆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环形桁架结构体进一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三环形桁架,第三环形桁架设置于第一环形桁架与第二环形桁架之间;第一环形桁架、第二环形桁架及一个或更多个第三环形桁架垂直于第二表面设置;或者,第一环形桁架、第二环形桁架及一个或更多个第三环形桁架中的至少一个环形桁架倾斜于第二表面设置,且相邻两个环形桁架轴向上的一端相交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环形桁架结构体在周向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桁架单元拼接而成;和/或,环形板在周向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件依次拼接而成;或者,端模结构在周向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端模结构单元拼接而成,端模结构单元包括一体的桁架单元及板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塔架模具,包括内模、外模、顶模及底模,内模及外模为同心设置的筒状结构且两者之间围成了环形浇筑空间,顶模及底模分别安装在环形浇筑空间的上端及下端,顶模和/或底模采用上述端模结构;

当顶模采用上述端模结构时,第一表面压接在环形浇筑空间的上端;

当底模采用上述端模结构时,第一表面封闭在环形浇筑空间的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当顶模采用上述端模结构时,混凝土塔架模具进一步包括一压杆,压杆压设在第二表面上且两端均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内模及外模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采用环形桁架结构体替代竖向环形钢板,增大环形板的利用空间,以利于环形板上设置更大的排气孔或者放置其他构件,保证模具整体的排气效果且节约材料、结构质量轻、施工方便。

进一步的,将环形板与环形桁架结构体配合使用,使得环形板稳定不易变形,进而保证加工后的混凝土塔架两端面的平整度。

进一步的,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模结构替代传统的底模时,易于搬运,且能够节约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外环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连接部件在环形桁架结构体上的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连接部件在环形桁架结构体上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连接部件在环形桁架结构体上的又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塔架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环形板;11-内环侧边;12-外环侧边;13-第一表面;14-第二表面;

2-环形桁架结构体;21-第一环形桁架;211-第一弦;212-腹杆;212a-竖杆;212b-斜杆;22-第二环形桁架;221-第二弦;222-腹杆;222a-竖杆;222b-斜杆;

3-通孔;

4-加劲肋;41-横向加劲肋;42-纵向加劲肋;

5-连接部件;6-支撑部件;7-隅撑;8-吊点;9-支点;

10-顶模;20-内模;30-外模;40-底模;50-压杆;60-紧固件;70-浇筑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模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包括:环形板1及环形桁架结构体2,环形板1包括内环侧边11、外环侧边12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3及第二表面14,环形桁架结构体2设置在环形板1的第二表面14上,环形桁架结构体2包括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第一环形桁架21临近环形板1的内环侧边11设置,第二环形桁架22临近环形板1的外环侧边12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模结构及混凝土塔架模具,采用环形桁架结构体替代竖向环形钢板,增大环形板1的利用空间,以利于环形板1上设置更大的排气孔或者放置其他构件,保证模具整体的排气效果且节约材料、结构质量轻、施工方便。将环形板1与环形桁架结构体2配合使用,使得环形板1稳定不易变形,进而保证加工后的混凝土塔架两端面的平整度。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模结构替代传统的底模时,易于搬运,且能够节约施工时间。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环形板1为圆环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3及第二表面14,第一表面13优选为平面,进一步保证加工后的混凝土塔架两端面的平整度。在环形板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3,多个通孔3沿着环形板1的周向间隔分布,通孔3贯穿第一表面13及第二表面14。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表面14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非平面形式,如具有凹槽或凸起的类平面形式。

环形桁架结构体2为圆环形桁架结构体,环形桁架结构体2与环形板1同轴设置,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一侧焊接在环形板1上。环形桁架结构体2包括两个环形桁架,分别为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均呈圆环形。第一环形桁架21包括圆环形第一弦211及多个腹杆212,在第一环形桁架21的环形面上多个腹杆212按照预定的形状排布。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环形桁架21的环形面上多个腹杆212与第一弦211构成多个三角形框。

