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670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属于室内空气洁净技术与室内通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房屋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动力是风和温度。冷空气比热空气密度大,结果冷空气较重,向凹地下沉;热空气较轻,向上升腾。气流通常从正压区流向负压区,气流在流动途中如遇到障碍物则会引起气流的聚集,从而在迎风侧形成气流正压区。作用在装修设计上的风压大小取决于风向、风速和会所的装修设计形状。室内外的温度不同会引起空气密度的差异,产生压力差。因此,对于每一个装修设计洞口来说,风压和热压的作用是不能直接叠加的,常常被各种不同的气流阻力相平衡。在会所装修设计中自然通风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新鲜空气——稀释新陈代谢产生的CO2,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生理降温——通过空气的流动,可以提高建筑物中人体汗液的蒸发速度,在25~35℃之间,空气的对流降温是人体调节舒适度的重要途径;建筑物的夜间降温——夜晚,用室外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替换室内相对湿度较高的空气,使建筑物降温,以减轻白天的冷负荷。

自然通风的主要形式分为:单侧通风、穿堂风、热压通风等。1)单侧通风的开口在会所房间的同一侧,另一侧是关闭的门,它是自然通风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局限于房间的通风≌气的交换是通过风的湍流、外部的洞口和外部气流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因此,单侧式局部通风的驱动力小,而且变化大。2)穿堂风在会所装修设计中主要指当空气从房间一侧开口进入,从另一侧开口流出时形成的风。穿堂风取决于设计相对面开口是否充分打开,进气窗和出气窗之间的风压差大小,会所房屋内部空气流动阻力大小。房屋在通风方向的进深不能太大,一般最大有效进深大约为层高的5倍。此时驱动力主要是风压,但只要在进风口和出风口间有明显的高差,热压也有较明显的作用。大进深会所的通风效果受内部隔断和障碍物的影响,阻碍气流的运动。会所装修设计在越长、越高,进深越小,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越大,流场越紊乱,对减少风速、风压有利。设计的迎风面产生正压,侧面产生负压,背面产生涡流,有气压差存在就会产生空气流动,根据地区的主导风向设计合理的间距,为设计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提供了可行性—口的会所装修设计对自然通风的利用也很重要。自然通风通过会所的开口流入或者流出,则会所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形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会所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口的大小、开口的开启方式、开口的相对位置都会对自然通风造成影响。3)热压通风指利用烟囱效应产生的通风。烟囱效应是烟囱内的空气被加热,温度高于外界温度,用室外的冷空气代替原来的热空气。而反烟囱效应是从室外吸入热空气,与烟囱内的冷空气交换,通常应用在炎热地区无风的早晨。烟囱越高,顶部与底部之间的温度、压力差越大,顶部通风口周围的空气速度就越大,这就增大了烟囱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利用热压通风的会所装修设计方法有拔风烟囱和双层围护结构两种办法。拔风烟囱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通风,尺寸大小仅为了迎合压降的需要。烟囱可以作为采光井、太阳吸收器等。烟囱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烟囱,也可以是围绕会所的几个小烟囱。如果会所朝向繁华的街道,则可以把人风口放置在远离噪声和污染源的地方,而把烟囱放置在靠近街道侧。太阳烟囱是吸收太阳的热来增强热压。通常使太阳烟囱外表面(结合玻璃成分)位于会所向阳面,这样易于得到太阳辐射产生自然对流,使空气从会所内流人烟囱底部,而由烟囱顶部排出,外界空气进入会所中替换滞留的空气。为了用风压来加强烟囱效应,烟囱的出口应位于负压区,这样可以避免产生倒灌气流。双层围护结构的热压通风法对于高层会所比较有效。高层会所直接开窗通风容易造成紊流,不易控制,可以利用两层玻璃作为围护结构,玻璃之间留有一定宽度的通风道并配有可调节的百叶。冬季,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阳光温室,增加了会所内表面的温度,有利于节约采暖。夏季,中午利用烟囱效应对通风道进行通风,使玻璃之间的热空气不断被排走,达到降温的目的;早晨利用反烟囱效应,使室内获得舒适的空气流动。对于自然通风可能引起采暖负荷增加,可利用太阳能预热系统来对进入会所的新风进行预热,必要情况下,在冬季采用带有热回收装置的机械通风系统;对于自然通风可能引起的夏季过热,应当根据会所所处的气候区域,选择最适宜的被动式降温方式,在炎热干燥的地区,会所内应布置足够的蓄热材料,并在夜间充分冷却,白天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时,关闭窗户,防止热气进入。对于自然通风可能引起的房间内风速过大、冬季室内温度过低、室外被污染的空气进入室内等情况,考虑采用相应类型的通风器(进气口)或新型窗体(如双层幕墙)。目前,国际上具有不同控制功能的通风器类型主要包括:压力控制通风器、湿度控制通风器、污染控制通风器和温度控制通风器;对于自然通风可能在无风天气中的通风不足,可以通过吊扇等机械设备作为自然通风的补充;对于因会所装修设计材料不足而降低被动式降温的效果的可能,通风口面积要达到地板面积的一定比率,同时需要有足够蓄热材料,否则会所就无法在白天成为热库。

