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8840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空间设计形式的多样化,结构转换构件的设置越来越多,特别是经常需要在混凝土柱上设置钢梁。众所周知,混凝土柱上的施工空间狭小,同时由于钢梁自身的重量,在安装的时候,很难快速、准确、牢固地将钢梁安装在预定的位置。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时间以及较多的辅助安装设备来完成这类安装作业。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种快捷、实用的解决办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在狭小空间快速、准确、牢固地将钢梁和混凝土柱连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包括混凝土柱,所述混凝土柱上设置有预留螺栓母管,混凝土柱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柱套筒,所述混凝土柱套筒通过螺栓穿过混凝土柱套筒上设置的螺栓孔与混凝土柱上设置的预留螺栓母管连接,所述螺栓设有中空的内腔,该内腔中套装有芯柱,螺栓的下端开设有十字形切口;所述混凝土柱套筒的上方焊接有十字形钢板,所述十字形钢板上方焊接有方形钢板,方形钢板的中心与十字形钢板的中心重合,所述方形钢板的上方开设有多个竖向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用于快速固定其上方设置的钢梁。

较佳地,所述芯柱的长度大于螺栓的长度。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柱套筒为圆形,所述混凝土柱为与混凝土柱套筒相匹配的圆形。

较佳地,所述混凝土柱套筒为方形,所述混凝土柱为与混凝土柱套筒相匹配的方形。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首先通过把混凝土柱套筒套接在混凝土柱上,随后用螺栓连接两者,连接好后同时锤击螺栓上的芯柱,进而使螺栓下端膨胀在混凝土柱内,从而使得固定更加牢靠;通过方形钢板上的卡块可以快速的固定钢梁的位置,进而再进行焊接,从而达到了将钢梁快速、准确、牢固地安装在混凝土柱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方形钢板示意图;

图3为螺栓示意图;

图4为螺栓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方形钢板;1-1、滑槽;2、十字形钢板;3、混凝土柱套筒;4、螺栓孔;5、滑块;6、卡块;7、螺栓;7-1、十字形切口;8、芯柱;9、混凝土柱;10、预留螺栓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包括混凝土柱9,所述混凝土柱9顶部设置有混凝土柱套筒3,所述混凝土柱套筒3通过螺栓7穿过混凝土柱套筒3上设置的螺栓孔4与混凝土柱9上设置的预留螺栓母管10连接,具体的,混凝土柱上预留有十字交叉的螺栓母管,混凝土柱套筒上也开设有四个螺栓孔,该四个螺栓孔的位置与混凝土柱上预留有十字交叉的螺栓母管的位置一一对应;所述螺栓7设有中空的内腔,该内腔中套装有芯柱8,螺栓7的下端开设有十字形切口7-1;所述混凝土柱套筒3的上方焊接有十字形钢板2,所述十字形钢板2上方焊接有方形钢板1,方形钢板1的中心与十字形钢板2的中心重合,所述方形钢板1的上方开设有多个竖向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设置有滑块5,所述滑块5上方固定连接有卡块6,所述卡块6用于快速固定其上方设置的钢梁。

进一步地,所述芯柱8的长度大于螺栓7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柱套筒3为圆形,所述混凝土柱9为与混凝土柱套筒3相匹配的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柱套筒3为方形,所述混凝土柱9为与混凝土柱套筒3相匹配的方形。

本实用新型装置,首先把混凝土柱套筒、十字形钢板和方形钢板按上述说明焊接在一起,在使用时将混凝土柱套筒套接在混凝土柱上,随后通过螺栓穿过混凝土柱套筒上开设的螺栓孔与混凝土柱连接,当把螺栓连接好后,锤击螺栓内的芯柱,使芯柱穿过螺栓的底部进入混凝土柱内,由于螺栓的下部开设有十字形切口,当芯柱穿过螺栓的底部时,促使螺栓的下部膨胀,从而可以牢固的把混凝土柱套筒与混凝土柱固定连接;最后把钢梁放置在方形钢板上,通过方形钢板上的卡块将钢梁快速固定,当位置固定好后,再将其焊接固定牢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钢梁连接混凝土柱的硬横跨,首先通过把混凝土柱套筒套接在混凝土柱上,随后用螺栓连接两者,连接好后同时锤击螺栓上的芯柱,进而使螺栓下端膨胀在混凝土柱内,从而使得固定更加牢靠;通过方形钢板上的卡块可以快速的固定钢梁的位置,进而再进行焊接,从而达到了将钢梁快速、准确、牢固地安装在混凝土柱上。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