第二环形桁架22包括圆环形第二弦221及多个腹杆222,在第二环形桁架22的环形面上多个腹杆222按照预定的形状排布。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外环面的局部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环形桁架22的环形面上多个腹杆222与第二弦221构成多个三角形框。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环形桁架21的腹杆212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腹杆222的数量由实际端模大小及受力情况等决定,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桁架21的腹杆212的数量与第二环形桁架22的腹杆222数量一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分别包括第三弦和第四弦均靠近环形板1设置,此时第一环形桁架21的腹杆212连接于第一弦211与第三弦之间,第二环形桁架22的腹杆222连接于第二弦221与第四弦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桁架21的腹杆212包括竖杆212a和斜杆212b,竖杆212a和斜杆212b按照预定的形状排布,竖杆212a和/或斜杆212b与环形板1的连接点的连线与第一弦211同轴。第二环形桁架22的腹杆222包括竖杆222a和斜杆222b,竖杆222a和斜杆222b按照预定的形状排布,竖杆222a和/或斜杆222b与环形板1的连接点的连线与第二弦221同轴。将腹杆212与第一弦211的连接点定义为第一节点,相邻两个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环形桁架21区域定义为第一节间。将腹杆222与第二弦221的连接点为定义为第二节点,相邻两个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二环形桁架22区域定义为第二节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桁架21临近环形板1的内环侧边11设置,第二环形桁架22临近环形板1的外环侧边12设置,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均垂直环形板1的第二表面14,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形成两道加强结构,支撑传递来自环形板1的力。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件5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上的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连接有连接部件5,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通过连接部件5连接,连接部件5为水平连接杆,水平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环形桁架21的第一弦21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第二弦221上,水平连接杆采用钢管制成,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节点位置处连接水平连接杆,连接方式为将相对应的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一对一连接,通过设置连接部件5可以有效减小环形板1外边缘的向下变形,使得端模结构的变形符合设置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部件5可为钢管但并不限于钢管,也可采用其他钢材,如钢筋,设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荷载计算来确定,并不限于节点一对一均连接有水平连接杆,也可以相隔几个节间连接;连接方式也并不限于对应节点一对一的连接,例如,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件5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上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连接部件5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水平连接杆斜向连接的方式,或者,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件5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上的又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连接部件5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水平连接杆交叉连接的方式等。或者,还可以采用上述连接方式的任意组合,上述各方式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上宜均匀对称布置。

同时,连接部件5所在的位置并不限于在第一环形桁架21的第一弦21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第二弦221处,可以设置在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中间位置,也可采用在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两根或两根以上水平连接杆呈两层或多层分布的连接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件5还可以为整块型材,将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连接,可选的,整块型材可以作为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第一弦211及第二弦221,使得端模整体构成类箱型结构,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第一环形桁架21临近环形板1的内环侧边11设置,第二环形桁架22临近环形板1的外环侧边12设置,使得环形板1可以在中间适当部位开设更大的通孔3,且可以灵活的布置通孔3,以用来浇筑时排气,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杆件可灵活布置,有较大灵活的空间放置构件及浇筑振捣混凝土,施工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环形板1及环形桁架结构体2并不限于圆环形,也可以为椭圆环形、多边环形等,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所进行调整,环形板1及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环形截面形状相同且同轴设置,能够使得端模结构的稳定性更好,但并不限于上述形式,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板1可以采用十二边环形板,环形桁架结构体2采用圆环形桁架结构体,二者轴线略有偏差,也可满足使用要求。第一环形桁架21并不限于临近环形板1的内环侧边11设置,第二环形桁架22并不限于临近环形板1的外环侧边12设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布置在靠近环形板1中间的位置,且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一侧也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在环形板1上,环形板1可用型材和环形桁架结构体2连接,型材可与环形板1焊接,然后再用螺栓与环形桁架结构体2连接。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端模结构进一步包括加劲肋4,加劲肋4连接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及环形板1之间,加劲肋4具体包括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均为板状结构,横向加劲肋41的两端连接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具体连接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相对应的腹杆212及腹杆222上,横向加劲肋41的底端固定在环形板1上,纵向加劲肋42连接于环形板1及横向加劲肋41,具体的,纵向加劲肋42具有两相垂直的端面,两相垂直的端面分别连接在横向加劲肋41及环形板1上,加劲肋4的设置既增加了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稳定性,同时增加环形板1的刚度,保证环形板1的平整度,进而保证浇筑后的混凝土塔架端头的平整度,加劲肋4的数量及位置应根据具体受力情况及工艺要求决定,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可均由钢板制成,以保证端模结构整体的稳定和施工工艺即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并不仅限定为板状结构,还可以采用角钢等型材。