在会所装修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动力是风和温度。冷空气比热空气密度大,结果冷空气较重,向凹地下沉;热空气较轻,向上升腾。气流通常从正压区流向负压区,气流在流动途中如遇到障碍物则会引起气流的聚集,从而在迎风侧形成气流正压区。作用在装修设计上的风压大小取决于风向、风速和会所的装修设计形状。室内外的温度不同会引起空气密度的差异,产生压力差。因此,对于每一个装修设计洞口来说,风压和热压的作用是不能直接叠加的,常常被各种不同的气流阻力相平衡。在会所装修设计中自然通风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新鲜空气——稀释新陈代谢产生的CO2,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生理降温——通过空气的流动,可以提高建筑物中人体汗液的蒸发速度,在25~35℃之间,空气的对流降温是人体调节舒适度的重要途径;建筑物的夜间降温——夜晚,用室外相对湿度较低的空气替换室内相对湿度较高的空气,使建筑物降温,以减轻白天的冷负荷。

少数市民认为,只要每天开窗,就能保证远离病菌。其实,通风本身不能杀灭病菌,但是通风可以将有害气体甚至病原体通过空气的流通吹到室外,使室内有害气体或病菌的含量稀释,从而间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 但仅仅开窗还不够,在室内打扫卫生时,为防止灰尘的满室飞扬,应采用湿性打扫;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要经常擦洗空调器的滤网,防止沾染病菌,同时要注意定期开窗通风。对于自然通风不足的居室可加用电风扇通风或正确使用空气清洁器,这是其一。

其二不能盲目依赖熏香、臭氧空气过滤器等。有关专家表示,这些措施对于“非典”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熏醋对非典型肺炎病毒也没有预防作用。如果家里客人较多,须待客人离去后,在无人情况下用过氧乙酸熏蒸。不少市民还喜欢把门窗紧闭来增加药剂效果,但是过度封闭反而会使药剂浓度过高。因此应该在使用消毒药剂的30分钟后,将门窗打开通风。

其三,天气一热,空调就要开了,不少市民认为,空调本身就有循环空气的作用,只要定期喷喷消毒药剂就可以了。但是专家指出,这对于病菌的扩散稀释十分不利。空调开启后,应定时打开窗户通风,另外,空调开启持续时间最长不应超过连续12小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解决了建筑内部在关闭房门的情况下气体不流通以及空气中存在过多的湿气和异味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包括:场地基础(1)、基础外层支撑(2)、外墙(3)、屋面板(4)、底层楼面板(5)、中间层楼面板(6)、天花板(7)、基础通风层(8)、底层房间(9)、顶层房间(10)和阁楼(11);所述场地基础(1)的上部设有基础通风层(8),在基础通风层(8)周围的基础外层支撑(2)的1/3~2/3高度处开设基础单向进风口(12);在基础通风层(8)和底层房间(9)之间的底层楼面板(5)上开设若干个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之间的中间层楼面板(6)上开设若干个中间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4);在顶层房间(10)和阁楼(11)之间的天花板(7)上开设若干个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的外墙(3)上开设若干个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的内墙(19)上开设若干个房间之间通风口(18),在屋面板(4)上开设若干个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7)。

其中,所述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包括高强环孔厚板(13-1)、中心大孔薄板(13-2)和高强厚侧壁板(13-3),高强厚侧壁板(13-3)的顶部、底部、中部均设有高强环孔厚板(13-1),高强环孔厚板(13-1)的高强壁体(13-1-1)上设置若干小孔(13-1-2),小孔(13-1-2)靠近高强厚侧壁板(13-3),且均匀分布在高强壁体(13-1-1)的一个圆弧上;在三个高强环孔厚板(13-1)之间设置中心大孔薄板(13-2),中心大孔薄板(13-2)的薄壁体(13-2-1)的中心设置一个大孔(13-2-2),大孔(13-2-2)直径为小孔(13-1-2)直径的3-5倍。

