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0302阅读:1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属于叠合楼板连接节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工业化不断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已然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中关于双向叠合楼板的连接方式均采用预留200-300mm宽现浇带形式,工程现场需支设后浇带模板及支撑,施工效率低;叠合楼板预制层板侧伸出弯折钢筋,工厂生产时需根据不同出筋间距加工不同的固定齿模,钢筋摆放时需逐根放置,生产效率低;并且大量的出筋在构件吊装及安装时对工人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例如,分别参见图1、2以及图3、4,底部受力钢筋1伸出预制叠合楼板3侧边,生产时需要制定特殊齿模来固定受力钢筋1,钢筋摆放时需逐根摆放于侧边齿模内,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效率;现场施工时需要在后浇带处支设200mm宽或300mm宽的模板,并架设模板竖向支撑,增加了现场的工作量。同时,后浇带处混凝土底面与预制楼板底面在施工后表面观感不一致,表面也难以保证齐平,后期增加大量人工抹平的工作量。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楼板连接节点设计构造,存在生产施工效率低以及相关施工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关于双向叠合楼板的连接方式均预留宽现浇带,工程现场需支设后浇带模板及支撑,施工效率低;叠合楼板预制层板侧伸出弯折钢筋,工厂生产时需根据不同出筋间距加工不同的固定齿模,钢筋摆放时需逐根放置,生产效率低;并且大量的出筋在构件吊装及安装时对工人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双向叠合楼板3、底部受力钢筋1、附加钢筋环2;所述双向叠合楼板3之间拼缝接触;底部受力钢筋1在楼板端部内侧弯折锚入现浇层混凝土内4的区域内,形成向内弯折部;所述附加钢筋环2与两侧的向内弯折部同时固定连接;所述附加钢筋环2跨越拼缝并与底部受力钢筋1的向内弯折部局部重合;附加钢筋环2、及受力钢筋1的向内弯折部均低于桁架钢筋,从而保证两者不露出混凝土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附加钢筋环2采用封闭钢筋的结构形式。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受力钢筋1端头采用带封闭钢筋环的结构形式。

进一步的,附加钢筋环2跨越拼缝同时与拼缝两侧的底部受力钢筋形成的钢筋环搭接,增加拼缝处附加钢筋环的锚固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附加钢筋环2及向内弯折部均呈矩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底部受力钢筋1不伸出预制叠合楼板3侧边,不需要特殊齿模,生产时底部钢筋可以做成钢筋网直接整体放置于模具内,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

2)现场施工时,预制叠合楼板直接密拼在一起,无需留设后浇带,减少了现场后浇带支模和架设支撑的工作,提升现场施工效率;

3)底部受力钢筋1弯折伸出预制叠合楼板3顶面形成一个封闭钢筋环,同时,在密拼拼缝处附加矩形封闭钢筋环,并与两侧预制叠合楼板的钢筋环重合,浇筑混凝土后形成三个约束的混凝土带并且互相咬合,保证了拼缝两侧混凝土良好的整体性和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底部受力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第二种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底部受力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底部受力钢筋1及附加钢筋环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部受力钢筋,2.附加钢筋环,3.预制叠合楼板,4.现浇混凝土层,6.顶部受力钢筋,7.顶部分布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5-6,一种双向密拼叠合楼板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双向叠合楼板3、底部受力钢筋1、附加钢筋环2;所述双向叠合楼板3之间拼缝接触;底部受力钢筋1在楼板端部内侧弯折锚入现浇层混凝土内4的区域内,形成向内弯折部;所述附加钢筋环2与两侧的向内弯折部同时固定连接;所述附加钢筋环2跨越拼缝并与底部受力钢筋1的向内弯折部局部重合;附加钢筋环2、及受力钢筋1的向内弯折部均低于桁架钢筋,从而保证两者不露出混凝土表面。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附加钢筋环2采用封闭钢筋的结构形式。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底部受力钢筋1端头采用带封闭钢筋环的结构形式。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5,附加钢筋环2跨越拼缝同时与拼缝两侧的底部受力钢筋形成的钢筋环搭接,增加拼缝处附加钢筋环的锚固性能。

在此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附加钢筋环2及向内弯折部均呈矩形结构。

具体实施时,钢筋环2跨越拼缝同时与拼缝两侧的底部受力钢筋形成的钢筋环搭接完成后,浇筑混凝土,使双向叠合楼板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底部受力钢筋1不伸出预制叠合楼板3侧边,不需要特殊齿模,生产时底部钢筋可以做成钢筋网直接整体放置于模具内,极大的提升生产效率;现场施工时,预制叠合楼板直接密拼在一起,无需留设后浇带,减少了现场后浇带支模和架设支撑的工作,提升现场施工效率;底部受力钢筋1弯折伸出预制叠合楼板3顶面形成一个封闭钢筋环,同时,在密拼拼缝处附加矩形封闭钢筋环,并与两侧预制叠合楼板的钢筋环重合,浇筑混凝土后形成三个约束的混凝土带并且互相咬合,保证了拼缝两侧混凝土良好的整体性和受力性能。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