可以理解的是,加劲肋4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上述形式,还可以采用只一个横向加劲肋41的形式,或者一个横向加劲肋41加上两个纵向加劲肋42的形式,两个纵向加劲肋42被分别设置在横向加劲肋的两侧,能够增加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稳定性,增加环形板1的刚度均可。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还进一步设置有支撑部件6,支撑部件6为交叉杆支撑,即两个中部相互交叉设置的杆件组成,两个交叉设置的杆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连接,具体的,两个交叉设置的杆件呈X形状,两个杆件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环形桁架21的第一节点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第二节点连接,两个杆件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腹杆的远离第一弦211或第二弦221的端部连接。支撑部件6能够增加环形桁架结构体2的稳定性,支撑部件6的数目可以根据具体荷载来确定,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可以相隔几个节间设置一个支撑部件6。支撑部件6并不仅限于交叉杆支撑,也可以采用单斜杆支撑或人字杆支撑。单斜杆支撑即只设置一个杆件,杆件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节点上,另一端连接在相应第二节点所在腹杆的远离第二弦221的端部,或者,杆件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节点上,另一端连接在相应第一节点所在腹杆的远离第一弦211的端部。人字杆支撑即设置两个杆件,两个杆件的一个端部相交,人字杆支撑的两个杆件的相交点位于连接部件5上,两端分别连接在连接部件5与所在第一节点及第二节点对应的腹杆的远离第一弦211或第二弦221端部,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设置支撑部件6的同时还可以设置加劲肋4,加劲肋4包括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支撑部件6与加劲肋4同时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形板1的稳定性,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加劲肋4宜与支撑部件6间隔设置,避免支撑部件6与加劲肋4相互干涉。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连接部件5之间、以及第二环形桁架22与连接部件5之间还连接有隅撑7,第一环形桁架21与连接部件5之间的隅撑7与第二环形桁架22与连接部件5之间的隅撑7对称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环形桁架21与连接部件5之间、以及第二环形桁架22与连接部件5之间的隅撑7的数目可以根据具体荷载所得计算结果来确定,可以根据具体载荷所得计算结果相隔几个节间连接隅撑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连接部件5之间、以及第二环形桁架22与连接部件5之间连接有隅撑7的同时,还可以在环形板1上还设置有加劲肋4,加劲肋4包括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加劲肋4连接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及环形板1之间,以提高端模结构的稳定性,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加劲肋4宜与隅撑7间隔设置,避免隅撑7与加劲肋4相互干涉。

为了便于吊装,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环形桁架21的第一弦21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第二弦221上设置有吊点8,可根据具体荷载选择吊点8位置及数量,要保证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上对称分布,端模结构在吊装时,环形桁架结构体2作为传力结构最终将力传递给吊点8处。环形桁架结构体2能够很好的传递荷载,使荷载通过环形桁架结构体2传递到吊点8处,从而保证端模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能。正常工作时,环形桁架结构体2也能有效的维持端模结构的稳定性能,保证有足够的强度来承载和阻止变形。

有一些实施例中,端模结构也可不设置连接部件5,即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省略了连接部件5,例如图9所示,当端模结构作为底模使用时较多情况采用图9所示的结构。图9所示端模结构的构造与图1所示的端模结构的构造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未设置连接部件5。

当一些实施例中端模结构采用图9所示的构造时,其径向截面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图10至图12所示的结构。其中图10与图6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省略了连接部件。图11与图7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省略了连接部件。图12中端模结构的径向截面的结构为第一环形桁架21与环形板1之间以及第二环形桁架22与环形板1之间连接有隅撑7,第一环形桁架21与环形板1之间的隅撑7与第二环形桁架22与环形板1之间的隅撑7对称布置,隅撑7的数目可以根据具体荷载所得计算结果来确定,可以根据具体载荷所得计算结果相隔几个节间连接隅撑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环形板1上设置加劲肋4,加劲肋4包括横向加劲肋41及纵向加劲肋42,加劲肋4连接在环形桁架结构体2及环形板1之间,以提高端模结构的稳定性。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加劲肋4宜与隅撑7间隔设置,避免隅撑7与加劲肋4相互干涉。