其中,所述高强厚侧壁板(13-3)为圆筒形结构,高强厚侧壁板(13-3)和高强环孔厚板(13-1)的厚度均为5-10mm。

其中,所述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包括外墙板(16-1)、过滤屏(16-2)、保护罩(16-3)、防鼠栅栏(16-4)、倾斜通风防水屏(16-5)、蚊虫防护网(16-6)、纺织过滤材料(16-7),所述外墙板(16-1)上开设洞口,在洞口的内侧设置过滤屏(16-2),过滤屏(16-2)的尺寸比洞口大10-20mm,过滤屏(16-2)整体与外墙板(16-1)紧靠且平行;在洞口的外侧设置保护罩(16-3),在保护罩(16-3)的最底部与外墙板(16-1)之间设置水平的防鼠栅栏(16-4),在洞口的底部与保护罩(16-3)之间设置水平的蚊虫防护网(16-6),在防鼠栅栏(16-4)和蚊虫防护网(16-6)之间设置倾斜通风防水屏(16-5);过滤屏(16-2)、洞口、保护罩(16-3)和蚊虫防护网(16-6)围成的空间范围内填充纺织过滤材料(16-7)。

其中,所述保护罩(16-3)为抛物线形,保护罩(16-3)的顶点与洞口齐平,抛物线向外侧而下延伸至洞口以下100-200mm;所述倾斜通风防水屏(16-5)的倾斜角为20°-30°,倾斜通风防水屏(16-5)靠近外墙板(16-1)的一侧高于靠近保护罩(16-3)的一侧,倾斜通风防水屏(16-5)距离蚊虫防护网(16-6)的竖直高差为10-20mm,距离防鼠栅栏(16-4)的竖直高差为20-50mm。

其中,所述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7)包括屋面承重板层(17-1)、内层保温板层(17-2)、外层保温板层(17-3)、防水通风屋脊(17-4)、通风檩条(17-5)、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6)、防虫通风板(17-7)、承重板层通风口(17-8)、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9),屋面承重板层(17-1)的上部分别设置内层保温板层(17-2)、外层保温板层(17-3),屋面承重板层(17-1)、内层保温板层(17-2)、外层保温板层(17-3)均相互平行,且在防水通风屋脊(17-4)向两侧倾斜向下,屋面承重板层(17-1)和内层保温板层(17-2)之间设置通风檩条(17-5),通风檩条(17-5)与防水通风屋脊(17-4)相平行,且均匀分布;内层保温板层(17-2)和外层保温板层(17-3)之间设置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6),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6)与通风檩条(17-5)一一对应;屋面承重板层(17-1)上设置承重板层通风口(17-8),在内层保温板层(17-2)上设置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9),承重板层通风口(17-8)和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9)相互交错分布;外层保温板层(17-3)在防水通风屋脊(17-4)下方设置开口,在外层保温板层(17-3)和防水通风屋脊(17-4)之间设置防虫通风板(17-7)。

其中,所述通风檩条(17-5)包括檩条(17-5-1)和弧形通风口(17-5-2),檩条(17-5-1)下部设置若干弧形通风口(17-5-2),弧形通风口(17-5-2)均匀分布,且开口方向向下。

其中,所述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均匀分布在底层楼面板(5)上,所述中间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4)均匀分布在中间层楼面板(6)上,所述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均匀分布在天花板(7)上。

其中,所述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设置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靠近上下部的外墙(3)上,房间之间通风口(18)设置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靠近上下部的内墙(19)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布局合理,无需动力,没有噪音。通风不仅除去了空气中过多的湿气和异味,还过滤掉了空气中的粉尘和花粉,给室内提供纯净的新鲜空气。通过系列方式把空气与外界连接到一起。通过这种设计,新鲜空气被巧妙地引入建筑内部,确保关闭的房门不会阻碍气体的流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高强环孔厚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中心大孔薄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的通风檩条示意图。

图中:1、场地基础;2、基础外层支撑;3、外墙;4、屋面板;5、底层楼面板;6、中间层楼面板;7、天花板;8、基础通风层;9、底层房间;10、顶层房间;11、阁楼;12、基础单向进风口;13、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4、中间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6、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7、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8、房间之间通风口;19、内墙;13-1、高强环孔厚板;13-1-1、高强壁体;13-1-2、小孔;13-2、中心大孔薄板;13-2-1、薄壁体;13-2-2、大孔;13-3、高强厚侧壁板;16-1、外墙板;16-2、过滤屏;16-3、保护罩;16-4、防鼠栅栏;16-5、倾斜通风防水屏;16-6、蚊虫防护网;16-7、纺织过滤材料;17-1、屋面承重板层;17-2、内层保温板层;17-3、外层保温板层;17-4、防水通风屋脊;17-5、通风檩条;17-6、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7、防虫通风板;17-8、承重板层通风口;17-9、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5-1、檩条;17-5-2、弧形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7所示,低多层房屋自动通风系统,包括场地基础1、基础外层支撑2、外墙3、屋面板4、底层楼面板5、中间层楼面板6、天花板7、基础通风层8、底层房间9、顶层房间10、阁楼11、基础单向进风口12、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中间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4、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7、房间之间通风口18和内墙19;基础通风层8周围的基础外层支撑2的1/3~2/3高度处开设基础单向进风口12;在基础通风层8和底层房间9之间的底层楼面板5开设若干个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优先均匀分布;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之间的中间层楼面板6上开设若干个中间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4,中间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4优先均匀分布;在顶层房间10和阁楼11之间的天花板7上开设若干个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优先均匀分布;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的外墙3上开设若干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开设位置分别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的靠近上下部的外墙3上;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的内墙19上开设若干个房间之间通风口18,开设位置在分别在底层房间9和顶层房间10的靠近上下部的内墙19上;在屋面板4上开设若干个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7。

