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保温密封条及墙面保温装饰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642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防水保温密封条及墙面保温装饰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保温密封条及墙面保温装饰组件,属于建筑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是集保温与装饰功能一体的建筑外墙用建筑材料。目前保温装饰复合板缝隙处的防水保温处理方法为:在缝隙内塞入泡沫棒→在缝隙两侧的保温装饰复合板上贴美纹纸→注入密封胶→撕美纹纸等工序。但是这种安装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1、传统的施工过程中,为便于密封胶的施工,需要贴美纹纸、撕美纹纸等,工序繁琐,成本高,施工时间长;

2、传统的密封方式中,内部的泡沫棒一般只具有保温功能,不具备防水功能,整个密封结构中只有密封胶具有防水功能,时间久后,容易出现防水渗漏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保温密封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墙面保温装饰组件,在缝隙处防水保温效果好,避免冷热桥现象,安装方便,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水保温密封条,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保温芯材,所述防水保温芯材为闭孔泡沫材料,或者所述防水保温芯材为开孔泡沫材料,在所述开孔泡沫材料外包裹防水材料层,所述保温芯材的上侧和下侧的中部沿保温芯材的长度方向设置限位凸起,所述保温芯材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上还分别设置自粘胶层。

采用上述方案,防水保温芯材采用闭孔泡沫材料或开孔泡沫材料外包裹防水材料层,其中闭孔泡沫材料本身具有保温和很好的防水性能,开孔泡沫材料外包裹防水材料层,保证保温性能的同时,提高防水性。

在防水保温密封条的中间设置限位凸起,在安装时,仅需要将凸起卡入对应的密封卡槽中,一方面安装方便。另一方面,在中间设置限位凸起,也就是说在限位卡槽的两侧还有一定宽度的防水保温密封条,提高防水保温性能。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闭孔泡沫材料外也包裹防水材料层。提高防水性能。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自粘胶层外覆盖保护膜。在自粘胶层上覆盖保护膜,方便不使用过程中的存储和运输。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墙面保温装饰组件,包括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所述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包括保温层和位于保温层外表面的饰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的四个侧面上靠近饰面层的位置均设置密封卡槽,四个侧面的密封卡槽相互连通呈环形,相邻的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之间设置上述的防水保温密封条,所述防水保温密封条的上下侧的限位凸起分别卡在相邻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的密封卡槽中。

在相邻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之间设置防水保温密封条,防水保温密封条与相邻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之间通过粘接和限位凸起与密封卡槽的配合实现安装,安装方便,防水、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避免冷热桥现象。

上述方案中,所述防水保温密封条的外端面不超过保温层的外表面。

上述方案中,所述饰面层四周设置倒角。

上述方案中,相邻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的饰面层之间用嵌缝剂勾缝。提高美观效果,保证密封防水性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防水保温密封条用在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上,防水密封、保温隔热效果好,施工方便,简约美观,解决了现有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之间的间隙防水保温密封处理不好,形成冷热桥的问题。省去贴美纹纸等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保温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防水保温密封条与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水保温密封条由防水保温芯材1、限位凸起2、自粘胶层3、保护膜4组成。

防水保温芯材1包括泡沫层1.1和防水材料层1.2,泡沫层可以为闭孔泡沫材料或开孔泡沫材料,如果为开孔泡沫材料,在开孔泡沫材料外一定要包裹防水材料层1.2,如果为闭孔泡沫材料,则可以选择包裹防水材料层1.2或者是不包裹均可(图1为设置防水材料层的示意图)。

保温芯材1的上侧和下侧的中部沿保温芯材1的长度方向设置限位凸起2,保温芯材1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上还分别设置自粘胶层3。为了方便存储、运输和安装,在自粘胶层3外覆盖保护膜4。

实施例2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墙面保温装饰组件包括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和上述的防水保温密封条。

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包括保温层5和位于保温层5外表面的饰面层6,保温层5的四个侧面上靠近饰面层6的位置均设置密封卡槽7,四个侧面的密封卡槽7相互连通呈环形,密封卡槽在饰面层6和锚固件的卡槽之间。相邻的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之间设置防水保温密封条,防水保温密封条5的外端面不超过保温层外端面。保温密封条的上下侧的限位凸起2分别卡在相邻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的密封卡槽7中。相邻墙面保温装饰复合板的饰面层6之间用嵌缝剂8勾缝。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总之,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