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可调架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8524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可调架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用支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可调架体结构。



背景技术:

超高层通常指40层以上或高度200米以上的建筑。并且超高层一般采用筒体结构以及钢结构。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施工普遍采用上海建工的整体爬升钢平台模架体系和中国建筑的大顶模模架体系。

超高层建筑的建筑施工,目前都是采用顶模结构,在进行顶升时内部顶升系统其受力较大,同时还会在顶升系统的平台上摆放很多的物品,如建筑材料、工具房或者其它物品,这就增加了顶升系统的重量,虽然依靠其顶升动力件能够保持稳定性,但是这就增大了顶升系统内部部件的载荷,并且顶模结构自重大,是针对单一超高层建筑特殊设计,不利于其多次重复使用,而且增加了成本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顶模结构内部受力大,自重大,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可调架体结构,该结构通过设计多根能够进行调节的拉紧杆配合竖向杆作用,对顶升结构部件的受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不但增加系统结构的稳定性,还减少结构自重,有利于进行多次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可调架体结构,包括若干层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中相邻的操作平台之间均设置有拉紧杆,且拉紧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操作平台连接,其中相邻的操作平台之间均设置有竖向杆,竖向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操作平台固定,并且竖向杆设置在同一楼层中的拉紧杆之间。目前对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时,为了能够进行快速的施工和准备,都会在操作平台上堆放各种材料和设备,虽然这些物品的重量是在顶升设备的承重范围内,但是始终增大了载荷,而这些部件又是施工所必须的,不能丢弃,这就造成顶升结构内部受力大,影响使用寿命,长期以往对于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的隐患,而本方案设计的结构,其通过多根拉紧杆和竖向杆进行配合,能够根据操作平台载荷情况来调节,使得载荷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增加了系统结构稳定性,减少结构自重,有利于多次重复使用,极大地降低成本。

一般重要的操作平台的数量为三层,其中每相邻的两层操作平台之间均设置有两根拉紧杆,所有的拉紧杆形成X形结构,拉紧杆组成的这种结构能够实现最优的承载力,使得系统稳定性更高。竖向杆设置在相邻的操作平台之间的两根拉紧杆之间,并且竖向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操作平台垂直固定。最上层操作平台是作为主要的堆放层,所以受力最大,结合竖向杆设置在下方进行支撑,能够有效对载荷进行合理的分担。

而操作平台中最上层操作平台的底面、最下层操作平台顶面和中间层操作平台均设置有两块连接板,其中竖向杆设置连接板之间,中间层操作平台上两块连接板的两端均穿过该操作平台分别设置在最上层操作平台和中间层操作平台之间、中间层操作平台和最下层操作平台之间,并且所有拉紧杆的一端分别对应与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拉紧杆的一端均安装有调节螺栓,位于最上层操作平台和中间层操作平台之间的拉紧杆的调节螺栓均与设置在最上层操作平台的底面上的连接板连接,并且该拉紧杆的调节螺栓能够绕着与其连接的连接板的连接处转动。位于中间层操作平台和最下层操作平台之间的拉紧杆的调节螺栓均与穿过中间层操作平台的连接板的底部连接,并且该拉紧杆的调节螺栓能够绕着与其连接的连接板的连接处转动。在连接板和拉紧杆之间、连接板和调节螺栓之间分别设置有连接销,连接销同时穿过对应的连接板、拉紧杆或调节螺栓,且拉紧杆的调节螺栓能够绕着对应的连接销的轴线转动。最上层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中间层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和最下层操作平台上的连接板均沿着竖向杆的中线对称设置。通过对调节螺栓进行调节,实现拉紧杆进行不同角度、不同长度的拉紧,以满足杆件应力要求,使得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加。

由于最上层操作平台是作为主要的堆放层,承载力最大,所以中间层操作平台的厚度和最下层操作平台的厚度都小于最上层操作平台的厚度。中间层操作平台和最下层操作平台工作时堆放少,不需要承太多力,所以其厚度不需要太厚,减轻整个系统自身的重量。

