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2864发布日期:2018-06-02 04:1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土坯建筑抗震性差,主要是由于无法对土坯进行有效的夯实,使得生产出来的土坯不够结实,进而影响土坯建筑的稳定性及抗震性。因此,急需设计一种能够对土坯进行有效夯实的设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所述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握持装置、设置于所述握持装置上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的夯实装置、设置于所述夯实装置上的拉线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上方的动力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位于其上方的配重块,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左侧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的握持架,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右侧的第三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杆右端的第一滚轮,所述夯实装置包括定位框、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下方的升降杆、位于所述升降板下方的夯实板、设置于所述升降杆上的连接环、设置于所述定位框上的第四固定杆,所述拉线装置包括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下端的第二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上的拉线,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上方的推动杆、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移动板、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的弹性杆。

所述配重块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底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配重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右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且与所述第三固定杆枢轴连接。

所述定位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与所述定位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升降杆的下端与所述夯实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的两端与所述升降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定位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枢轴连接,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及第一滚轮上。

所述电缸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电缸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二支架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杆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移动板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弹性杆的上端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能够对土坯进行有效的夯实,夯实效率高,操作简单,使用便利,能够保证夯实后的土坯结实稳固,进而可以保证土坯建筑的抗震性,人工劳动强度低,成本低,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握持装置2、设置于所述握持装置2上的支架装置3、位于所述支架装置3下方的夯实装置4、设置于所述夯实装置4上的拉线装置5、位于所述支架装置3上方的动力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的若干万向轮11、位于其上方的配重块12。所述万向轮11设有四个,所述万向轮11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上,所述万向轮11可以带动所述底板1移动。所述配重块12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配重块12的质量大,以便增加底板1的重量。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2包括第一竖杆21、位于所述第一竖杆21左侧的第一固定杆2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22上的握持架23。所述第一竖杆2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底板1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2的下端与所述配重块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1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23呈L型,所述握持架2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22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架23的设置方便使用者握住。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3包括第二固定杆31、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31右侧的第三固定杆32、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杆32右端的第一滚轮33。所述第二固定杆3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31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32呈水平状,所述第三固定杆32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1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32的右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3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且与所述第三固定杆3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夯实装置4包括定位框41、收容于所述定位框41内的第一弹簧42、位于所述第一弹簧42下方的升降杆43、位于所述升降板43下方的夯实板44、设置于所述升降杆43上的连接环45、设置于所述定位框41上的第四固定杆46。所述定位框4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定位框4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框4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弹簧42收容于所述定位框41内,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下端与所述升降杆4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43呈长方体,所述升降杆43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41内且与所述定位框4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升降杆43的上端可以在所述定位框41内上下移动。所述夯实板4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升降杆43的下端与所述夯实板4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45呈弯曲状,所述连接环45的两端与所述升降杆4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4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46的右端与所述定位框4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拉线装置5包括第一支架5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51下端的第二滚轮52、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52上的拉线53。所述第一支架51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51的下端呈竖直状且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滚轮52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5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架5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52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拉线53的下端与所述连接环45固定连接,所述拉线53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52及第一滚轮33上。

如图1所示,所述动力装置6包括电缸61、位于所述电缸61上方的推动杆63、第二支架62、位于所述推动杆63上方的移动板64、位于所述移动板64下方的弹性杆65。所述电缸6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缸6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缸61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6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6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杆2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62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推动杆6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推动杆63的下端与所述电缸6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6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63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63贯穿所述第二支架62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杆63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64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6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弹性杆65呈弯曲状,所述弹性杆6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杆65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移动板64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拉线53的上端与所述弹性杆65的上端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握住握持架23将其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并且使得土坯位于夯实板44的下方。然后打开电缸61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63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移动板64向下移动,所述移动板64使得所述弹性杆65弯曲变形,所述弹性杆65的上端向左侧弯曲,所述拉线53被拉紧,所述拉线53向下拉动所述连接环45,使得所述连接环45及升降杆43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夯实板44向下移动,使得夯实板44将位于其下方的土坯夯实。然后电缸61使得推动杆63向上移动,所述移动板64向上移动,所述弹性杆65逐渐的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升降杆43、连接环45及夯实板44向上移动到初始位置,然后将夯实的土坯取走即可。至此,本实用新型稳定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土坯夯实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