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管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管井中的套管施工,一般分为几步:1)结构施工过程中预留套管模具;2)混凝土初凝后取出套管模具形成预留孔洞;3)修整孔洞并安装套管。传统的管道预留孔洞的施工方法有:
1、木模板盒子留洞法,即在楼板施工过程中,在需要留洞的地方用木模板钉成方形的模具,进行预留洞口,直到混凝土完全达到强度后拆除,其缺点是模盒加工、安装、拆除均耗时且不可重复利用;
2、套管直埋法,即在立管穿越楼板的地方直接将管道套管一次性预埋到位,其缺点是套管预埋精度很难控制,宜造成管道和套管不同心,误差修正时造成工程施工质量下降,且产生经济损失;
3、后开法,即在楼板施工过程中,不进行预留,在管道安装时临时在需要的地方对楼板进行机械开洞,其缺点是机械开洞有可能对结构、预埋的线管等造成较大损伤。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筑工程为了最大化的提高有效使用面积,管道井设计往往较为狭小,且布局复杂。施工过程中土建与安装施工工序交叉频繁,管道密集区域套管安装的操作空间小,施工难度大,套管极容易在混凝土浇筑时出现移位现象,导致套管底部周围不平整,难以控制质量。中国专利申请200810231783.9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楼面预留套管的安装方式,在多层结构建筑安装立管施工作业时,由于其预留孔洞和套管安装是分步进行的,在已有预留孔洞的基础上再进行套管安装,而施工过程中该预留孔洞的确定定位方式是仅凭借施工人员的经验确定,未确定定位基准,未对孔洞预留预埋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孔洞的尺寸仅进行了大概估算,造成层与层间的施工预留洞难免位置不准、轴心偏移,容易造成楼板套管孔洞预留预埋的位置和大小不准确,在下一步进行立管、套管安装时造成上下立管无法对接、安装,需要先修正预留洞口,通常需要对多层楼层孔洞进行修凿,某些局部位置可能需要反复修凿。如将立管和穿楼面套管一并安装时,不可避免需要进行二次灌浆、稳固套管操作,施工效率低,耗工时较多,安装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质量问题。由于预留孔洞施工未与楼板的施工有机结合以对孔洞位置及大小准确定位,造成各楼层套管预埋孔洞位置位移过大,修凿面积大,补洞的难度大,补洞施工通常需要采用模板封堵,而现有技术中未提供专门用于楼板套管孔洞灌浆施工的模具,只能临时支模封堵,这种临时支撑方式在实施浇注过程受力不佳,当浇注过程中搅实加力时,容易出现支模不稳现象,造成砼浆下坠甚至露浆,必须进行二次修凿,而且这种修凿作业施工作业通常无法适应设置在墙角的管道施工,但大多数立管的位置通常是设置在墙角,未提供修凿作业空间,无法修凿,增加了新的质量问题,甚至影响施工质量和观感的验收。
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包括套管、固定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套管预留孔,所述套管与所述套管预留孔同轴设置,所述套管设置于所述套管预留孔内部,所述固定杆等间距设置于所述套管预留孔与所述套管之间,所述固定杆一侧紧贴所述套管预留孔,另一侧紧贴所述套管,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套管预留孔内壁焊接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上到下依次水平设置的顶板、水平杆、扫地杆和垫木以及竖直设置的立杆,所述套管下端设置有现浇板,所述现浇板与所述顶板之间设置有方木,所述顶板与所述立杆之间通过顶丝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为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为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厚度大于3cm。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至少有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为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外侧设置有防锈层。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杆包括第一水平杆和第二水平杆,所述第一水平杆与所述第二水平杆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方便套管的安装与准确定位;
(2)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采用固定杆对套管进行固定,使其在混凝土浇筑时不易出现移位现象;
(3)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的支撑装置结构稳定,实现了对套管的稳固支撑;
(4)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结构简单,套管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固定板,2-套管预留孔,3-固定杆,4-套管,5-水平杆,51-第一水平杆,52-第二水平杆,6-方木,7-顶丝,8-扫地杆,9-垫木,10-立杆,11-顶板,12-现浇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包括套管4、固定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1和固定杆3,所述固定板1上设置有若干套管预留孔2,所述套管4与所述套管预留孔2同轴设置,所述套管4设置于所述套管预留孔2内部,所述固定杆3等间距设置于所述套管预留孔2与所述套管4之间,所述固定杆3一侧紧贴所述套管预留孔2,另一侧紧贴所述套管4,所述固定杆3与所述套管预留孔2内壁焊接连接;所述固定板1为矩形钢板,厚度大于3cm,所述固定杆3有四个,且为钢筋,所述套管4外侧设置有防锈层。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上到下依次水平设置的顶板11、水平杆5、扫地杆8和垫木9以及竖直设置的立杆10,所述套管4下端设置有现浇板12,所述现浇板12与所述顶板11之间设置有方木6,所述顶板11与所述立杆10之间通过顶丝7连接,所述水平杆5包括第一水平杆51和第二水平杆52,所述第一水平杆51与所述第二水平杆52平行设置。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包括套管4、固定装置和支撑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1和固定杆3,所述固定板1上设置有若干套管预留孔2,所述套管4与所述套管预留孔2同轴设置,所述套管4设置于所述套管预留孔2内部,所述固定杆3等间距设置于所述套管预留孔2与所述套管4之间,所述固定杆3一侧紧贴所述套管预留孔2,另一侧紧贴所述套管4,所述固定杆3与所述套管预留孔2内壁焊接连接;所述固定板1为矩形钢板,厚度为5cm,所述固定杆3有五个,且为钢筋,所述套管4外侧设置有防锈层。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由上到下依次水平设置的顶板11、水平杆5、扫地杆8和垫木9以及竖直设置的立杆10,所述套管4下端设置有现浇板12,所述现浇板12与所述顶板11之间设置有方木6,所述顶板11与所述立杆10之间通过顶丝7连接,所述水平杆5包括第一水平杆51和第二水平杆52,所述第一水平杆51与所述第二水平杆52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方便套管的安装与准确定位;
(2)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采用固定杆对套管进行固定,使其在混凝土浇筑时不易出现移位现象;
(3)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的支撑装置结构稳定,实现了对套管的稳固支撑;
(4)本实用新型的管道井预留套管组件,结构简单,套管使用寿命长。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该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