还包括两根顶升油缸,所述顶升油缸的顶部依次穿过最下层操作平台和中间层操作平台后与最上层操作平台底面垂直固定,并且拉紧杆均设置在顶升油缸之间。顶升油缸是作为顶升时的动力部件,其是对最上层操作平台施加力进行顶升,待顶升到位后,由架体结构承担主要支撑力,再通过拉紧杆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该结构通过设计多根能够进行调节的拉紧杆配合竖向杆作用,对顶升结构部件的受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增加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也延长了部件的使用寿命,有利于进行多次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中间层操作平台,2-顶升油缸,3-拉紧杆,4-竖向杆,5-最上层操作平台,6-最下层操作平台,7-墙壁,8-连接板,9-连接销,10-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的可调架体结构,包括若干层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中相邻的操作平台之间均设置有拉紧杆3,且拉紧杆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操作平台连接,其中相邻的操作平台之间均设置有竖向杆4,竖向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操作平台固定,并且竖向杆4设置在同一楼层中的拉紧杆3之间。本实施例是通过多根拉紧杆3和竖向杆4的共同作用,使得操作平台之间的受力进行合理的分配,所有的部件能够保持均衡受力,从而减轻结构自重,同时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

实施例2:

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主要操作平台的数量一般为三层,两根顶升油缸2的顶部依次穿过最下层操作平台6和中间层操作平台1后与最上层操作平台5底面垂直固定,并且拉紧杆3均设置在顶升油缸2之间,其中每相邻的两层操作平台之间均设置有两根拉紧杆3,共计4根拉紧杆3,4根拉紧杆3形成X形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对力的合理承重。最上层操作平台5上的连接板8、中间层操作平台1上的连接板8和最下层操作平台6上的连接板8均沿着竖向杆4的中线对称设置,并且竖向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操作平台1垂直固定。

操作平台中最上层操作平台5的底面、最下层操作平台6顶面和中间层操作平台1均设置有两块连接板8,其中竖向杆4设置连接板8之间,中间层操作平台1上两块连接板8的两端均穿过该操作平台分别设置在最上层操作平台5和中间层操作平台6之间、中间层操作平台1和最下层操作平台6之间,并且所有拉紧杆3的一端分别对应与连接板8的一端连接。拉紧杆3的一端均安装有调节螺栓10,位于最上层操作平台5和中间层操作平台1之间的拉紧杆3的调节螺栓10均与设置在最上层操作平台5的底面上的连接板8连接,并且该拉紧杆3的调节螺栓能够绕着与其连接的连接板8的连接处转动。位于中间层操作平台1和最下层操作平台6之间的拉紧杆3的调节螺栓10均与穿过中间层操作平台1的连接板8的底部连接,并且该拉紧杆3的调节螺栓10能够绕着与其连接的连接板8的连接处转动。连接板8和拉紧杆3之间、连接板8和调节螺栓10之间分别设置有连接销9,连接销9同时穿过对应的连接板8、拉紧杆3或调节螺栓10,且拉紧杆3上的调节螺栓10均能够绕着对应的连接销9的轴线转动。其进行拉紧调节时,先调节位于最上层操作平台5和中间层操作平台1之间的拉紧杆3的调节螺栓10,然后再对位于中间层操作平台1和最下层操作平台6之间的拉紧杆3的调节螺栓10进行调节,这种顺序才能增加系统结构稳定性,最上层操作平台5是作为主要的受力层,通过拉紧杆3将其力分散出来,调整调节螺栓10对拉紧杆3的拉紧状态进行调节,使得拉紧杆3通过调节螺栓10绕着连接销9转动,改变其长度和角度,最终将拉紧杆3拉紧,得到合理的分配和承载,最终实现最稳定的状态,通过设计本可调架体结构,增加了顶升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并减轻了结构自重。

由于最上层操作平台5是主要的承重层面,所以最上层操作平台5的厚度要大于中间层操作平台1的厚度和最下层操作平台6的厚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