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输电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5224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输电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杆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输电塔。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电能远距离传输时,主要是依靠大型金属框架结构的输电塔对输电线路进行悬空架设,在使用中发现,由于输电塔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或工作环境发生异常的波动变化等原因,极易造成在输电塔表面结冰现象出现,特别是夜间温度比白天低很多的情况,当结冰量过大时将严重威胁到输电塔的运行安全,严重时甚至导致输电塔坍塌,从而造成严重的供电故障,而目前的输电塔均无主动的防结冰功能,仅是依靠计算得出的理论数值进行建设,因此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低下,不能有效的对输电塔结冰现象进行预防。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输电塔,该输电塔结构简单,通过太阳光转换成电能并储存,用来提高输电塔的自身温度,同时通过手机真空集热管将热量收集并储存起来,通过两种方式防止输电塔表面结冰,多余的电量还可以给进行其它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输电塔,包括输电塔本体,所述输电塔本体上设有辅热系统、发热系统和太阳能装置,所述太阳能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有至少一个,其安装于输电塔本体上,蓄电池设置在输电塔本体下端并与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所述辅热系统包括真空管集热器、储液槽、循环导管、循环泵,所述真空管集热器安装在输电塔本体上,储液槽与蓄电池并排安装,循环导管安装在输电塔本体承重结构梁上,且其两端均与储液槽连接,该循环导管分别于真空管集热器及循环泵连接,所述储液槽内设有储热液,所述发热系统包括发热装置、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发热装置设置在储液槽内并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设置在储液槽内的温度传感器及蓄电池电连接,前述循环泵与控制器电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输电塔本体外设有导热层和保温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安装在输电塔本体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输电塔本体的底端设有插座,所述插座与蓄电池电连接,插座外设有与输电塔本体连接的防雨盖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阳光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同时通过真空集热管将储液槽中的储热液加热,使储热液温度升高,需要使用时通过循环泵带动循环导管中的储热液运动从而给输电塔升温;当储液槽中的温度过低时,控制器接通储液槽中发热装置的电源,发热装置工作加热储液槽中的储热液,并通过循环泵将高温液体输送到输电塔本体上,防止输电塔结冰;蓄电池连接有插座,可以方便输电塔对外部电器进行供电,插座外设有防雨盖板,防止雨水进入插座导致的各种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输电塔本体,2.太阳能电池板,3.蓄电池,4.真空集热器,5.储液槽,6.循环导管,7.循环泵,8.储热液,9.发热装置,10.控制器,11.温度传感器,12.导热层,13.保温层,14.支架,15.插座,16.防雨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新型输电塔,包括输电塔本体1,所述输电塔本体上设有辅热系统、发热系统和太阳能装置,所述太阳能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2和蓄电池3,所述太阳能电池板2设有至少一个,其安装于输电塔本体1上,蓄电池3设置在输电塔本体1下端并与太阳能电池板2电连接,所述辅热系统包括真空管集热器4、储液槽5、循环导管6、循环泵7,所述真空管集热器4安装在输电塔本体1上,储液槽5与蓄电池3并排安装,循环导管5安装在输电塔本体1承重结构梁上,且其两端均与储液槽5连接,该循环导管6分别于真空管集热器4及循环泵7连接,所述储液槽5内设有储热液8,所述发热系统包括发热装置9、控制器10和温度传感器11,所述发热装置9设置在储液槽5内并与控制器1连接,所述控制器10分别与设置在储液槽5内的温度传感器11及蓄电池3电连接,前述循环泵7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辅热系统和太阳能装置及发热系统协同工作,使输电塔本体的温度尽量不结冰,比单一的使用效果更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输电塔本体1外设有导热层12和保温层13。导热层12使导热管的温度快速传导到输电塔本体1各处,和保温层13保持输电塔本体1的温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2设置在支架14上,所述支架14安装在输电塔本体1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输电塔本体1的底端设有插座15,所述插座15与蓄电池3电连接,插座15外设有与输电塔本体1连接的防雨盖板16。可以采用防雨盖板上端与输电塔本体铰接,防雨盖板可向上翻开。可以方便输电塔对外部电器进行供电,插座15外设有防雨盖板16,防止雨水进入插座15导致的各种故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