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桁架21的第一弦211及第二环形桁架22的第二弦221处布置有支点9,支点9的位置和个数根据计算和现场情况决定,宜沿平面对称分布,便于对塔架模具的支撑。当这些实施例中的端模结构作为底模使用时,上部混凝土荷载施加端模结构的环形板1上,环形板1将载荷通过环形桁架结构体2传递到下部支点9进而传递到地面。

上述各实施例的环形桁架结构体2均包括两个桁架,即均包括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形桁架结构体2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环形桁架,第三环形桁架设置在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例如,可以包括四个桁架,分别为第一环形桁架21、第二环形桁架22及两个第三环形桁架,两个第三环形桁架设置在第一环形桁架21与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四个环形桁架由环形板1的内环侧边11向外环侧边12间隔分布,环形板1的第二表面14为平面,四个环形桁架相对于第二表面14可以垂直设置,即四个环形桁架的结构平面相对于第二表面14竖向布置,在第一环形桁架21及第二环形桁架22之间增设第三环形桁架可以进一步提高端模结构的承载能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桁架21、第二环形桁架22及两个第三环形桁架也可以倾斜设置,即第一环形桁架21、第二环形桁架22及两个第三环形桁架的结构平面相对于第二表面14倾斜布置,相邻两个环形桁架的一端相交设置,优选的,相邻两个环形桁架相交的一端可以共用一个弦设置。采用上述方式,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同时,能够节约成本。当然,相邻两个环形桁架相交的一端也可采用非共弦的形式,即相邻两个环形桁架相交的一端各自具有弦,且两个环形桁架的弦相交并焊接固定,也能够保证环形桁架结构体2整体的承载能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环形桁架21、第二环形桁架22及两个第三环形桁架中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倾斜于第二表面14设置,其他的垂直于第二表面14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表面14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非平面形式,如具有凹槽或凸起的类平面形式。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端模结构可分片,具体的,可以只将环形桁架结构体2分片,使其在周向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桁架单元拼接而成,组装时,桁架单元之间可以通过钢板及螺栓连接;也可以只将环形板1分片,使其在周向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板件依次拼接而成,也可以将环形桁架结构体2及环形板1同时分片;还可以将端模结构整体分片,使其在周向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端模结构单元拼接而成,端模结构单元包括一体的桁架单元及板件。

拆分后便于运输,且组装方便,在组装时,可在拆分端部加设钢板并用螺栓将分片连接。

端模结构整体采用刚结构,可工厂加工,运输至现场,或部分工厂加工,部分现场加工,节省模具制造时间,同时可随时项目转场,可多次利用,环形桁架结构体2可以用钢筋、钢管或型钢制成。

上述实施例均是在环形板上设置通孔3以用来排气等,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端模结构作为底模使用时,在环形板1上也可以不设置通孔3。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凝土塔架模具,包括内模20、外模30、顶模10及底模40,内模20及外模30为同心设置的筒状结构且两者之间围成了环形浇筑空间70,顶模10及底模40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端模结构,内模20及外模30竖向布置,顶模10及底模40分别安装在环形浇筑空间70的上端及下端,顶模10的第一表面13压接在环形浇筑空间70且通孔3与环形浇筑空间相通;在顶模10的环形板1上设置有压杆50,压杆50压设在顶模环形板的第二表面14上且两端均通过紧固件60固定在内模20及外模30上,紧固件60优选为螺栓,底模40安装在环形浇筑空间70的下端,底模40环形板的第一表面13封闭在环形浇筑空间70的下端且通孔3与环形浇筑空间70相通,底模40的环形板1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内模20及外模30上,底模40的环形板的通孔3用来放置预应力孔道定位装置。当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底模40的环形板1也可以不设置通孔3,可以将预应力孔道定位装置通过辅助构件固定在环形板1上。

因混凝土塔架模具有与端模结构相同的优点,故此不在赘述。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