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6279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混凝土溜管浇筑混凝土时,每一次溜管的安装需要搭设很多溜管支架,在下料口还需要设置混凝土缓冲器,搭设若干分料溜槽,搭设的混凝土溜管支架及分料溜槽支架会随着混凝土的浇筑被埋入混凝土,安装步骤多,且支架材料被埋入混凝土造成材料浪费,增加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装简单、可有效控制骨料分离、无需采用混凝土缓冲装置及分料溜槽的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包括刚性溜管、安装支架和布料软管,所述刚性溜管搭设于安装支架上,所述刚性溜管的进料口高于出料口,所述布料软管设于刚性溜管的出料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高于第二支架,所述刚性溜管两端分别搭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利用刚性溜管自身的刚度,将刚性溜管安装在安装支架上,在刚性溜管的出料端接具有柔韧性的布料软管,拉动布料软管端头摆动多点布料,且混凝土溜到布料软管时,布料软管对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有效控制骨料分离,代替了混凝土缓冲装置及分料溜槽,从而达到减少安装步骤,减少分料溜槽搭设材料被混凝土掩埋而造成的材料浪费。

(2)本实用新型的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靠混凝土溜管自身的刚度跨过两个支点,从而减少溜管支架的搭设,只需两个支架,减少了传统混凝土溜管安装繁琐的支撑架,提高了混凝土布料溜管的安装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刚性溜管;2、安装支架;21、第一支架;22、第二支架;3、布料软管;4、罐车;5、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的一种实施例,该简支混凝土下料装置包括刚性溜管1、安装支架2和布料软管3,刚性溜管1搭设于安装支架2上,刚性溜管1的进料口高于出料口,布料软管3设于刚性溜管1的出料口。利用刚性溜管1自身的刚度,将刚性溜管1安装在安装支架2上,在刚性溜管1的出料端接具有柔韧性的布料软管3,拉动布料软管3端头摆动多点布料,且混凝土溜到布料软管3时,布料软管3对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有效控制骨料分离,代替了混凝土缓冲装置及分料溜槽,从而达到减少安装步骤,减少分料溜槽搭设材料被混凝土掩埋而造成的材料浪费。

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包括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第一支架21高于第二支架22,刚性溜管1两端分别搭设于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上。靠混凝土溜管自身的刚度跨过两个支点,从而减少溜管支架的搭设;其中一个支点在刚性溜管1进料口,另一个支点在刚性溜管1出料口,只需两个支架,减少了传统混凝土溜管安装繁琐的支撑架,提高了混凝土布料溜管的安装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

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图1中a部分为待浇筑混凝土层,搭建好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后,将刚性溜管1搭设于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座22的顶部,使刚性溜管1倾斜,将布料软管3与刚性溜管1的出料口对接,同时刚性溜管1的进料口与料斗5对接,罐车4将混凝土输送至料斗5,最后下料浇筑。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