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楼层框架梁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楼板的下侧具有框架梁结构,框架梁水平连接在两根框架柱之间的位置上。
框架梁一般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新结构中,参与抗震的梁也可叫做框架梁,框架梁按照位置可分为:屋面框架梁、楼层框架梁、地下框架梁。
目前,公告号为CN10286486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井式框架梁加强无梁楼盖连接结构,该结构施工步骤如下:首先,焊接井式框架梁,使两段纵向栓钉加强条分别垂直焊接在横向栓钉加强条之中心点的两侧,并通过等强设计的焊接计算来保证连接强度,以使楼盖的框架梁形成井字形结构。
目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日益频繁,所以对房屋的改造项目也比较多,商业用楼根据用户需求,经常涉及对楼板改造。上述专利中公开的框架梁的内部均配置钢筋结构,需要改造时尤为不便,即使将框架梁的钢筋去除完成改造,但是很大程度上消弱了框架梁的支撑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楼层框架梁结构,其具有方便用户改造且不降低楼板底部支撑强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楼层框架梁结构,包括至少两根框架柱和连接至两根框架柱上的框架梁,所述框架梁包括分别与框架柱连接的左上梁及右上梁、位于左上梁和右上梁之间的砼基础区,两根所述框架柱之间还连接有支撑至框架梁下侧的下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架梁的中部具有一个砼基础区,砼基础区可以留出与楼板结合一并用于改造,因为框架梁中部改为砼基础区,支撑强度降低,在留有改造的区域的下侧增加下梁对其支撑,保证楼板的承载力;同时,框架梁的左上梁和右下梁仍然处于混凝土的受剪部位,也承担原有的楼板剪力,再加上下梁,不会因为新增砼基础区形成交接处而消弱结构的抗剪承载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梁内设有横向贯穿本体且连接至两框架柱上的下梁腰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梁腰筋连接至两侧的框架柱上,对下梁进行加钢筋增加连接强度,同时提升下梁的抗剪承载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左上梁内设有横向贯穿本体且连接至框架柱的左上梁腰筋,所述右上梁内设有横向贯穿本体且连接至框架柱的右上梁腰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座、右上梁腰筋均连接在两侧的框架柱上,确保预先承受楼板的剪力,在改造的基础上不降低原有的抗剪能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左上梁背向其连接的框架柱一侧设有第一搭接钢筋,所述第一搭接钢筋分别与左上梁腰筋、下梁腰筋绑扎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搭接钢筋连接左上梁和下梁内部的腰筋,加强左上梁和下梁纵向连接强度。
进一步设置:所述右上梁背向其连接的框架柱一侧设有第二搭接钢筋,所述第二搭接钢筋分别与右上梁腰筋、下梁腰筋绑扎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搭接钢筋连接右上梁和下梁内部的腰筋,加强右上梁和下梁纵向连接强度。
进一步设置:第一搭接钢筋和第二搭接钢筋均呈“Z”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上梁腰筋和右上梁腰筋因为是纵向连接,通过“Z”型的构造的上下边方便与横向的腰筋绑扎连接。
进一步设置:靠近与左上梁连接的框架柱的一侧设有连接所述左上梁和下梁的左连接箍筋,靠近与右上梁连接的框架柱的一侧设有连接所述右上梁和下梁的右连接箍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连接箍筋纵向连接左上梁和下梁,右连接箍筋纵向连接右上梁和下梁,提升框架梁与框架柱之间的抗剪能力。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梁上设有位于砼基础区下方的梁箍筋,且梁箍筋位于下梁上靠近左上梁和右上梁的两侧各设有一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梁箍筋设置的位置临近砼基础区的两个端部,在砼基础区下方集中增加下梁位于该处支撑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的楼层框架梁结构,使得楼板底部的框架梁具有可改造区间,不影响楼板改造,与此同时,保证其应有的支撑强度和抗剪能力,确保改造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楼层框架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柱;2、左上梁;3、右上梁;4、砼基础区;5、框架梁;6、下梁;7、左上梁腰筋;8、右上梁腰筋;9、下梁腰筋;10、左连接箍筋;11、右连接箍筋;12、第一搭接钢筋;13、第二搭接钢筋;14、梁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楼层框架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至少两根框架柱1、连接至两根框架柱1上的框架梁5和连接至两根框架柱1上且抵触支撑至框架梁5下侧的下梁6。
如图1所示,框架梁5包括分别与框架柱1连接的左上梁2及右上梁3、位于左上梁2和右上梁3之间的砼基础区4,左上梁2内设有横向贯穿本体且连接至框架柱1的左上梁腰筋7,右上梁3内设有横向贯穿本体且连接至框架柱1的右上梁腰筋8。中部的砼基础区4由所需改造的部位而定,需要改造时,选定的位置的框架梁5做凿除处理,凿除后的位置浇筑混凝土形成可改造的砼基础区4。
如图1所示,下梁6的本体内设有下梁腰筋9,下梁腰筋9横向贯穿连接至两框架柱1上。
如图1所示,靠近与左上梁2连接的框架柱1的一侧设有连接左上梁2和下梁6的左连接箍筋10,靠近与右上梁3连接的框架柱1的一侧设有连接右上梁3和下梁6的右连接箍筋11。左连接箍筋10纵向连接左上梁2和下梁6,右连接箍筋11纵向连接右上梁3和下梁6,楼板上侧的重量作用至左上梁2和右上梁3上,左上梁2和右上梁3与框架柱1之间具有抗剪切力,通过左连接箍筋10和右连接箍筋11与下梁6连接成一组支撑构件,增加支撑强度,同时,增加框架梁5与框架柱1之间的抗剪承载力。
如图1所示,左上梁2背向其连接的框架柱1一侧设有第一搭接钢筋12,第一搭接钢筋12分别与左上梁腰筋7、下梁腰筋9绑扎连接。右上梁3背向其连接的框架柱1一侧设有第二搭接钢筋13,第一搭接钢筋12和第二搭接钢筋13均呈“Z”型设置。第二搭接钢筋13分别与右上梁腰筋8、下梁腰筋9绑扎连接。通过第一搭接钢筋12将左上梁2与下梁6连接成一组支撑构件,通过第二搭接钢筋13将右上梁3与下梁6连接成一组支撑构件,增加框架梁5与左上梁2和右上梁3端部之间的抗剪承载力。
如图1所示,下梁6上设有位于砼基础区4下方的梁箍筋14,梁箍筋14位于下梁6上靠近左上梁2和右上梁3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梁箍筋14用于增加框架梁5的结构强度。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