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包括外墙板16-1、过滤屏16-2、保护罩16-3、防鼠栅栏16-4、倾斜通风防水屏16-5、蚊虫防护网16-6、纺织过滤材料16-7,在外墙板16-1上开设洞口,在洞口的内侧设置过滤屏16-2,过滤屏16-2四周比洞口大10-20mm,过滤屏16-2整体与外墙板16-1紧靠且平行;在洞口的外侧,设置保护罩16-3,保护罩16-3为抛物线形,顶点与洞口齐平,抛物线向外侧而下至洞口以下100-200mm;在保护罩16-3的最底部与外墙板16-1之间设置水平的防鼠栅栏16-4,在洞口的底部与保护罩16-3之间设置水平的蚊虫防护网16-6,在防鼠栅栏16-4和蚊虫防护网16-6之间设置倾斜通风防水屏16-5,倾斜角为20°-30°,靠近墙体一侧高,距离蚊虫防护网16-6的竖直高差10-20mm,靠近保护罩16-3一侧低,距离防鼠栅栏16-4的竖直高差20-50mm;过滤屏16-2、洞口、保护罩16-3和蚊虫防护网16-6围成的空间范围内填充纺织过滤材料16-7。

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优先采用不锈钢或高强PVC板,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包括高强环孔厚板13-1、中心大孔薄板13-2、高强厚侧壁板13-3,高强厚侧壁板13-3优先采用圆筒形,顶部、底部和二者的中间平面分别为高强环孔厚板13-1,高强环孔厚板13-1和高强厚侧壁板13-3的厚度为5-10mm,高强环孔厚板13-1的高强壁体13-1-1上设置若干小孔13-1-2,小孔靠近高强厚侧壁板13-3,且均匀分布在一个圆弧上;在三个高强环孔厚板13-1之间设置中心大孔薄板13-2,中心大孔薄板13-2的薄壁体13-2-1的中心设置一个大孔13-2-2,大孔直径为小孔13-1-2的3-5倍。

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7包括屋面承重板层17-1、内层保温板层17-2、外层保温板层17-3、防水通风屋脊17-4、通风檩条17-5、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6、防虫通风板17-7、承重板层通风口17-8、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9等构成,屋面承重板层17-1的上部分别设置内层保温板层17-2、外层保温板层17-3,屋面承重板层17-1、内层保温板层17-2、外层保温板层17-3均相互平行,在屋脊向两侧倾斜向下,屋面承重板层17-1和内层保温板层17-2之间设置通风檩条17-5,通风檩条17-5与屋脊相平行,且优先均匀分布;内层保温板层17-2和外层保温板层17-3之间设置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6,保温板层支撑通风板17-6与通风檩条17-5一一对应;屋面承重板层17-1上设置承重板层通风口17-8,在内层保温板层17-2上设置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9,承重板层通风口17-8和内层保温板通风口17-9相互交错分布;外层保温板层17-3在屋脊处设置开口,在开口的上方防水通风屋脊17-4,在外层保温板层17-3和防水通风屋脊17-4之间设置防虫通风板17-7。通风檩条17-5包括檩条17-5-1和弧形通风口17-5-2,檩条17-5-1下部设置若干弧形通风口17-5-2,弧形通风口17-5-2均匀分布,开口方向向下。

该通风系统的工作方法:空气由室外通过基础单向进风口12进入到基础通风层8,再通过底部楼板单向通风口13进入到底层房间9;底层房间9、顶层房间10内的空气与室外空气通过房间内外防鼠防虫防水双向通风口16相互交换;底层房间9之间的空气、顶层房间10之间的空气通过房间之间通风口18相互交换;顶层房间10中的空气通过顶层楼板单向通风口15进入到阁楼11中,再通过屋面保温防水单向排风口17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